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早期教育性格培養在首位

對0-3歲的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如今備受年輕家長關注, 但目前多數家庭教育仍停留于傳統的育兒經驗上。 在廣州市婦聯、王老吉藥業舉辦的“三公仔·愛子有方”愛心公益活動上, 中國當代早教之父、“0歲方案”創始人馮德全教授稱, 早期教育一定要改變舊觀念, 家長要像關心孩子吃飯穿衣那樣關心孩子的智力發展, 尤其應把孩子的性格培養放在早期教育的首位。

“0-3歲兒童的早期教育堪稱‘根基教育’, 能讓孩子充分吸收知識的養料”。 馮教授強調, 早期教育的主教育場在家庭, 父母應該承擔起孩子早期教育的責任。

Advertisiment
家庭教育有四大規律可循———

第一規律:

別錯過最佳期

早期教育的最佳時期是在0-6歲。 馮德全強調, 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期往往于事無補。 就拿聽音樂來說, 在嬰幼兒時期, 孩子的聽覺十分發達, 可以分辨鋼琴上88個半音的音調, 錯過了音樂開發的最佳期, 到少年的時候再去聽鋼琴, 只能聽準44個半音。 而到了中年, 幾乎就是“五音不全”。

第二規律:

兩個“生命”要同時養育

我們把身體健康當作孩子的第一生命。 對于第一生命, 家長照顧得無微不至, 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少生病, 但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馮德全說, 我們把心理健康當作孩子的第二生命, 如果心理不健康, 將很難成才。 從小實行胎教, 多參加體育運動,

Advertisiment
學習與他人交往, 學習音樂舞蹈、美術造型, 種植花草, 飼養小動物等活動可以讓孩子受益無窮。

馮教授解釋說, “學習交往”可以讓孩子做到“半歲不認生、周歲會串門”;“音樂舞蹈”則能培養美感;“種植飼養”會讓孩子學會熱愛生命;“體育運動”讓孩子變得開朗、樂觀、勇敢、合群等, 這些都是第二生命的“核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