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春別忙著給孩子減衣服

冬去春來, 有些市民早早地脫掉冬裝, 換上輕便漂亮的春裝。 一些愛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裙、絲襪, 露出美麗的雙腿。 專家認為, 民間的傳統習慣春捂有一定道理, 春天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 “春捂”不能忽視。

如果春季不注意保暖, 天一熱就急忙脫衣服, 就會不能完全適應早晚與屋外的溫度, 稍不注意就會

著涼感冒發燒。 還有, 雖然春季天氣已回暖, 但冷空氣活動次數仍多於秋季, 還時常有寒潮入侵, 往往出現倒春寒天氣, 很容易讓人們不適應。

春裝宜“下厚上薄”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

Advertisiment
寒多自下而生。 因此, 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 這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迴圈較上部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近些年, 發生膝關節病變的病例越來越多, 而且以女性為主。 在此提醒年輕女性, 一定不要過早減少衣服, 更不要早早穿上涼鞋“秀”玉足, 多“捂”幾天有益健康。

春捂重下身, 還要加強下半身的鍛煉, 以促進血液迴圈。 可以採取乾洗腳等方法進行鍛煉。 具體方法是:雙手緊抱一側大腿根, 稍用力從大腿根向下按摩直到足踝, 再從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 同樣辦法再按摩另一條腿, 重複10~15遍。 此外, 還可採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腳、暖足等方法來“捂”下身。

要看氣象指數

Advertisiment

春季何時該捂, 必須根據天氣而定。 把握時機, 在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 醫療氣象學家發現, 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 比如感冒、消化不良, 早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 而青光眼、心肌梗塞、中風等, 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 因此, 春捂的最佳時機, 應該在氣象臺預報冷空氣到來之前的24~48小時。

把握氣溫, 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 研究表明, 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 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也就是說, 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 就可以不捂了。

注意溫差, 晝夜溫差大於8℃是捂的信號。 春天的氣溫變化無常, 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 春暖花開, 刹那間則可能寒流湧動,

Advertisiment
“花開又被風吹落”, 讓你回味冬日的肅殺。 面對“孩子臉”似的春天, 你得隨天氣的變化加減衣服。 而何時加衣呢?現在認為, 晝夜溫差大於8℃時是該捂的信號。

持續時間7~14天恰到好處。 捂著的衣衫, 隨著氣溫的回升總要減下來。 而減得太快, 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 乍脫棉衣凍成病”。 因為你沒有捂到位。 怎樣才算到位?醫學家發現, 氣溫回冷需要加衣禦寒, 即使此後氣溫回升了, 也得再捂7天左右, 體弱者或高齡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 減得過快有可能凍出病來。

春捂不能捂過頭

老人一般是“春捂”原則最堅定的遵循者, 但是卻容易出現捂過頭的問題。 如果氣溫已經很高了, 還穿著厚棉衣、羽絨服, 就很可能捂出病來,

Advertisiment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上火”。

中醫認為, 春季, 冬天蓄積于體內的陽氣會隨著春暖外發, 若藏陽氣過多, 會化成熱邪外攻, 誘發鼻腔、牙齦、呼吸道、皮膚等出血, 以及頭痛暈眩等疾患。 平素肝陽過盛的人, 還會患上熱感冒、熱咳嗽、熱哮喘等。

有些父母生怕孩子著涼生病, 經常讓孩子穿著臃腫的衣服在戶外活動, 年輕的爸媽們更是用小棉被把嬰幼兒“捂”得嚴嚴實實, 同樣對孩子健康不利。

“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 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 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 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 春季氣溫日差較大, 早晚較冷, 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 而晴日的中午時刻, 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 此時可適當減衣服。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春季可以讓居室溫度適當高一點, 被子也要適當厚一點。

專家建議, 市民穿衣可以採取“分層策略”, 在外衣裡面加一件易脫的夾衣。 既保暖, 又方便。 此外還要注意, 早晚一定要多穿一些, 中午氣溫比較高時, 可以適當減衣。 馬甲很適合在春季穿著, 它既可防止腹背著涼, 且穿脫方便, 對身體活動影響較小。

“春捂”總的說來只是一種被動防禦, 要想防病健身, 還須堅持參加戶外體育活動, 以增強機體的適應力和抗病力。 同時, 還應講究科學飲食和起居有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