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早期教育, 很多家長都會想, 一定要“教孩子點什麼”, 否則好像就不是早期教育了。 早期教育到底應該“教”什麼呢?
疑惑:我們身邊的早期教育誤區
早期教育, 是相對於學齡期以後的教育而言的, 應該遵循從嬰幼兒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來開展。 但是, 現在很多早期教育的內容, 卻都是以讓超越年齡孩子階段的提前學習為主。 比如過早地讓孩子學認字、學算術、以及其他一些超前的智力開發等等。
教育的本質有兩個, 一是教孩子做人;一是教孩子思考方法。 而長期以來, 由於應試教育的壓力,
Advertisiment
人類大腦的發育, 是在5歲後, 才會進入永久記憶期, 這個時候開始為抽象的智力學習做準備, 是比較適合的。 而且, 孩子在經過對身邊真實事務的充分接觸和體驗, 會自然而然地進入對抽象符號學習的敏感期, 如果把這個學習時間人為地提前, 不僅事倍功半, 而且會影響孩子正常的發育和發展。
關注:家長對早期教育應持什麼樣的態度
有些急於讓孩子學習抽象知識的家長認為,
Advertisiment
而且, 就像我們現在提倡吃綠色食品而不是用農藥和激素催產的蔬菜和家禽一樣, 違背規律對正常的發展是非常不利。 正因為現在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太多,
Advertisiment
我們總是無比痛心地聽到, 學校裡有孩子因為不堪學習重負而走上絕路這樣的事, 此外, 每年還有大量處於學齡期的孩子厭煩學習、沒有學習動力、成績和智力下降等等。
其實, 孩子天生就是“愛學習”的。 為了能夠為孩子將來的學習奠定一個好基礎, 早期教育絕不是提前讓孩子學抽象知識, 最根本要做到的應該是――讓孩子能夠自發地學習。
關鍵:早期教育應遵循的三個原則
早期教育到底應該“教”孩子什麼呢?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有各自的特點, 具體做法也應該因人而異, 這這裡,
Advertisiment
(1)首先, 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自信。
對身體自信的前提是, 要讓感覺器官、大腦和運動系統充分地發展並達到協調。 這是孩子一生之中萬事之初的重中之重, 是所有其他方面得以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要做到這一點, 就要讓孩子充分地去感覺和探索他周圍的真實世界, 多感受、多探索、多運動、多做遊戲――用嘴、用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去體驗, 多玩、多爬、多跑跳。 。 。 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時間被用於在成人的引導下學習或是坐在屋子裡看書、看電視, 他將失去這個寶貴的發展機會, 那麼, 今後彌補起來不僅耗費時間精力, 也是非常困難的。
哲學家、教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認為,
Advertisiment
這些感覺是相互作用的, 只有當各種感覺得到充分的發展, 孩子才能進入到複雜的、更高級的思維水準上, 才會逐漸具備思考能力、洞察力、自我意識……這些高層次的能力。
(2)孩子的發展需要時間, 我們必須等待而不是揠苗助長。
孩子的發展, 不管是身體上的發育、還是語言、認知、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發展, 都需要時間。 比如0-1歲嬰兒的身體和大動作的發育, 每個月齡都會有不同的發展階段, 儘管每個孩子不完全一樣, 但是, 都會有一個大致的發展時間表, 而不是像用化肥催熟蔬菜一樣可以一促而成的。
孩子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樣,再比如認知的發展,孩子在抽象學習之前,一定要具備大量的對真實世界的直接經驗,他才能理解並把抽象符號和實際事物聯繫到一起,否則,即使這樣的學習,從外表看來是被設計成讓孩子感到快樂的,但是其本質還是填鴨,不僅效果不理想,而且妨礙了孩子的正常發展。
家長能夠做的,是為孩子提供他真正需要的環境。從硬體上說,這個環境應該是盡可能真實美好的、不是被書本、電視和抽象符號充斥的;從軟體上說,這個環境應該是安全的、充滿愛的、有規則的、尊重的、鼓勵的和幫助的氛圍,而不是強迫的、生硬的、威脅的、訓斥的甚至打罵的,更不能讓孩子做超越自身發展的事情。同時,我們也要盡可能做到保護孩子在自然發展中表現出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想像力和求知欲望等等。
(3)要讓孩子具備健全的心理,具備人際交往的自信。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孩子長大一些以後,就會發自內心地想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如果孩子沒有建立起正常的心理狀態和人際交往的自信,他將在社會性☆禁☆交往中不斷受挫,這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生狀態。現在的社會,非常強調溝通和團隊合作,所以,良好的溝通能力、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比知識的學習更加重要。
健全心理的基礎,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充分感覺到愛、安全感、尊重和自由。長期受壓抑、緊張或是被冷漠的孩子,心理會發生扭曲。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學習和瞭解兒童心理的特性,理解孩子各個時期的行為和表現。
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同樣是需要時間去學習和掌握的,這個學習的過程,也要通過屬於孩子自己的遊戲和活動來學習,而不是大人灌輸給他。此外,在孩子的學習中,需要向成人模仿,所以,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也將是孩子對待其他人的方式,為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強,自己首先需要自我完善和成長。
孩子的人際交往的自信,還來自孩子在和別人交流方面的經驗,其中語言能力是最核心的,此外,還有交流的技巧、傾聽能力、身體語言、情緒的表達等等。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父母平時要多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這種溝通應該是平等的,而不是命令或是強迫的方式。 文:友童
孩子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樣,再比如認知的發展,孩子在抽象學習之前,一定要具備大量的對真實世界的直接經驗,他才能理解並把抽象符號和實際事物聯繫到一起,否則,即使這樣的學習,從外表看來是被設計成讓孩子感到快樂的,但是其本質還是填鴨,不僅效果不理想,而且妨礙了孩子的正常發展。
家長能夠做的,是為孩子提供他真正需要的環境。從硬體上說,這個環境應該是盡可能真實美好的、不是被書本、電視和抽象符號充斥的;從軟體上說,這個環境應該是安全的、充滿愛的、有規則的、尊重的、鼓勵的和幫助的氛圍,而不是強迫的、生硬的、威脅的、訓斥的甚至打罵的,更不能讓孩子做超越自身發展的事情。同時,我們也要盡可能做到保護孩子在自然發展中表現出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想像力和求知欲望等等。
(3)要讓孩子具備健全的心理,具備人際交往的自信。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孩子長大一些以後,就會發自內心地想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如果孩子沒有建立起正常的心理狀態和人際交往的自信,他將在社會性☆禁☆交往中不斷受挫,這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人生狀態。現在的社會,非常強調溝通和團隊合作,所以,良好的溝通能力、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比知識的學習更加重要。
健全心理的基礎,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充分感覺到愛、安全感、尊重和自由。長期受壓抑、緊張或是被冷漠的孩子,心理會發生扭曲。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學習和瞭解兒童心理的特性,理解孩子各個時期的行為和表現。
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同樣是需要時間去學習和掌握的,這個學習的過程,也要通過屬於孩子自己的遊戲和活動來學習,而不是大人灌輸給他。此外,在孩子的學習中,需要向成人模仿,所以,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也將是孩子對待其他人的方式,為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強,自己首先需要自我完善和成長。
孩子的人際交往的自信,還來自孩子在和別人交流方面的經驗,其中語言能力是最核心的,此外,還有交流的技巧、傾聽能力、身體語言、情緒的表達等等。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父母平時要多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這種溝通應該是平等的,而不是命令或是強迫的方式。 文: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