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由於出生時營養物質儲存少, 胃腸功能不成熟, 生長發育要有特殊的營養需求。 早產兒胃腸功能弱, 胃腸動力差, 發育不成熟, 吸吮及吞咽協調能力差, 胃管和食道蠕動收縮幅度低, 胃排空延遲, 易發生餵養不耐受。 發生餵養不耐受後, 患兒易發生嘔吐、腹脹、胃食管返流、吃奶困難等, 常會導致腸外營養的延長, 腸內營養的缺乏, 可能消弱胃腸功能和結構的完整性, 減弱胃腸激素的活性、腸黏膜的生長和乳糖酶的活力。
2 早產兒餵養不耐受的原因
1、胃腸道動力不成熟:
Advertisiment
●胃腸蠕動弱, 胃腸道的蠕動能促進食物的消化, 早產兒胃腸動力不成熟, 胃腸蠕動往往很弱。
●蠕動幅度低:胎齡小於31周的早產兒, 小腸蠕動幅度低, 收縮無規律, 幾乎沒有推進性活動, 只有隨著胎齡的增加、胃腸功能的成熟, 蠕動的頻率、振幅和時間逐漸增加, 才能將食物向下推動。
2、消化酶分泌少:早產兒這些酶類分泌少, 且活性低, 對於營養素蛋白、脂肪、糖的吸收和消化有一定影響。
3、胃容量很小及胃食管返流:早產兒胃竇和十二指腸動力也不成熟, 兩者之間缺乏協調的活動;其收縮幅度、傳播速度及食管括約肌壓力均降低。 因此, 早產兒胃的排空慢, 更易發生胃食管返流。
4、腸道免疫功能差:正常胃腸道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Advertisiment
5、疾病與治療的因素: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與體重、胎齡相關, 體重低、胎齡小, 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高。 在醫源因素中, 使用激素、氣管插管等, 均可導致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發生率增高, 出現腹脹、便秘等胃腸道紊亂, 使餵養困難發生率。
3 早產兒餵養不耐受的判斷標準
1、嘔吐、腹脹;
2、胃殘餘被膽汁污染;
3、胃殘餘量超過上次餵養量的 ;
4、大便潛血陽性;
5、大便稀薄;
6、呼吸暫停或心跳過緩的發生明顯增加;
7、奶量不增或減少, 體重不增。 以上都是早產兒餵養不耐受的症狀。
4 早產兒餵養不耐受護理對策
1、保暖
Advertisiment
為早產兒保暖是治療餵養不耐受的有效途徑。 由於早產兒體溫調節困難, 因此對溫度、濕度的要求非常高。
2、餵養
●餵養原則:儘早開始餵養, >1000g, 病情穩定, 生後12小時內餵養, 一般在3天內, 2-3周達到全腸道餵養:150-160ml/㎏/d。 開奶時間超過48小時, 將增加不耐受發生率, 早期微量餵養有利於早產兒胃腸道血流供應, 刺激血清胃腸激素水準, 促進胃腸動力, 因此在給予靜脈營養的同時應該早期開奶﹙24h以內為宜﹚。
●餵養的種類:早產兒母乳、早產兒配方乳。
●途徑:經口餵養、微量間斷胃管餵養、滴服餵養>34w無餵養禁忌症、病情穩定、R
3、良性刺激
早產兒需要良性刺激, 對早產兒良性刺激越多越好。 撫觸療法可興奮迷走神經, 使機體胃腸蠕動增加, 胃泌素釋放增多,
Advertisiment
●胸部撫觸:以排除肺內渾氣, 達到暢順呼吸的目的。 推舉胸廓, 有利於刺激、鍛煉早產兒胸大肌、膈肌等呼吸肌的運動, 以增強呼吸, 維持正常的血氧飽和度。
●腹部按摩:可促進腸道激素分泌, 促進胃腸蠕動增強, 排便次數和排便量均有所提高, 進而改善胃腸餵養耐受性。 撫觸時活動肌肉, 使緊縮的肌肉得到舒展促進血液迴圈, 刺激免疫系統, 提高免疫力和應激能力。 減輕腹脹、便秘。 具有刺激消化功能, 促進消化吸收,
Advertis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