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教到底是否需要?

父母經常問我, 是否需要早教, 或者什麼時候開始早教?這是一個有普遍規律的問題, 但又極具個性化。 毫無疑問每個家庭都需要進行早期教育, 但是進行的方式卻會根據家庭情況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方式, 以下將會逐一分析。

1、 早教是個體早期教育, 不是提前教育

“早教”這詞已經被廣泛使用, 被狹隘化使用。 一提到“早教”更多的人會直接等同于讓孩子識字、數學和各種學習。 這是錯誤的。

早教是指個體發展早期所需要的教育, 一般來說是0-6歲期間的教育。 早教不是提前教育。 如果我們不需要早期教育,

Advertisiment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否定六歲之後的教育呢?

所以, 父母大可不必就“早教”到底應不應該要進行討論, 而是應該討論是什麼是早教, 孩子需要哪種形式和內容的早期教育。

2、 每個家庭都需要早期教育

每個家庭都需要早期教育, 人不能無知的長大。 當我們越發的認識到教育重要性的今天, 就更需要心平氣和的認識早期教育。 如果我們現在否認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自欺欺人的作法。 早期教育中有兩個部分的內容, 一個是父母的成長, 主要是父母學習應該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處並且在相處的過程中如何理解的孩子的行為, 並能從家庭環境中給予孩子成長所需要成長元素。 另外一個是孩子直接從外界獲得的成長機會,

Advertisiment
比如幼稚園, 比如學習機構。 (我很謹慎的用“學習”二字, 因為一提學習, 就會有引起誤解, 因為會狹隘的認為學習就是語文數學, 如同早教就是識字數數一樣。 )

歐美非常重視早期教育, 但其內核並不一樣。 在德國如果在幼兒時期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就會面臨處罰的危險, 但同時德國相當重視早期教育, 他們提倡孩子作為一個社會自然人去瞭解社會, 參觀消防隊, 認識紅綠燈, 認識各種樂器以及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相處;美國則非常重視藝術在早期教育中的價值。

而父母對於教育的看法, 對於個體發展規律則更是需要學習。 只有父母進行了學習才有可能進行正確的選擇。

3、 早教的基礎是父母意識的轉變,

Advertisiment
是自己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長之上, 所有的教育選擇都是父母思想的體現。 如果父母自己無法成長, 才會對早教做出錯誤的判斷, 一種是早教等同於知識學習, 於是讓孩子提前學數學並深以為是;一種是認為早教不需要, 讓孩子自然的成長就好了, 隨便的, 任意的。

只有當父母能夠正確認識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才有可能意識到自己的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才能每天抽出一定量的時間陪同孩子的玩耍, 才能為孩子選擇正確的學習方式。 所以, 父母的價值無人能夠取代, 而父母必須學習, 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4、 早教的執行者需要父母根據家庭情況進行選擇

父母是早期教育責無旁貸的執行者,

Advertisiment
但幾乎所有的家庭都不可能單純的依賴父母就能完成教育的全部, 而早教的執行者是很多的協力廠商來完成。 而協力廠商應該和父母的特點能力形成互補。 所以很多時候在我們不瞭解父母的特點和資源就談論孩子是否需要協力廠商教育執行機構是論據不足無法進行討論的。 比如說一個不知道應該怎麼和孩子玩的父母可能需要一個親子班來帶領自己學些和孩子玩的技巧, 一個充滿藝術氛圍對家庭可能自己能夠提供給孩子足夠的認知藝術的機會所以他不會選擇他人或協力廠商機構來完成孩子對於藝術體驗的需求。 一個雙職工家庭需要請老人或者阿姨來照顧孩子,
Advertisiment
而一個有全職媽媽或者爸爸的家庭則不需要。 於是前者需要考慮老人和阿姨對孩子的影響, 後者則不需要。 在城市的家庭能夠借助更多

社會資源來開闊孩子眼界但是卻缺乏讓孩子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 這點和在農村的家庭則相反, 於是週末活動的選擇則有區別。

所以父母需要根據個體早期發展的需要權方面的考慮孩子成長的需要都有哪些, 自己能做什麼, 不能做什麼, 那麼那些不能做的部分就是早教執行者的考慮。 這是一個補全的過程而非排斥的選擇。

這幾年由衷從內心想說的是, 我們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不要因為反對而反對, 不要因為贊成而贊成。 在面對孩子成長的問題上, 我們需要坦誠, 坦白的面對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無能為力,更需要客觀,客觀的分析孩子成長的需要和我們自己的需要之間的關係。當我們進行全面的思考之後,才會有品質的進行選擇,才能有教育審美的能力,才知道哪些早教機構是符合自己家庭的需要。

“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陪孩子玩。”我這句話我非常同意,我追問一句,這種陪伴應該是什麼樣的陪伴呢?陪著孩子無休止的看動畫片是一種陪伴,陪著孩子觀察植物的伸張,做運動也是一種陪伴。這兩種陪伴哪種更有效呢?另外,僅有陪伴就夠了嗎?那些父母不能給的怎麼辦?父母需要學習嗎?需要幫助嗎?

孩子的成長不是父母自己的工作,是需要需要調動自己和周圍社會資源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意義。

孩子的成長需要不偏激的父母,需要能夠思考的父母,需要冷靜客觀不追風會選擇的父母,更需要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斷完善自己的父母。

教育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坦白的面對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無能為力,更需要客觀,客觀的分析孩子成長的需要和我們自己的需要之間的關係。當我們進行全面的思考之後,才會有品質的進行選擇,才能有教育審美的能力,才知道哪些早教機構是符合自己家庭的需要。

“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陪孩子玩。”我這句話我非常同意,我追問一句,這種陪伴應該是什麼樣的陪伴呢?陪著孩子無休止的看動畫片是一種陪伴,陪著孩子觀察植物的伸張,做運動也是一種陪伴。這兩種陪伴哪種更有效呢?另外,僅有陪伴就夠了嗎?那些父母不能給的怎麼辦?父母需要學習嗎?需要幫助嗎?

孩子的成長不是父母自己的工作,是需要需要調動自己和周圍社會資源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意義。

孩子的成長需要不偏激的父母,需要能夠思考的父母,需要冷靜客觀不追風會選擇的父母,更需要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斷完善自己的父母。

教育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