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產寶寶早期智力發育落後的發現和干預方法

很多早產媽媽對於判斷寶寶的發育有一個誤區, 就是她們常常拿自己的早產寶寶和那些出生日期差不多大的足月寶寶去相比, 她們覺得自己的寶寶不如那些足月出生的寶寶發育得好, 其實這些家長包括一些專業人士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 就是他們的寶寶提前出生了, 需要一段時間去追趕。

1、關於早產寶寶的糾正月齡

比如說一個早產2個月的寶寶, 當他4個月大的時候, 其實只相當於2個月大寶寶的發育情況, 因此應用糾正年齡可以避免家長不必要的焦慮、擔心和過度的強化干預。 糾正年齡(月齡)=實際年齡(月齡)-早產月齡。

Advertisiment
早產寶寶的身高、體重, 輔食添加的時間, 預防接種的年齡都應該按照糾正年齡(月齡)計算, 特別是運動發育和智力發育, 包括智力測查和神經運動檢查都要按糾正年齡進行判斷。

2、如何發現早產寶寶早期智力發育落後和干預方法

智力落後是早產兒發育風險之一, 研究證明早產兒智力落後的發生率比正常兒要高。 所以對早產兒的智力發育進行監測, 極早地發現問題, 極早地進行干預, 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越早干預康復, 效果越好。 那麼, 家長怎麼才能發現孩子的智力落後的問題呢?下面我們介紹一些簡單的測試方法,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糾正月齡, 仔細地進行觀察, 進行一下簡單的測試。

Advertisiment

測試一:視覺追蹤紅球或人臉。 嬰兒仰臥, 頭在正中位, 用直徑10cm紅球, 在距離嬰兒眼前20cm處輕輕晃動引起寶寶注意。 然後慢慢向左、右弧形移動, 觀察寶寶眼球和頭部跟隨紅球移動情況。

正常:1個月寶寶眼球能追視, 但頭可能不轉動;2個月寶寶眼和頭轉動, 左、右可達各45度;3~4個月追視左、右各90度, 即轉動180度。

異常:不能注視或追視、轉頭範圍小。

測試二:拉坐姿勢和頭豎立。 嬰兒仰臥, 頭在正中位, 檢查者扶持寶寶兩側, 前臂慢慢拉起寶寶到45度, 觀察抬頭情況, 再拉到坐位觀察寶寶豎頭情況。

正常:1個月小兒拉起時頭後垂, 坐位時頭能豎立5秒;2~3個月頭輕微後垂, 可豎頭15秒以上;4個月小兒拉起時頭和軀幹直線抬起, , 豎頭穩, 可左右轉頭看。

異常:1個月小兒不能豎頭;2~4個月小兒拉起時頭背屈(明顯後垂),

Advertisiment
不能豎頭。

測試三:俯臥位抬頭和手支撐。 讓寶寶俯臥位, 在頭前方用玩具逗引, 觀察寶寶抬頭和手支撐情況。

正常:1個月小兒頭轉向一側;2個月小兒能抬頭片刻, 下巴離床;3個月小兒抬頭超過45度, 肘(部)支撐;4個月小兒抬頭90度, 肘支撐, 能左右轉頭。

異常: 2~3個月小兒不能抬頭, 4個月抬頭不穩, 不能用肘支撐使胸部離開床面。

測試四:伸手夠物。 小兒仰臥或抱坐位, 眼前吊一玩具, 引其伸手夠。

正常:3個月小兒有伸手意識, 但伸不出;4個月小兒可伸手, 但不一定夠到玩具;5個月小兒可伸手夠到玩具。

異常:4個月沒有伸手夠物趨向, 5個月不會伸手夠物。

測試五:翻身。 小兒仰臥位(穿薄衣), 用玩具逗引其向一側翻身。

Advertisiment

正常:3個月有翻身意識, 可翻向側臥位, 4個月可從仰臥翻至俯臥位。

異常:4個月無翻身意識, 5個月不能翻至側臥位, 6個月不會從仰臥翻到到俯臥位。

測試六:前傾坐。

5-6個月不會為異常。

測試七:交往與情緒。 面對面與小兒交流, 觀察其表現。

正常:2個月小兒可有自發性的微笑和發出細小喉音;3個月可以逗笑, 發音;4-5月對周圍事物感興趣;6個月能認出熟悉的人。

異常:3個月面對面逗引不會笑;4個月不會發聲;5個月對周圍事物無興趣;6個月表情淡漠, 對照顧他的人無特殊反應。

家長按照以上的簡單測試, 如果發現了孩子可疑異常, 應極早就醫, 極早地進行康復治療, 這樣效果會非常好。 有條件的, 最好到一些專門的機構進行一些監測和特殊的訓練,

Advertisiment
家長一定要積極地參與干預, 這樣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這裡要強調的是早期家長一定要給予感官的強化刺激, 要進行視、聽訓練, 除了紅球、黑白卡片等玩具外, 對沒有注視表現的要給予紅光刺激。 其次, 人臉的刺激也非常重要, 要經常與孩子臉對臉逗笑, 用積極的情緒表現和聲音引導孩子注視, 要逐步增加刺激頻率和強度。 其它運動能力和動手訓練同前。 只要家長在家庭中積極干預, 對防治智力落後有很好的效果。

3、如何發現早產兒早期腦癱表現和干預方法

腦癱和其他類型的腦功能障礙是早產兒發育中的主要風險, 但家長不要聽到腦癱就害怕, 腦癱只要能早期認出、正確干預, 多數可康復到基本正常。

嬰兒腦癱最主要的早期表現就是姿勢異常。姿勢異常中最多見的就是扶持孩子邁步時足跟不著地,同時伴有足背屈角的異常。正常有23%的孩子,在3-10個月發育過程中,有扶持邁步時足跟不著地現象,因此,家長發現寶寶有此現象時,應該再做一下足背屈角檢查。方法:扶持孩子的腿伸直,用手掌輕壓足底向足背方向屈,剛有抵抗時足背和小腿前側形成的角就是足背屈角,如果大於80度就是異常的,病理性的足跟不著地,稱之為尖足,都伴有足背屈角的異常。

腦癱孩子出現尖足,主要是因為腦損傷後,小腿後側肌肉痙攣、小腿前側肌肉力弱。我們吸收各家方法精華、從實踐中總結出對尖足早期最佳的糾正的方法就是點、推、拉、鉤的手法干預。

點是點壓足三裡穴,增強小腿前側肌力,足三裡穴在膝關節外下凹陷處下3寸;

推是用醫用耦合劑輔助著力於肌肉層,推壓小腿後側發緊的肌群,減輕痙攣、預防攣縮;要從足跟緩慢推壓超過膕窩,來回推壓數次。

拉是牽拉小腿後側痙攣的肌群,主要是用向下牽拉根骨的方法,對嬰兒可一手握足跟部,中指向下拉壓根骨,食指在足腕部扣緊固定,拇指推壓足心後部及根骨前部,牽拉保持20-30秒。

鉤是孩子聽懂話後,引導孩子主動做足背屈鉤腳動作。

點、推、拉、鉤在孩子覺醒時宜每1小時進行1-2次,每次約5分鐘,可穿插在康復訓練、和孩子嬉戲說話中。

孩子拇指內收握在掌心或3個月後手仍持續握拳,也是常見的姿勢異常。

對這個異常的糾正方法就是每天多次輕輕叩擊手背及拇指外側,促手指張開,同時推壓按摩掌指,牽拉拇指外展;孩子覺醒時可用手握粗柄玩具促拇指外展,睡眠時可用矯正指套或手絹固定拇指在外展位等。

腦癱早期的姿勢異常還有全身或一側或一個肢體活動特別少及四肢僵硬,如換尿布雙腿分不開等。

對換尿布雙腿分不開孩子,要利用每次換尿布的機會,做幾個分腿牽拉的動作,稍大後還可騎跨抱位牽拉。

早產等高危兒,出現腦癱傾向就予以正確的干預,效果是非常好的。我們統計近年50例已診斷腦癱、出生6個月前開始單純手法干預,至1歲半80%基本正常。

舉一對早產、雙胎的腦癱例子:一對早產、雙胎的腦癱,孕齡30周零5天出生,體重1100克和1500克。從新生兒監護病房出院就來就診。當時孩子病情很重,面色灰暗。頭顱CT片顯示有很嚴重腦損傷。經過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特別是父母積極參與,到1歲半時,兩個孩子均會獨走了,其中一個走姿已經完全正常,兩個孩子智力也都正常、情緒也很好。之所以有這麼好的效果,關鍵是發現早、干預早。從新生兒開始干預,實施的綜合方法正確和家長的全力參與。孩子剛聽懂話,媽媽教會了他們足背屈鉤腳,在康復最珍貴的嬰兒期,就引導出了正確的主動運動。

有腦癱傾向或已診為腦癱的孩子家長,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孩子能回歸到正常孩子行列,重症也不留明顯的殘疾。

嬰兒腦癱最主要的早期表現就是姿勢異常。姿勢異常中最多見的就是扶持孩子邁步時足跟不著地,同時伴有足背屈角的異常。正常有23%的孩子,在3-10個月發育過程中,有扶持邁步時足跟不著地現象,因此,家長發現寶寶有此現象時,應該再做一下足背屈角檢查。方法:扶持孩子的腿伸直,用手掌輕壓足底向足背方向屈,剛有抵抗時足背和小腿前側形成的角就是足背屈角,如果大於80度就是異常的,病理性的足跟不著地,稱之為尖足,都伴有足背屈角的異常。

腦癱孩子出現尖足,主要是因為腦損傷後,小腿後側肌肉痙攣、小腿前側肌肉力弱。我們吸收各家方法精華、從實踐中總結出對尖足早期最佳的糾正的方法就是點、推、拉、鉤的手法干預。

點是點壓足三裡穴,增強小腿前側肌力,足三裡穴在膝關節外下凹陷處下3寸;

推是用醫用耦合劑輔助著力於肌肉層,推壓小腿後側發緊的肌群,減輕痙攣、預防攣縮;要從足跟緩慢推壓超過膕窩,來回推壓數次。

拉是牽拉小腿後側痙攣的肌群,主要是用向下牽拉根骨的方法,對嬰兒可一手握足跟部,中指向下拉壓根骨,食指在足腕部扣緊固定,拇指推壓足心後部及根骨前部,牽拉保持20-30秒。

鉤是孩子聽懂話後,引導孩子主動做足背屈鉤腳動作。

點、推、拉、鉤在孩子覺醒時宜每1小時進行1-2次,每次約5分鐘,可穿插在康復訓練、和孩子嬉戲說話中。

孩子拇指內收握在掌心或3個月後手仍持續握拳,也是常見的姿勢異常。

對這個異常的糾正方法就是每天多次輕輕叩擊手背及拇指外側,促手指張開,同時推壓按摩掌指,牽拉拇指外展;孩子覺醒時可用手握粗柄玩具促拇指外展,睡眠時可用矯正指套或手絹固定拇指在外展位等。

腦癱早期的姿勢異常還有全身或一側或一個肢體活動特別少及四肢僵硬,如換尿布雙腿分不開等。

對換尿布雙腿分不開孩子,要利用每次換尿布的機會,做幾個分腿牽拉的動作,稍大後還可騎跨抱位牽拉。

早產等高危兒,出現腦癱傾向就予以正確的干預,效果是非常好的。我們統計近年50例已診斷腦癱、出生6個月前開始單純手法干預,至1歲半80%基本正常。

舉一對早產、雙胎的腦癱例子:一對早產、雙胎的腦癱,孕齡30周零5天出生,體重1100克和1500克。從新生兒監護病房出院就來就診。當時孩子病情很重,面色灰暗。頭顱CT片顯示有很嚴重腦損傷。經過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特別是父母積極參與,到1歲半時,兩個孩子均會獨走了,其中一個走姿已經完全正常,兩個孩子智力也都正常、情緒也很好。之所以有這麼好的效果,關鍵是發現早、干預早。從新生兒開始干預,實施的綜合方法正確和家長的全力參與。孩子剛聽懂話,媽媽教會了他們足背屈鉤腳,在康復最珍貴的嬰兒期,就引導出了正確的主動運動。

有腦癱傾向或已診為腦癱的孩子家長,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孩子能回歸到正常孩子行列,重症也不留明顯的殘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