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早開口說話的孩子真的就聰明嗎?

一般情況下, 每個孩子說話早晚是不相同的, 有的孩子七八個月就開始說單個詞, 一周歲左右就能說出簡單的句子。 有的孩子智力發育很正常, 但到了三、四歲才會說話, 有的還要晚, 大多數女孩比男孩說話要早一些。 有的家長覺得, 語言的發育能預示孩子將來的智力發育, 說話早的孩子, 智力水準也會較高。 當然孩子說話早, 固然很招人喜歡;這也是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看到的事情。 但是, 孩子說話早就一定聰明嗎?這個問題恐怕還有待商議。

在孩子在會說話前要發育相關的生理和感官能力, 在生理方面,

Advertisiment
發聲過程是這樣的:肺——震動聲帶——透過舌頭、硬齶、軟齶發出聲音。 除此之外, 還需要大腦來接收、傳遞訊息, 所以孩子必須配合視覺的看、感覺物體或人的存在、學習唇舌放在不同的部位可以發出不同的音, 並把所有感官經驗組織起來, 才能使口部與大腦做相關的連結, 然後說出有意義的字詞來。 我們都知道剛出生的寶寶大腦的發育並不完善, 但不久後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因此在出生後的前幾年, 寶寶大腦的重量會快速增長, 變成出生時的2倍, 腦部活動量也是成人的2倍, 這些變化將會影響寶寶日後思考能力的發展。

孩子一到兩歲時, 主要發展兩種類型的語言, 一種是接受性語言, 或稱理解語言, 另一種是產生性語言,

Advertisiment
就是我們真正意義的講話。 首先發展的是第一種接受性語言, 一歲左右的孩子對父母的一些語言能做出反應。 比如, 他能聽懂“喝水”、“開門”、“放下”等, 並能做出相應的行動。 18到20個月左右的孩子開始自己“創造語言”, 他自己構成了一套用以表達或反應的詞, 如用“喝水, 媽媽”來表達“媽媽, 我要喝水”。 之後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 到兩歲左右基本能表達準確的句子。

需要家長們注意的是, 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別很大的差異。 某個孩子可能已經能清晰表達簡短句子時;而另一個同齡孩子卻還在咿呀學語, 或只能說幾個類似的詞語, 有時連自己的父母都解釋不出具體意思。 但這不能說明說話早的孩子就一定聰明過人,

Advertisiment
很多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較高的小孩, 語言發育也較晚。 這不算特例, 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說話早晚來判斷孩子智力高低。

現在的孩子得到的語言刺激比較多, 例如各種媒體、電腦、電視或來自早教機構、幼稚園的刺激都比上一輩人要多很多, 這樣刺激多了口和腦的連接, 說話可能會早些。 隨後也會有很多連帶反應, 例如溝通機會多了, 接受的刺激可能會更多, 也就更有利於孩子詞彙的積累。 但是要判斷孩子聰明還是不聰明, 要考慮多方面, 如語言, 動作, 思維, 社交等諸多因素。 所以孩子說話早, 只是一種表現, 我們要考慮個體發育的差異, 不能由點及面, 一定要結合以後發展起來的各方面能力。

總結: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早日說話,

Advertisiment
能準確地表達與人交流, 但是我們瞭解了語言的發展過程, 可能就不會這麼片面的認為“說話早, 將來孩子一定很聰明”孩子說話早主要是因為他受到的刺激比上一輩人或者同齡人多, 從而使得孩子詞彙豐富, 能夠較早的表達。 但是要判斷孩子的智力高低聰明與否, 需考慮語言, 動作, 思維, 社交等多方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