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產寶寶定期體檢不可輕視

早產兒指的是胎齡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稱為早產兒或未成熟兒。 一般而言早產寶寶出生時的體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 頭圍在33cm以下。 大部分早產寶寶的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足月兒較差, 所以對應給予早產兒特殊護理, 尤其要注重做好寶寶出院後的隨訪工作。

但是在實現生活中, 很多早產寶寶家庭在寶寶出院後都會認為寶寶已經度過危險期, 而放鬆對寶寶身體危機的警惕。 其實早產寶寶出院只是解決了寶寶的生存問題, 挽救了寶寶的生命, 早產寶寶能出院這只是他們健康成長之路的第一步,

Advertisiment
因為早產他們先天的身體機能就不成熟, 早產寶寶在出院後還要面臨很多的健康風險, 如生長發育遲緩、神經系統發育落後(腦癱等), 營養性疾病(貧血)、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早產兒視網膜病可致盲)等。 所以要讓早產寶寶健康成長, 出院後時刻關注寶寶身體發育, 做好寶寶定期檢查、聽取醫生的專業餵養指導、降低寶寶成長風險、提高出院後的生產品質才是早產寶寶救治的終極目標。

那早產寶寶一般要去哪些醫院比較好呢?多久進行一次體檢比較好呢?

一般來說寶寶的體檢要去正規的婦幼保健醫院或者常規醫院中的兒科保健門診比較合適, 早產寶寶的體檢不建議在一般的體檢中心做, 因為早產寶寶的身體的各種指標都需要醫生做更專業,

Advertisiment
細緻的分析再給到一定的餵養、家庭護理及疾病防治的指導建議。 這樣更有利於早產寶寶家長進行科學的餵養。 另外早產寶寶體檢頻率在一歲以前建議是每個月都要做一次, 一歲以後建議三個月做一次或按照醫生要求去複診。

很多家長還會關注早產寶寶一般都要做哪些指標的檢查監測呢。

1、餵養及營養狀況瞭解:由於出院後的營養和餵養是追趕性生長和遠期精神神經發育的基本保障, 因此出院後的營養方案與餵養情況是醫生需要定期掌握的基本檢查資訊, 需要根據情況而給予恰當的餵養指導;

2、體格發育檢查與評估:早產兒出生後的第一年, 是追趕性生長的最佳時期。

Advertisiment
定期監測體重、身長及頭圍等體格指標, 評估其與同校正年齡足月兒的差距, 據個體情況來安排早產兒出院後強化營養方案, 以保證其儘快縮短與足月兒的差距。

3、血常規和血營養生化指標的監測: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鈣磷、鹼性磷酸酶、前白蛋白等。 通過這些檢查及時發現鈣磷代謝異常、貧血等早產兒常見的營養性疾病, 儘早防治。

4、神經系統發育評估:由於出生早期的發育不成熟和宮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 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腦癱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其他人群。 定期評估包括四肢肌張力評估和運動發育評估(與校正月齡相符的正常運動姿勢, 如抬頭、翻身、獨坐、爬行、行走等)。 及時發現神經和運動發育落後等情況,

Advertisiment
及早制定針對性的個體化訓練方案, 以預防和減少不良神經發育的情況發生。

5、聽力和視力篩查

早產兒由於發育不成熟, 是聽力和視力障礙的高發人群, 因此根據醫生的醫囑檢查聽力和視力, 是防治聽力和視力障礙的關鍵措施。

提高早產兒的生命品質, 保證其健康成長, 出院後的定期複查隨訪是至關重要的措施。 隨著早產兒出院後醫學管理的意識逐漸提高, 早產兒的致殘率逐年下降、健康水準也在不斷提高。 家長們也不必過分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