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 強調一個“早”字
只要對身心發育有益無害, 許多基礎教育都可以儘早起步。 加德納教授在他的書中介紹過的義大利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主張的感覺教育, 就是通過早期感覺器官的訓練遊戲活動來開發兒童智力的方法, 這種方法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即可進行。
Advertisiment
嬰兒早期, 大腦就像一張白紙, 很容易接受教育。 抓住這一時間, 進行良好的教育就很容易在兒童的大腦中印上良好的模式。 這比抹去原來已有的痕跡再印上新的模式要好得多。 比如說, 一個兒童學會了方言再學普通話, 就會有很多干擾, 而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學講普通話, 則會既學得快, 有講得好。
日本兒童教育界知名人士井深大提倡, 早期教育從嬰兒生下後就應該開始。 如在語言方面, 主張日本兒童在開始學習日語的同時就應開始學外語, 這樣可以“一箭雙雕”“事半功倍”。 如果開始大腦裡只固定一種語言, 以後在學習另一種語言, 就無法以完整的形式吸收, 學起來很費力。
早期教育要抓緊, 要珍惜孩子的寶貴時間
研究人員在培養動物掌握某種技能時發現,
Advertisiment
嬰兒時期, 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 這個時期對孩子來說, 真是一刻千金。
大腦發育有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抓緊這個時期進行早期教育, 能幫助兒童建立起複雜交錯的神經網路, 促進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發展, 否則腦細胞就會有所枯萎, 妨礙複雜神經網路的形成。
有研究者指出:“嬰兒出生後的頭幾個月, 有一種天生的內在的緊張的好奇心, 如果不及時給以刺激, 求知欲會被壓抑, 使學習的興趣和內驅動力逐漸退化。
Advertisiment
20世紀後半期以來, 各國的科學家、教育家對人腦的巨大潛力和早期教育進行了種種研究證明, 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力有待開發, 多數兒童都有成為天才神童的可能。 一個人能否早慧, 成為神童, 應歸咎與有沒有受到合理的早期教育, 智力有沒有得到及時的開發, 腦細胞得不到充分資訊刺激就會枯萎, 他的發展潛力就荒廢了。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認為:“早期教育與其說給孩子許多東西, 倒不如說是不讓孩子失去許多東西更為恰當。 ”
(實習編輯:朱清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