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早期教育從母嬰交流開始

許多家長在孩子剛剛會說話就教唱兒歌、背詩等, 進行早期教育, 以期早日開發智力。 其實, 這還不算早, 在孩子處于嬰兒期, 只知道吃和睡的時候就應該進行智力開發了。

嬰兒期孩子和母親接觸最多, 這一重任自然落在母親身上。 日本醫學博士高橋悅二郎對此進行了研究發現, 正規的早期教育, 應始于母嬰間的四種交流。

觸覺交流:母嬰間的觸覺交流, 最常見的是母親為嬰兒接乳。 因為, 授乳已不單是為嬰兒提供生長發育的營養, 而且為嬰兒大知的觸覺產生和發展提供條件。 嬰兒以其最為敏感的口角、唇邊和臉蛋,

Advertisiment
依偎著母親溫暖的乳☆禁☆房, 能在大腦中產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 這對其智力發育起催化作用。 母親經常撫摸、擁抱壓兒所產生的肌膚接觸, 也會獲得同樣的效果。 高橋的研究發現, 一生下來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嬰兒, 在成長過程中會表情冷淡, 發育遲緩, 性格孤僻而難與同齡兒和睦相處。

視覺交流:嬰兒出生一月左右, 視網膜已經形成, 但中心凹尚未發育成熟, 故其可見距離不會超過40厘米, 可見區限于45度, 幾乎只能見到眼睛正前方。 不過, 此時他們對于人臉, 特別是人眼已有識別能力。 母親在授乳時, 總會發現嬰兒邊吃邊用眼睛直視著自己的眼睛, 這是嬰兒情感發育過程中的視覺需要。 因此, 嬰兒可在吃奶速度和進奶量上,

Advertisiment
達到所需要的標準;失去這種交流, 其吃乳時會頻繁轉身搖頭, 甚至煩躁不安。 當然, 除授乳以外, 平時多與嬰兒作對視交流, 大多會得到晏兒甜蜜的微笑, 從而有益于其心理健康發育。 對于人工喂養的嬰兒, 母親在使用奶瓶授乳時, 更應有這種視覺交流。

嗅覺交流:生物學研究證實, 人類在視覺相當發達后, 嗅覺便開始退化了。 但是, 嬰兒的嗅覺卻相當靈敏。 剛出生幾天的嬰兒, 便能聞出氣味的好壞。 在試驗中, 如果把浸過母乳的布片靠近嬰兒異端, 嬰兒會頓時止哭而做出尋乳的姿態。 由于嬰兒能嗅出是不是母親, 故日本學者高橋提出, 嬰兒期由母親陪睡可產生良性刺激, 有利于其智力發育。 他指出,

Advertisiment
那種不停更換陪睡者的嬰兒, 心理常處于緊張狀態, 睡眠時間和質量均大幅度下降。 這對其心身發育不利, 嚴重者可導致嬰兒發育遲緩和幼兒期心理障礙。

聽覺交流:研究表明, 嬰兒出生一周后, 即能分辨出人聲或物聲。 這是因為, 嬰兒自出生起, 便有聲響需求, 并能從各種聲響中產生“誘發效應”, 從而很快以聲音辨別是不是母親。 可別小看母親與嬰兒間毫無意義的“對話”, 細心的母親會發現, 在對嬰兒說話時, 他會動手動足, 一副滿足的模樣。 更重要的是, 多與嬰兒“對話”, 可使大腦正處在急劇發育中的嬰兒, 很快牙牙學語, 為日后語言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事實上, 缺乏母嬰語言交流的嬰兒, 發語均遲于有母嬰語言交流的同齡兒,

Advertisiment
且發語不清, 表情不活潑。

由此可見年輕媽媽和嬰兒的密切接觸與交流多么重要。 千萬不要因為快節奏生活等種種原因, 忽視了身邊的小寶貝。 別忘記, 嬰兒需要母親帶她認識這個充滿愛的新鮮世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