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期家庭教育真的好嗎

早期家庭教育是不是越早越好呢?真的有那麼需要嗎?我們分析一下以下的資料。

早期家庭教育是否真的好呢?
一歲就認字了, 兩歲就可以閱讀了……
身為父母, 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遠超同齡人時, 當然會十分高興。
然而, 越早真得越好嗎?
曉莉還沒有到上幼稚園的年紀, 卻總是喜歡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聚精會神地翻動手中的圖書。 起初, 媽媽覺得這孩子大概只是在看看圖畫而已, 因為自己可從沒有給她講過書中的故事。 但慢慢的, 她發現孩子真的是在閱讀!帶著幾分驚訝和得意, 媽媽又找出幾本他們確定孩子從沒有見過的書籍來測試,
Advertisiment
結果發現曉莉真的能夠順利閱讀這些圖書。
同樣的情況一而再, 再而三地發生, 曉莉的媽媽和爸爸討論半天, 開始確定他們的孩子真的與眾不同了。 而曉莉的神童稱號也在鄰居中間開始流傳。 事實上, 曉莉的父母並沒有在閱讀方面對曉莉進行任何特別的訓練, “我們兩個人的工作都很忙, 根本沒有時間特意為她做些什麼特別的閱讀訓練。 ”
在生活中, 的確有一些孩子會像曉莉那樣, 早早的就表現出在某方面的天分。 通常, 父母們會非常樂於見到自己的孩子在一些方面“稍稍”領先于其他孩子, 而大多數父母也會願意為此付出努力, 比如購買大量玩具、音像製品、早期讀物。
Advertisiment
所以,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很小就開始閱讀、學習說話、學習游泳、學習分辨顏色等等, 不一而足。 而當看到別人家孩子在某方面很有特長的時候, 父母們常常會考慮是否應該督促自己的孩子“奮起直追”。 但是, 我們果真應該這樣做嗎?
我們的疑惑
在兒童早期教育的領域裡, 一直存在著這樣的疑問:對孩子成長有利的東西, 是否越早提供, 就一定越好?
比如兒童畫片,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會認識各種簡單傢俱、小動物、各種顏色。 通過上世紀90年代的一組研究資料, 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簡單的小“玩具”能明顯地加快孩子對身邊物體的認知程度。 也正因如此, 目前這類寓教於樂的玩具發展迅猛, 從傳統畫板到CD、錄影不一而足。
Advertisiment

在北美, 兒童啟蒙教育錄影帶的出品公司, 比如像“Brainy Baby”、“Baby Einstein”, 從1995年推出該類產品到現在, 已經累計售出了超過百萬張拷貝。 市場對此類產品的熱烈反響刺激了出品公司推出更多更好的產品。 目前, 這類產品被統一冠以“幼兒啟蒙專家”, 廠商甚至建議父母從孩子3個月大就開始使用。 從廠商主頁上公佈的影像資料來看, 那些試驗組的小寶寶可以根據展示的身體各部位名稱(文字)準確地在自己的身上指出相應部分, 從學術角度上講, 這說明這些孩子已經確立了具體(物體)與抽象(文字)的對應關係, 也可以說小寶寶已經開始“閱讀”了。
即便有些家長會懷疑那些只是宣傳, 但他們還是會擔憂:“要是不買這些東西的話, 我的孩子會不會被其他孩子落下?”
我們知道,
Advertisiment
一部分幼兒在某些方面的發育, 比如閱讀, 或者說話, 要明顯快過同齡人;同樣, 也總是有另一部分幼兒在這些方面明顯發育得較慢。 此外, 在同一個幼兒身上, 不同能力的發育速度也不盡相同。 就比如前文所提的曉莉, 雖然可以非常熟練地閱讀書籍, 然而卻一直在為書寫而煩惱;海海兩歲時就能說話, 不過直到她五歲時, 大家也無法看出這一“天賦”給她帶來何種明確的優勢。
專家們指出:兒童閱讀能力的確與早期智商相關, 然而天才的定義卻與之相去甚遠。 愛荷華州立大學心理學和閱讀能力培養專家Jackso發現:擁有早期閱讀能力的兒童雖然平均智商高達130, 顯著高於正常兒童, 但其中50%的高智商孩子並沒有被發現在某方面擁有“天才”特質。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 到目前為止, 她的小組還無法確定到底是因為早早培養閱讀能力, 孩子變得聰明, 還是孩子因為聰明而很早具備閱讀的能力。
經過多年的研究, 如今專家們認為:那些具備早期閱讀能力的孩子通常更善於建立文字和語言的關係。 完整的語言體系需要具備一定的身體條件、背景知識以及處理相關複雜資訊的能力。 特別是最後一項, 它決定了對複雜句式的表述和理解能力, 而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 這項能力通常發育得都比較晚。 所以, 那些早期不太擅長語言的孩子, 當他們具備了全部三項能力之後, 就會非常快速地迎頭追上。
有些理論認為早期閱讀有助於減少閱讀障礙的發生幾率。 而另外一些學者,比如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Charles Nelson則質疑說:費力地推動孩子早早閱讀所帶來的危害要高於它的好處。“這會讓孩子感到壓力,感到取悅成人比自己本身更重要。”
1999年,美國公佈了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經過對大量娛樂類幼稚園和學習類幼稚園(擁有更多學術類指導老師)兒童的對比,綜合考慮到學習能力、創造性和主動性,這兩類風格迥異的幼稚園培養出的學生並無多大差別。
心理學家還提出另一個令人擔憂的論斷:“如果在父母的努力推動下,孩子在某方面或許能夠表現突出,但這卻無法保證孩子在所有方面綜合考量之後仍然能達到父母期望的程度。”專家舉了一個自然界的例子:如果人為地把一個快要孵化的鳥蛋從頂部開個小口,那麼雛鳥孵化出來之後,它的視覺會比正常破殼而出的小鳥明顯占優;然而在聽覺上,尤其是分辨父母的聲音方面卻多有不如,而這對於幼鳥來說是致命的。
當然,以上的例子沒有一項能夠明確說明過早地讓孩子認字會很“危險”。但它們的確說明人為地加速孩子的發育是一種揠苗助長的行為,會存在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不知道這是否足以打消一些父母在看到別人有孩子優點時的那種“衝動”呢?
美國著名的兒童問題專欄作家Teresa Pitman在家裡觀察了自己三個孩子生長發育的不同經歷,非常有趣。家中的老三Danny從4歲起開始閱讀,而他的姐姐Lisa卻直到8歲時才開始閱讀,而最小的孩子Jeremy則非常憎恨閱讀,他甚至不願讓父母為他讀書。直到小學二年級時,他才最終拿起了書本。刨除早期的一些困擾,不願讀書的這兩個孩子最終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今,Jeremy是一家高級閱讀俱樂部負責人,而Lisa最近以優異成績取得了碩士學位。他們的經歷直接反駁了“越早越好”的論調,不是嗎?
小編總結:早期家庭教育是否真的好呢?每個家長都著不同的見解和分析。家長要從多方面去瞭解,和孩子商討一下,問問孩子是否喜歡。
(兼職編輯:黎展程) 而另外一些學者,比如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Charles Nelson則質疑說:費力地推動孩子早早閱讀所帶來的危害要高於它的好處。“這會讓孩子感到壓力,感到取悅成人比自己本身更重要。”
1999年,美國公佈了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經過對大量娛樂類幼稚園和學習類幼稚園(擁有更多學術類指導老師)兒童的對比,綜合考慮到學習能力、創造性和主動性,這兩類風格迥異的幼稚園培養出的學生並無多大差別。
心理學家還提出另一個令人擔憂的論斷:“如果在父母的努力推動下,孩子在某方面或許能夠表現突出,但這卻無法保證孩子在所有方面綜合考量之後仍然能達到父母期望的程度。”專家舉了一個自然界的例子:如果人為地把一個快要孵化的鳥蛋從頂部開個小口,那麼雛鳥孵化出來之後,它的視覺會比正常破殼而出的小鳥明顯占優;然而在聽覺上,尤其是分辨父母的聲音方面卻多有不如,而這對於幼鳥來說是致命的。
當然,以上的例子沒有一項能夠明確說明過早地讓孩子認字會很“危險”。但它們的確說明人為地加速孩子的發育是一種揠苗助長的行為,會存在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不知道這是否足以打消一些父母在看到別人有孩子優點時的那種“衝動”呢?
美國著名的兒童問題專欄作家Teresa Pitman在家裡觀察了自己三個孩子生長發育的不同經歷,非常有趣。家中的老三Danny從4歲起開始閱讀,而他的姐姐Lisa卻直到8歲時才開始閱讀,而最小的孩子Jeremy則非常憎恨閱讀,他甚至不願讓父母為他讀書。直到小學二年級時,他才最終拿起了書本。刨除早期的一些困擾,不願讀書的這兩個孩子最終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今,Jeremy是一家高級閱讀俱樂部負責人,而Lisa最近以優異成績取得了碩士學位。他們的經歷直接反駁了“越早越好”的論調,不是嗎?
小編總結:早期家庭教育是否真的好呢?每個家長都著不同的見解和分析。家長要從多方面去瞭解,和孩子商討一下,問問孩子是否喜歡。
(兼職編輯:黎展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