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產兒視網膜病(一)關注寶寶健康

早產兒視網膜病的歷史

1940年代由於新生兒護理技術的進步以及臨床用氧的普及, 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幅度提高。 1940年之前, 人們認為吸氧沒有危害, 氧氣是每時每刻都在呼吸的物質, 怎麼會有害?到1948美國主流觀點仍然認為“… No danger from inhaling pure oxygen, even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但隨之發現, 早產兒視網膜病成為兒童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例ROP在1941年的情人節在波士頓首先報導, 隨後發現全球有相當多的病例, 並且發現這些病例的分佈主要在發達國家擁有良好醫療設施的地區。 1950年出生的美國音樂巨星Stevie Wonder為34周早產, 因這個疾病而致盲。

由於這個當時稱為晶體後纖維增生(retrolental fibroplasia)的疾病對早產兒生存品質的巨大影響,

Advertisiment
歐美國家展開了多項流行病學調查。 最早以為與維生素K1的注射有關, 因為維生素k1也是那個時間廣泛應用於新生兒, 預防自然出血症的。 1951年英國的兩位流行病學家發現了使用高濃度氧氣與ROP的關係, 然後確定了早產和高濃度用氧為ROP的主要原因, 這是ROP首次流行(如下圖)。 50年代後期開始限制用氧後, ROP的致盲率開始下降。 到20世紀末, 重症監護室的廣泛興建帶來更小的、更不成熟的早產兒存活, ROP發生率開始再次出現(第二次流行), 但是現在氧氣的使用越來越精確和規範化, ROP致盲率未再上升。

怎麼看早產兒視網膜病的報告

我們經常會聽醫生介紹, 孩子現在為右側ROP III區II期,

Advertisiment
需要兩周隨訪。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右側好理解, 指右眼。 後面的分區和分期容我做些介紹。

早產兒視網膜病的病變要考慮四個要素:位置(區)、嚴重程度(期)、病變的範圍(鐘點)及有無所謂的plus病變。

一、視網膜的分區(病變部位)

I區:視乳☆禁☆頭為中心, 視乳☆禁☆頭到黃斑距離的兩倍為半徑劃圓的範圍。

II區:視乳☆禁☆頭為中心, 視乳☆禁☆頭到鼻側鋸齒沿為半徑劃圓, 減去I區的環狀範圍;

III區:II區以外的區域。

分區如下圖所示, Optic N為視乳☆禁☆頭(視神經), Macula為黃斑。 ROP越靠近I區, 進展的風險越高。

二、視網膜病的分期(病變的嚴重程度)

1期:在顳側(外側)周邊有血管區與無血管區之間出現分界線;

2期:分界線隆起呈脊樣改變;

3期:脊上發生視網膜血管擴張增生(如標題圖);

4期:血管增生導致視網膜剝離,

Advertisiment
先周邊, 逐漸向後極部發展, 視力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5期:視網膜完全剝離, 手術的成功率很低,僅能使患兒保存光感或很低的視力。

急進型後極部ROP(aggressive posterior ROP, AP-ROP):

1)顯著的後極部血管的擴張和迂曲;

2)有血管區和無血管區交界處ROP的分期很難界定;

3)發生在I或II區。

三、範圍:沿血管化視網膜圓周的ROP的鐘點數;

四、後極部的病變

閾值病變:2個或2個以上象限存在後極部血管的擴張和迂曲;

閾前病變:後極部血管的擴張和迂曲還不足以診斷2個或2個以上象限存在Plus病變;

附加病變(plus disease):指後極部至少2個象限出現視網膜血管擴張、迂曲, 嚴重的附加病變還包括虹膜血管充血或擴張、瞳孔散大困難(瞳孔強直), 玻璃體可有混濁。 附加病變提示活動期病變的嚴重性。

Advertisiment
存在附加病變時用“+”表示, 在病變分期的期數旁加寫“+”, 如3期+。

我這裡不列上各種病變的圖片了, 看著怪嚇人的, 我看這個也不專業, 需由眼科專科醫生診斷。 一般來說, 由於早產嬰兒心肺功能不成熟, 不得不使用氧氣, 發生ROP的風險挺高。 我們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篩查觀察ROP的進展, 不發展到致盲風險, 隨著發育的成熟最終會消退。 所以臨床隨訪很重要。 有家長出院後, 看見眼睛檢查很嚇人, 常常不願意再去做篩查, 這是很危險的。 通常病變越靠近I區(後極部), 範圍越大, 進展的風險越高。 眼科醫生一般會告訴我們多久隨訪, 進展緩慢的一般2-3周隨訪一次, 而進展快的要1周隨訪一次甚至1周隨訪兩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