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早期的經歷對兒童發展有重要意義, 所有嬰兒生來就具備多種感覺, 就能夠學習。
味覺
關鍵時期:4-12個月
寶寶的情況
寶寶在出生第2天就有味覺能力, 1個月以內能辨別香、甜, 檸檬汁和奎寧等不同味道。 當把甜的液體放到寶寶嘴裡時, 他們表現出很輕鬆愉快的表情, 並滿意地吸吮起來, 但對鹹、酸或苦味液體則作出皺鼻子、撅嘴和不規則的呼吸等拒絕性的反應。 4-5個月的寶寶對味道的微小改變已很敏感。 寶寶在6個月至1歲這一階段味覺發展最靈敏。
建議
①母乳餵養期忌糖水:雖然剛出生的寶寶較喜歡甜的味道,
Advertisiment
②忌按父母的口味喜好:寶寶的味蕾在舌面的分佈比成人更廣, 味覺更敏感、更豐富, 成人不應以自己的喜好或標準為寶寶選擇和製作食物。 否則, 容易形成過重口味, 不利於成年後的健康。
③及時給予味覺刺激:寶寶出生後第一個給予他味覺刺激的是母乳或代乳品, 如果不及時給予其它的味覺刺激, 將會引起寶寶偏食、拒食。 所以, 應當在寶寶1個半月時適當地給寶寶喂些橘子汁, 3個月左右可以用筷子蘸各種菜湯讓寶寶嘗嘗味兒。
Advertisiment
④讓寶寶品嘗各種味道:可有目的地鼓勵寶寶去品嘗不同的味道, 並在訓練的過程中用一定的語言進行強化, 比如問寶寶“酸不酸”等。 準備一些可口的水果(如香蕉、柳丁、蘋果等), 讓寶寶都嘗一嘗, 告訴寶寶香蕉是甜的, 柳丁、蘋果是酸甜的, 再問問他哪種味道他喜歡。
⑤輔食期不可少:要使寶寶的味覺得到良好的發育, 應該特別重視寶寶斷奶期的味覺體驗。 寶寶的味覺、嗅覺在6個月到1歲這一階段最靈敏, 因此是添加輔食的最佳時機, 寶寶通過品嘗各種食物, 可促進對很多食物味覺、嗅覺及口感的形成和發育, 也是寶寶從流食——半流食——固體食物的適應過程。
視覺
關鍵時期:3-12個月
寶寶的情況
3個月大時, 大多數寶寶的視覺可以“跟隨”運動的物體,
Advertisiment
建議
①多種色彩的刺激:讓寶寶儘量多看各種不同色彩的物體。 如在寶寶小床的周圍掛一些五顏六色的氣球;在家裡貼掛一些顏色豐富的圖和畫;帶寶寶到大型超市看色彩豐富的各種外包裝和衣飾;到大自然裡去欣賞多姿多彩的樹木花草。
Advertisiment
②眼球(眼肌)運動的訓練:爸爸媽媽手裡拿著東西, 如撥浪鼓、氣球、圖書等等, 在寶寶眼睛周圍慢慢移動, 速度由慢到快, 範圍由小到大, 並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向來進行訓練:例如從左到右, 再返回來;從下到上, 再往來反復;從左下到右上, 往返移動;從右下到左上;總之, 就是盡可能地圍繞寶寶眼睛周圍進行各個方向的移物訓練。 經過這樣的訓練, 寶寶的眼球活動就會變得更加靈活和敏感。
③多維物體的觀察:剛開始可以用比較單一顏色的圖片, 以後逐漸增加顏色多的物體;先是兩維的圖片紙張等,
Advertisiment
④視力範圍的擴大:等寶寶比較大一些的時候, 可以讓寶寶不要移動頭部(用手扶著寶寶的頭部不動), 只要求眼球追隨物體的移動而運動。 這樣不但能夠進一步訓練寶寶眼球活動的反應速度和靈敏度, 而且能夠達到擴大眼睛視力的觀察範圍的目的。
關鍵時期:4-18個月
寶寶的情況
4-6個月的寶寶開始能辨別媽媽的聲音,跟寶寶說話時,他可能會用眼睛注視你,或專注於聽你的聲音而停止其它動作,頭轉向聲源,表現出對熟悉聲音有感知的能力。7-11個月的寶寶能主動向聲源方向轉頭,也就是有了辨別聲音方向的能力,聽到媽媽哄逗的聲音可發出笑聲,有的寶寶甚至會聽從媽媽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1歲-1歲半寶寶能按聽到的語言做成反應,當問到“鼻子”、“眼睛”、“嘴巴”在哪兒時,會用小手指出來。
建議
①借助日常生活進行綜合訓練:從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個月開始,媽媽就可以給寶寶玩一些能發出柔和聲響的玩具,柔和、緩慢、優美的聲音會給寶寶帶來愉悅的感受;喝水前,媽媽可以對寶寶說“用小手試一試水杯,不燙了再喝”;玩積木時先對寶寶說“先取出一個或都取出來後再玩”;讓寶寶看圖時,媽媽可以一邊講故事,一邊讓寶寶指出圖片上的實物,讓寶寶做到耳聽、眼看、手動。
②創造多種聲音的環境:在活動中為寶寶創造環境,如可以錄製一盤經常聽到的聲音的磁帶,像自來水的流水聲、房間裡的腳步聲、常見動物的叫聲等經常放給寶寶聽,培養寶寶的傾聽習慣。常帶寶寶到動物園、公園等自然環境中去,聆聽動物的叫聲、流水聲等,都可以促進聽覺的發育。
③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2-3個月以後的寶寶已能將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當他聽到聲音時,頭就會轉向發音的方向,尋找聲源,你或許覺得這種動作是很自然的,但它會直接導致出重要結果,這是智力活動的進步。父母或家裡人應經常有意識地走到寶寶面前,逗引寶寶注視自己的臉,然後把臉移到一側,並輕聲叫寶寶的名字,逗引寶寶的視線隨父母的臉移動。也可用搖鈴或能捏響的橡皮玩具發出聲音,逗引寶寶一面聽聲音,一面讓視線隨玩具移動。
④聽與說相結合:當寶寶開始咿呀學語時,要給他一個學習的環境,引導他發聲。媽媽可以教寶寶喊“爸爸”或“爺爺”,教寶寶怎麼稱呼家裡的親人,不管寶寶能不能聽懂媽媽說的話,都要教育寶寶懂得文明禮貌。
⑤音樂開啟聽力理解力:音樂有不同的節奏及不同的表現,如快慢、音色高低等,即使寶寶從簡單的兒歌音樂聽起,對於寶寶的聽覺辨識力也有正向的刺激,對於之後欣賞各色風格的音樂也能提高鑒賞力。父母陪寶寶傾聽音樂,態度一定要認真,不要隨便講話,讓他們養成安靜聽音樂的習慣。可以運用形象的玩具,説明寶寶理解音樂的意義,增添聽音樂的趣味。如聽搖籃曲時,可懷抱布娃娃,做哄娃娃睡覺的動作。
1-2歲
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不能只盯住智商這一個標準。大腦是無限的寶藏,1-2歲正是開發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認知的最佳時機。
關鍵時期:4-18個月
寶寶的情況
4-6個月的寶寶開始能辨別媽媽的聲音,跟寶寶說話時,他可能會用眼睛注視你,或專注於聽你的聲音而停止其它動作,頭轉向聲源,表現出對熟悉聲音有感知的能力。7-11個月的寶寶能主動向聲源方向轉頭,也就是有了辨別聲音方向的能力,聽到媽媽哄逗的聲音可發出笑聲,有的寶寶甚至會聽從媽媽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1歲-1歲半寶寶能按聽到的語言做成反應,當問到“鼻子”、“眼睛”、“嘴巴”在哪兒時,會用小手指出來。
建議
①借助日常生活進行綜合訓練:從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個月開始,媽媽就可以給寶寶玩一些能發出柔和聲響的玩具,柔和、緩慢、優美的聲音會給寶寶帶來愉悅的感受;喝水前,媽媽可以對寶寶說“用小手試一試水杯,不燙了再喝”;玩積木時先對寶寶說“先取出一個或都取出來後再玩”;讓寶寶看圖時,媽媽可以一邊講故事,一邊讓寶寶指出圖片上的實物,讓寶寶做到耳聽、眼看、手動。
②創造多種聲音的環境:在活動中為寶寶創造環境,如可以錄製一盤經常聽到的聲音的磁帶,像自來水的流水聲、房間裡的腳步聲、常見動物的叫聲等經常放給寶寶聽,培養寶寶的傾聽習慣。常帶寶寶到動物園、公園等自然環境中去,聆聽動物的叫聲、流水聲等,都可以促進聽覺的發育。
③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2-3個月以後的寶寶已能將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當他聽到聲音時,頭就會轉向發音的方向,尋找聲源,你或許覺得這種動作是很自然的,但它會直接導致出重要結果,這是智力活動的進步。父母或家裡人應經常有意識地走到寶寶面前,逗引寶寶注視自己的臉,然後把臉移到一側,並輕聲叫寶寶的名字,逗引寶寶的視線隨父母的臉移動。也可用搖鈴或能捏響的橡皮玩具發出聲音,逗引寶寶一面聽聲音,一面讓視線隨玩具移動。
④聽與說相結合:當寶寶開始咿呀學語時,要給他一個學習的環境,引導他發聲。媽媽可以教寶寶喊“爸爸”或“爺爺”,教寶寶怎麼稱呼家裡的親人,不管寶寶能不能聽懂媽媽說的話,都要教育寶寶懂得文明禮貌。
⑤音樂開啟聽力理解力:音樂有不同的節奏及不同的表現,如快慢、音色高低等,即使寶寶從簡單的兒歌音樂聽起,對於寶寶的聽覺辨識力也有正向的刺激,對於之後欣賞各色風格的音樂也能提高鑒賞力。父母陪寶寶傾聽音樂,態度一定要認真,不要隨便講話,讓他們養成安靜聽音樂的習慣。可以運用形象的玩具,説明寶寶理解音樂的意義,增添聽音樂的趣味。如聽搖籃曲時,可懷抱布娃娃,做哄娃娃睡覺的動作。
1-2歲
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不能只盯住智商這一個標準。大腦是無限的寶藏,1-2歲正是開發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認知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