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產寶寶更加需要精心呵護

早產寶寶是指胎齡未滿37周出生的新生兒。 由於早產兒全身各系統功能發育尚未成熟, 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調節能力均較差, 容易生病, 爸爸媽媽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

早產寶寶的體溫易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適宜的環境溫度能使早產寶寶維持理想的體溫, 早產兒的室內溫度一般應保持在24℃~26℃, 濕度保持在70%~80%。 對於低體溫或體重低於2千克的早產兒, 應該放入暖箱保暖。

2.耐心餵養

由於早產兒的成熟度不同, 其吸吮能力也有所不同, 要採用不同的餵養方法。 對於吸吮能力正常或稍弱的早產兒,

Advertisiment
可以喂母乳或配方奶粉, 但要喂得慢一些, 避免嗆奶或窒息。 對於吸吮能力差、不會吸吮, 但已具備吞咽功能的早產兒, 可用滴管將奶液滴入早產兒口中。 而對於那些沒有吞咽能力的早產兒, 應住院進行胃管餵養, 即用乳膠胃管插入寶寶口中, 用注射器將奶直接注入胃內。

3.預防感染

早產兒的免疫功能低下, 容易發生感染, 積極預防感染非常重要。 在給早產兒餵奶或護理時, 要換上乾淨清潔的衣服, 並洗淨雙手。 當感冒的媽媽給寶貝餵奶時, 應戴上口罩, 哺乳前要用肥皂及熱水洗淨雙手, 避免母子交叉感染。

儘量避免外人走進早產兒的房間, 患有感冒、腹瀉、氣管炎、皮膚病的家屬應避免接近早產兒。

Advertisiment
早產兒的衣服、尿布、奶瓶應定期煮沸消毒;臥室定期開窗換氣, 保證空氣新鮮。

要注意早產兒的精神狀態和餵養情況, 如精神狀態較差、哭聲低、喝奶量減少, 就要考慮寶寶是否發生感染, 必要時須上醫院就診。

4.注意呼吸問題

早產兒肺部發育未成熟, 容易發生呼吸暫停、呼吸困難、青紫等情況, 如發生肺炎可出現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等表現, 一旦有以上表現應及時就診。

5.注意消化道問題

早產兒的胃腸功能發育未成熟, 如發生腹脹、嘔吐等症狀, 需及時就診。

6.保持舒適體位

躺臥時, 早產寶寶的頭應偏向一側, 容易使其口中的黏液外流, 避免黏液或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窒息。 胃食管返流的早產兒最好採取側臥位, 以促進胃排空,

Advertisiment
縮短乳汁在胃內停留的時間, 減少寶寶腹脹。 舒適的體位能促進早產兒自我安撫和自我行為的控制, 有利於早產兒神經行為的發展。

小提示:早產寶寶睡覺時, 讓他的腳能觸及衣物, 手能觸及毛巾和床單, 能感覺毛巾和床單的邊際, 會使寶寶有安全感。

7.良好的撫觸

早產寶寶在母親體內沒有發育完全, 應給予更多的身體刺激, 促進他的身體發育。 而撫觸是寶寶非常需要的親密接觸, 有助於調節早產兒的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 增加迷走神經的緊張性, 促使胃泌素、胰島素分泌增加, 同時減少寶寶的焦慮情緒, 增加寶寶的睡眠時間和奶量。 爸爸媽媽撫觸時, 動作要輕柔, 同時要觀察寶寶的反應。

8.減少噪音的刺激

Advertisiment

噪音對早產兒正在發育中的大腦有很多副作用, 應盡力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 如說話輕柔, 尤其在靠近早產兒時要降低音量;爸爸媽媽和育兒嫂走動時要輕手輕腳, 儘量不要穿容易發出聲響的鞋;電話機的鈴聲也要設定在最小音量。

9.減少光線的刺激

光線對早產兒的腦部發育有很大影響, 光線刺激可使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增高, 生長發育減緩, 持續性照明還會導致早產兒生物鐘的節律變化和睡眠剝奪。 所以, 要減少光線對早產兒的刺激, 如拉上窗簾可避免太陽光直接照射, 適當降低室內光線;暖箱上使用遮光罩, 營造一個類似子宮內的幽暗環境;每24小時內至少保證3~5小時的昏暗燈光, 以保證寶寶的睡眠。

Advertisiment

10.新生兒疾病篩查

目前國家規定對新生兒的一些疾病要進行篩查, 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主要篩查項目有:(1)代謝病篩查:出生第1天在醫院進行篩查, 主要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苯丙酮酸尿症、半乳糖血症等;(2)早產兒視網膜病篩查:出生體重小於2000克的早產兒, 在出生後的第4周要去眼科檢查眼底;(3)聽力篩查:所有早產兒在出生後的第1周檢查聽力, 如未通過, 第4周複查。

11.預防接種

新生兒出生第1天就要開始預防接種, 包括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 但一些體重太輕的早產寶寶免疫功能未發育成熟, 不能立即接種, 體重要達到2500克才能開始預防接種。

12.定期隨訪和體檢

體重太輕的早產寶寶容易發生後遺症, 出院後要定期到醫院隨訪, 做一些必要的檢查,以及時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同時,早產兒更加要重視常規的體格檢查,如發現生長發育問題,可及時糾正。

手足口病症狀圖集:/xysc/huaiyun/szkzz/

寶寶疫苗接種時間表:/xysc/huaiyun/yimiao/

手足口病的預防與治療:/xysc/huaiyun/szkb/

嬰兒游泳的好評處:/xysc/huaiyun/youyong/

嬰兒奶粉排名:/xysc/huaiyun/naifen/

附加解析15種小兒推拿

1.脾經 位於拇指橈側緣或拇指末節羅紋面。循拇指橈側邊緣由指尖向指跟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自指跟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來回直推為平補平瀉。亦有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面為補的,補脾經和清脾經統稱推脾經。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清脾經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

2.肝經 位於食指末節羅紋面。旋推為補肝經;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肝經,反之亦為補。補肝經和清肝經統稱推肝經。清肝經能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鬱除煩。

3.心經 位於中指末節羅紋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心經,反之為補,補心經和清心經統稱推心經。推心經對高熱神昏、煩躁、夜啼、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有效。

4.肺經 位於無名指末節羅紋。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肺經,反之為補,補肺經和清肺經統稱推肺經。補肺經能補益肺氣,清肺經可宣肺清熱。

5.腎經 位於小指遠端指節末節羅紋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腎經,反之為補,補腎經和清腎經統稱推腎經。補腎經具有補腎益腦、溫養下元的作用,清腎經能清利下焦濕熱。

6.坎宮 眉心至眉梢成一橫線。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分推,稱推坎宮,亦稱分頭陰陽。推坎宮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

7.攢竹(天門) 兩眉中點至前髮際成一直線。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開天門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靜安神,外感內傷均宜。

8.太陽 眉梢與外眼角中點,向後約1寸凹陷處。可清熱明目、止頭痛。

9.四白 雙眼平視時,瞳孔正中央下方鼻翼旁,可明目。

10.聽宮 頭部側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可促進聽力。

11.下關 位於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耳前一橫指,顴弓下陷處,張口時隆起,閉口取穴。

12.頰車 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咬肌中。

13.中脘 臍上4寸,位於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處。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對腹脹、腹痛、瀉泄、嘔吐、食欲不振等有效。

14.龜尾 在尾椎骨端。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揉龜尾能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本穴性平和,能止瀉,也能通便。

15.足三裡 外側膝眼下3寸,股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拇指按揉,稱按揉足三裡。按揉足三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多用於消化道疾患,與摩腹、捏脊等配合應用于小兒保健。

手足口病症狀圖集:/xysc/huaiyun/szkzz/

寶寶疫苗接種時間表:/xysc/huaiyun/yimiao/

手足口病的預防與治療:/xysc/huaiyun/szkb/

嬰兒游泳的好評處:/xysc/huaiyun/youyong/

嬰兒奶粉排名:/xysc/huaiyun/naifen/

做一些必要的檢查,以及時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同時,早產兒更加要重視常規的體格檢查,如發現生長發育問題,可及時糾正。

手足口病症狀圖集:/xysc/huaiyun/szkzz/

寶寶疫苗接種時間表:/xysc/huaiyun/yimiao/

手足口病的預防與治療:/xysc/huaiyun/szkb/

嬰兒游泳的好評處:/xysc/huaiyun/youyong/

嬰兒奶粉排名:/xysc/huaiyun/naifen/

附加解析15種小兒推拿

1.脾經 位於拇指橈側緣或拇指末節羅紋面。循拇指橈側邊緣由指尖向指跟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自指跟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來回直推為平補平瀉。亦有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面為補的,補脾經和清脾經統稱推脾經。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清脾經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

2.肝經 位於食指末節羅紋面。旋推為補肝經;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肝經,反之亦為補。補肝經和清肝經統稱推肝經。清肝經能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鬱除煩。

3.心經 位於中指末節羅紋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心經,反之為補,補心經和清心經統稱推心經。推心經對高熱神昏、煩躁、夜啼、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有效。

4.肺經 位於無名指末節羅紋。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肺經,反之為補,補肺經和清肺經統稱推肺經。補肺經能補益肺氣,清肺經可宣肺清熱。

5.腎經 位於小指遠端指節末節羅紋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腎經,反之為補,補腎經和清腎經統稱推腎經。補腎經具有補腎益腦、溫養下元的作用,清腎經能清利下焦濕熱。

6.坎宮 眉心至眉梢成一橫線。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分推,稱推坎宮,亦稱分頭陰陽。推坎宮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

7.攢竹(天門) 兩眉中點至前髮際成一直線。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開天門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靜安神,外感內傷均宜。

8.太陽 眉梢與外眼角中點,向後約1寸凹陷處。可清熱明目、止頭痛。

9.四白 雙眼平視時,瞳孔正中央下方鼻翼旁,可明目。

10.聽宮 頭部側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可促進聽力。

11.下關 位於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耳前一橫指,顴弓下陷處,張口時隆起,閉口取穴。

12.頰車 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咬肌中。

13.中脘 臍上4寸,位於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處。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對腹脹、腹痛、瀉泄、嘔吐、食欲不振等有效。

14.龜尾 在尾椎骨端。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揉龜尾能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本穴性平和,能止瀉,也能通便。

15.足三裡 外側膝眼下3寸,股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拇指按揉,稱按揉足三裡。按揉足三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多用於消化道疾患,與摩腹、捏脊等配合應用于小兒保健。

手足口病症狀圖集:/xysc/huaiyun/szkzz/

寶寶疫苗接種時間表:/xysc/huaiyun/yimiao/

手足口病的預防與治療:/xysc/huaiyun/szkb/

嬰兒游泳的好評處:/xysc/huaiyun/youyong/

嬰兒奶粉排名:/xysc/huaiyun/naifen/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