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早期朗讀影響深遠(圖)

    美國有位學者叫吉姆·特米里斯, 他近年來一直在美國的五十個州巡邏演講, 呼吁美國的母親, 從孩子出生第一天起, 每天抽出寶貴的20分鐘, 給孩子朗讀。 這一名為“熱愛你24小時中最寶貴的20分鐘”運動, 得到了美國社會很好的響應, 美國現總統布什的母親對此推崇備至。     來自讀者的問題1:

我的寶寶現在7個半月, 平時有牙牙學語的跡象。 以前曾有一段時間, 我會在睡覺前給她講一些嬰兒童話, 她也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 但到醫院檢查時, 醫生卻說這個階段最好不要給孩子講故事, 否則會使孩子思維混亂,
Advertisiment
產生說話遲的現象。 可是我看過一些書, 書上說在這個階段應該大聲給孩子朗讀一些詩歌或故事, 以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 為此, 我想咨詢一下這個階段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謝謝! >>>每天朗讀15分鐘可改變一生

在這個朗讀運動中, 發起者吉姆·特米里斯列舉了一些閱讀書目, 其中包括:莎士比亞的名著、《圣經》、林肯總統的演講、馬丁·路德金等名人的演說和著作。 同時, 他還要求家長把這一每天朗讀的計劃一直延續到孩子上小學以后。

這不是對牛彈琴嗎?不對!

嬰幼兒的心智是吸收性的

0~3歲嬰幼兒的認知心理按蒙臺梭利的說法, 是屬于“吸收性心智”。 他們像海綿一樣, 吸收著看到、聽到、觸摸到、感受到的各種信息,
Advertisiment
好的、不好的都吸收。 比如, 一個孩子不聽音樂也行, 但他可能聽到汽車的噪音、廚房的吵架聲, 這些他也吸收, 并在大腦里留下痕跡。

“先入為主”的信息最重要

人的大腦遵循一個原則——“先入為主”, 就是先進入的信息占主導, 以后進入的同類型信息就會被排斥。 比如, 拿語言來說, 孩子如果先吸收的是家鄉話, 那么他先入為主就是家鄉話, 不僅講得好, 而且一輩子都不會忘。

因此, 我們的孩子如果從出生一開始, 就接受第一流的語言, 比如讀經過加工提練的優美的漢語, 那他當然就能構建起第一流的語言能力。 所以, 嬰幼兒能每天聽到家長朗誦的兒歌、故事、唐詩、宋詞, 那真是太好了。 這些優秀的語言進入孩子的大腦, 產生痕跡,
Advertisiment
這是一種潛意識教育。 也許它所起的作用不是立竿見影的, 但影響卻是長久而深遠的。

嬰幼兒的學習力超乎我們想象

那么, 早期朗讀會不會打亂他的思維呢?當然不會。

如果說嬰幼兒聽到朗誦, 思維就打亂了, 那么每天排山倒海的城市噪音、嘈雜鼎沸的街頭人聲、叫賣聲、電視里傳來的搖滾音樂聲, 就不會把孩子的思維打亂? >>>朗讀對誰更重要?

我們大人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總以為嬰幼兒什么也不懂。 其實, 嬰幼兒的學習能力遠遠超過我們成年人的估計。 就拿學語言這件事來說, 如果我們成人要在兩三年內掌握一門新語言, 面對語言復雜的語法結構、復雜的發音, 肯定會頭大。 而我們的小家伙呢?他滿不在乎地在你言我語的交談中理清方向。
Advertisiment
3歲以前, 他就已經把第一語言(母語)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我認為2~3歲的孩子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腦力勞動者, 幸虧他們自己不知道說話這件事有多難。 早期朗讀就是先入為主、不求甚解

還有人認為:早期朗誦的內容, 孩子不理解, 不理解的東西教了有什么用?如果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教, 那么嬰幼兒時期, 等于什么也不能教。 因為此時的他們幾乎什么也不理解。 因此我的觀點是:理解是以后的事情, 現在的任務是“先入為主”, 率先輸入最好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方法十 朗讀示范

試想, 當孩子第一次叫“媽媽”時, 他并不理解“媽媽”是生他的那個女人, 是他爸爸的太太, 天底下沒有一個母親會說:“寶寶,
Advertisiment
你還不能叫媽媽。 等你哪天懂了這個詞再叫吧!”因為媽媽知道, 這個詞不需要教, 以后自然會明白。

因此, 我呼吁中國的母親, 也來一場“朗讀運動”——每天抽出20分鐘, 給你的孩子朗誦兒歌、童話、唐詩、宋詞、《論語》、《孟子》等一流的語言。 朗讀時, 要有表情, 要充滿激情, 最好能手舞足蹈、抑揚頓挫。 請相信, 只要堅持,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同時, 我盼望著有一天, 所有有嬰兒的家庭都傳出朗朗的讀書聲。 因為這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強大力量, 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傳遞。  

來自讀者的問題2:

我是湖南省安化縣的一位讀者, 現在我的兒子已經一歲零五個月了。 最近, 我和老婆發現, 兒子對于大人說的一些話十分敏感。 有一次別人給他錢, 我和老婆同時對他說:“寶寶不要。”其實從語氣、口吻都沒有罵他或是喝斥他的意思,但他馬上就哭了起來,哭得十分傷心。為此,我十分擔心他以后的心理健康成長,有時候不對他說吧,怕慣壞了他,說吧有時又覺得于心不忍。對于他這種性格,我想請教一下,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去教他。

即使大人用和緩的語氣提出否定性的要求,1歲多的孩子還是能意識到這是一種不贊同的態度,并因此而傷心地哭起來,這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未嘗不是好事,父母不必過于擔心,只要坦然面對就可以了。

關注“廣泛性焦慮障礙”

不過,在這里,我需要提出一個今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孩子在上小學以后,還出現上述的現象,那就有可能是“廣泛性焦慮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兒童,容易自我懷疑,常常對那些不友善、愛挑剔和不公正的人感到害怕。他總是不斷地尋找成人的贊同和保證,對自己的表現有極高的要求,不斷地擔憂、自責,情緒很不穩定。

一般來說,嬰幼兒時期過于敏感性的孩子長大后,出現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幾率比其他兒童高。但是大多數高敏感度的兒童都能通過引導,逐漸穩定情緒、減少焦慮。

面對過于敏感嬰幼兒的方法

那么如何面對敏感度過高的嬰幼兒,使他避免產生“廣泛性焦慮障礙”呢?

方法1:給孩子最大的安慰、溫暖和快樂。過于敏感的孩子易受到周圍人、事、物等環境的影響。因此,父母需要付出更多關愛,多注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多關心他、和他交流,使他感受到:父母一直在關心愛護他、父母是他最堅強的后盾,他可以從父母那里得到快樂和溫暖。這是消除嬰幼兒憂慮最好的“營養素”。

方法2:加強認知活動,讓孩子見多識廣,以免他的注意力都用在無意義的尋找安全感上。過于敏感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因此他會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尋找安全感上。而和孩子一起做游戲、認識多種物品、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認識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活動,對他轉移注意力、促進認知和智力發展、改變心態很有幫助。

方法3: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時,一定要淡化處理。稍加安慰過后,父母最好若無其事,別去強化這種情緒。同時通過一些有趣的活動或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轉移他的視線。 >>>自信與獨立緣自父母的信任

方法4:對于這類孩子,應多采取鼓勵和贊許的態度。只要他有任何積極的行為,都要肯定和鼓勵,使他慢慢建立自信。

我和老婆同時對他說:“寶寶不要。”其實從語氣、口吻都沒有罵他或是喝斥他的意思,但他馬上就哭了起來,哭得十分傷心。為此,我十分擔心他以后的心理健康成長,有時候不對他說吧,怕慣壞了他,說吧有時又覺得于心不忍。對于他這種性格,我想請教一下,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去教他。

即使大人用和緩的語氣提出否定性的要求,1歲多的孩子還是能意識到這是一種不贊同的態度,并因此而傷心地哭起來,這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未嘗不是好事,父母不必過于擔心,只要坦然面對就可以了。

關注“廣泛性焦慮障礙”

不過,在這里,我需要提出一個今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孩子在上小學以后,還出現上述的現象,那就有可能是“廣泛性焦慮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兒童,容易自我懷疑,常常對那些不友善、愛挑剔和不公正的人感到害怕。他總是不斷地尋找成人的贊同和保證,對自己的表現有極高的要求,不斷地擔憂、自責,情緒很不穩定。

一般來說,嬰幼兒時期過于敏感性的孩子長大后,出現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幾率比其他兒童高。但是大多數高敏感度的兒童都能通過引導,逐漸穩定情緒、減少焦慮。

面對過于敏感嬰幼兒的方法

那么如何面對敏感度過高的嬰幼兒,使他避免產生“廣泛性焦慮障礙”呢?

方法1:給孩子最大的安慰、溫暖和快樂。過于敏感的孩子易受到周圍人、事、物等環境的影響。因此,父母需要付出更多關愛,多注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多關心他、和他交流,使他感受到:父母一直在關心愛護他、父母是他最堅強的后盾,他可以從父母那里得到快樂和溫暖。這是消除嬰幼兒憂慮最好的“營養素”。

方法2:加強認知活動,讓孩子見多識廣,以免他的注意力都用在無意義的尋找安全感上。過于敏感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因此他會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尋找安全感上。而和孩子一起做游戲、認識多種物品、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認識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活動,對他轉移注意力、促進認知和智力發展、改變心態很有幫助。

方法3: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時,一定要淡化處理。稍加安慰過后,父母最好若無其事,別去強化這種情緒。同時通過一些有趣的活動或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轉移他的視線。 >>>自信與獨立緣自父母的信任

方法4:對于這類孩子,應多采取鼓勵和贊許的態度。只要他有任何積極的行為,都要肯定和鼓勵,使他慢慢建立自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