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明明是不靠譜的育兒法,為什麼依然那麼多人執迷不悟

關於不靠譜的育兒法, 天天說天天喊:別給孩子捂太多!別風吹草動就亂吃藥!母乳比奶粉好得多!養娃不需要太乾淨!嬰兒補鈣沒必要!……

來來回回的科普論證, 有理有據, 無可辯駁。

但是現實中的世界和公眾號裡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現實的世界裡, 依然是滿大街都是捂得像粽子的小娃。

有一種行為就叫做育兒道理我都懂, 看完文章一轉身, 依然忍不住做出各種各樣不靠譜的事情。

前一陣子我一個閨蜜還和我說, 不怕你笑話, 寶寶有時候太鬧了, 我還給她叫個魂, 明知道不靠譜, 但是好像叫一叫, 娃就能好一些似的。

Advertisiment

我這位閨蜜可是碩士畢業啊……什麼道理她不懂啊, 但是為啥會出現和農村老太太一樣的行為呢?

我相信, 這些明明一看就不靠譜的育兒法, 無論科普做得有多好, 依然會在長時間的持續存在下去。

因為這些做法雖然對孩子來說不靠譜, 但是卻結結實實的滿足了養育者的很多心理需要, 簡直讓人停不下來。

譬如說, 刷存在感的需要:
很多老人之所以固執, 非要堅持傳統的做法, 只是因為要捍衛自己的存在感, 要不然在小輩面前顯得很沒用。

還譬如說, 滿足認知的需求:
有的寶寶總是夜醒, 養育者又不想或不屑學習那一大套複雜的嬰兒睡眠理論, 所以“缺鈣”, 和“嚇著了”, 這種簡單易懂的解釋, 就更容易被接受。

Advertisiment

今天我想重點談一種最應該被我們警惕的一種心理需要, 就是控制感的需要。

自然太浩瀚複雜, 人類太卑微渺小, 我們能夠控制的事情實在是非常非常少的。

如果我們的大腦肯承認以上事實, 就要承受無時不刻的不確定性, 以及它帶來的巨大恐懼感。

這種恐懼就像是一把手槍抵在你的太陽穴上, 槍響可能是下一秒, 可能是十年以後, 也可能永遠都不會響。 雖然你一時半會死不了, 可真是比立刻死了還嚇人。

這種未知和失控的感覺實在不太好受, 所以人類的大腦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本能, 就是製造一些“可以控制這個世界”的幻覺。

譬如, 覺得燒個香吃個素, 神佛就可以保佑我, 我就控制了命運。

譬如, 相信吃了保健品,

Advertisiment
就可以不生病, 我就可以控制自己身體健康

再譬如, 相信推一下搖杆, 就可以控制老虎機吐出錢來。

反正世界那麼亂, 我必須得做點啥!

哪怕你理智上知道, 很多事情你無法控制, 很可能做了啥也沒用, 或者有反作用, 但是只要你做了點啥, 就會有“一切盡在掌握”的幻覺, 大腦就舒服了。

這就是滿足了控制感。

現在來了個大麻煩, 那就是孩子, 尤其是很小的孩子, 想要控制不懂事也不會說話的小baby能吃好、睡好、玩兒好, 按照你寫的劇本走, 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現代社會, 因為生活水準提高, 對孩子投入的關注越來越多, 更是加重了這種失控感, 小寶貝動不動就出問題, 可能前一刻還好好的, 後一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Advertisiment
你還不知道為什麼。 好不容易你覺得能搞定他了, 再過一天, 他可能就全都變了。 這種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爆炸的隨機炸彈, 讓新手父母分分鐘失去安全感, 焦慮程度不斷躥升。

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真的很糟糕, 所以就會出現各種滿足自己控制感的行為:

給孩子捂得蓋得嚴嚴的“不受風”, 把所有寶寶接觸到的東西都消毒, 給孩子補這補那, 實際上是想控制寶寶不會生病。

搞什麼綁腿, 捏鼻樑, 剪睫毛, 剃頭發, 是想控制孩子的容貌。

總是忍不住餵奶, 抱哄, 無條件立刻滿足各種要求的行為, 是想控制孩子的情緒。

現在明知道奶粉沒有母乳好, 依然大行其道, 很多其實是因為奶粉餵養比母乳餵養更好控制。

與其說這些是“為了孩子好”,

Advertisiment
還不如說是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焦慮的一種“儀式”。

至於對孩子有沒有好處, 甚至孩子受沒受傷害, 現在暫時看不出來, 反正我是取得了控制感, 我是爽得不要不要的。

所以說, 我認為, 這種滿足自己控制感的行為, 是一件應該讓父母特別警惕的事情。

因為這件事兒太容易讓人上癮了, 就像玩遊戲機那麼上癮。
你看螢幕裡面那個小人, 我按一下按鈕, 他就跳一下, 多痛快多爽啊!

你看, 我一把乳☆禁☆頭塞給寶寶, 他就立刻不哭了, 這多痛快多爽啊!

所以, 你的大腦無時不刻不在追求, 你的孩子像遊戲機裡的小人兒那麼受你控制的效果, 如果你在理智上不去抵抗這種本能, 就會深陷於幻覺製造出來的安全感中無法自拔。

沉迷于控制感的父母,會喜歡只看眼下這一點點,把“不哭就行”、“不病就行”、“不出差錯就行”作為養育的最高準則,忽略掉長遠的目標,甚至是犧牲掉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諧。

如果你在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就開始無節制的滿足自己的控制欲,甚至形成了行為習慣,那麼以後等孩子長大些了,你依然會想要來玩這種“我一個動作,你一個反應” 的歡樂遊戲。

你看,我一吼他,他就不鬧了

你看,我一打他,他就聽話了

你看,我一滿足他的要求,他就不哭了

哪個父母不知道這樣做非常不好,可是臣妾忍不住啊!

因為你習慣沉迷在“一切都能控制”的幻覺裡了嘛!好過癮啊有木有!

最後控制行為直接就成為你安全感的來源,一旦不去控制你就會像被槍抵著太陽穴一樣覺得渾身難受,覺得分分鐘要大難臨頭了。
曾經看過一個心理訪談,年邁的父母帶著三十多歲的兒子來看心理醫生,那孩子一直在家裡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上網,連門都不出,父母一直要養著他,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可是當心理醫生提出,讓孩子自己出去到外面住的時候,年邁的母親就崩潰了,說孩子太老實,怕被別人欺負。

你覺得這當媽的有神經病吧,你兒子都三十多歲了,為什麼還當他是小孩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年邁的母親雖然已經淪為成年兒子的老媽子,但真的一點都不值得同情,她這樣把孩子牢牢的控制住了,不用承受一點憂慮和恐懼,那可爽得很呢,玩了三十多年電子遊戲啊!

人類就是如此喜歡“控制感”的幻覺,總是希望得到即時回饋,不喜歡為長遠目標努力,這本身是人類為了生存進化出來的一個產物,因為這種思路是更安全的。

可是我們畢竟不同於動物,我們可以有理性可以審視自己行為,克制自己的本能。為了長遠目標而放棄當下的過癮。

當你面對著孩子焦慮得不得了,開始無條件哄抱,追著餵飯,給孩子亂吃藥,先問問自己:

我這樣做有用嗎?
對孩子的未來有益嗎?
我是真的為孩子好?
還是只為了自己滿足控制感呢?

越是軟弱的人,越是容易屈服於自己的控制感之下,因為他沒有能力抵禦未知和無常給他帶來的恐懼,也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更不想要去努力去提高自己,去徹底解決問題。

如果你足夠堅強,就不會總覺的孩子冷,這次真冷了,下次再多穿點唄!

如果你足夠堅強,就不會總覺得孩子吃不飽,真餓瘦了咱再想辦法多喂唄。

如果你足夠堅強,就不會害怕寶寶哭鬧,因為你有信心弄懂他哭鬧的原因。

堅強的人,才不怕犯錯,才不需要時時刻刻去控制。

做一個不沉迷於控制感的父母,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從現在開始!

別放縱自己,去主動克服失控的恐懼,你會更容易容忍自己的錯誤,也更容易容忍孩子的錯誤。

我們都是平凡人,都想控制,也都會恐懼和焦慮,讓我們為了孩子,更堅強一點吧。

沉迷于控制感的父母,會喜歡只看眼下這一點點,把“不哭就行”、“不病就行”、“不出差錯就行”作為養育的最高準則,忽略掉長遠的目標,甚至是犧牲掉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諧。

如果你在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就開始無節制的滿足自己的控制欲,甚至形成了行為習慣,那麼以後等孩子長大些了,你依然會想要來玩這種“我一個動作,你一個反應” 的歡樂遊戲。

你看,我一吼他,他就不鬧了

你看,我一打他,他就聽話了

你看,我一滿足他的要求,他就不哭了

哪個父母不知道這樣做非常不好,可是臣妾忍不住啊!

因為你習慣沉迷在“一切都能控制”的幻覺裡了嘛!好過癮啊有木有!

最後控制行為直接就成為你安全感的來源,一旦不去控制你就會像被槍抵著太陽穴一樣覺得渾身難受,覺得分分鐘要大難臨頭了。
曾經看過一個心理訪談,年邁的父母帶著三十多歲的兒子來看心理醫生,那孩子一直在家裡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上網,連門都不出,父母一直要養著他,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可是當心理醫生提出,讓孩子自己出去到外面住的時候,年邁的母親就崩潰了,說孩子太老實,怕被別人欺負。

你覺得這當媽的有神經病吧,你兒子都三十多歲了,為什麼還當他是小孩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年邁的母親雖然已經淪為成年兒子的老媽子,但真的一點都不值得同情,她這樣把孩子牢牢的控制住了,不用承受一點憂慮和恐懼,那可爽得很呢,玩了三十多年電子遊戲啊!

人類就是如此喜歡“控制感”的幻覺,總是希望得到即時回饋,不喜歡為長遠目標努力,這本身是人類為了生存進化出來的一個產物,因為這種思路是更安全的。

可是我們畢竟不同於動物,我們可以有理性可以審視自己行為,克制自己的本能。為了長遠目標而放棄當下的過癮。

當你面對著孩子焦慮得不得了,開始無條件哄抱,追著餵飯,給孩子亂吃藥,先問問自己:

我這樣做有用嗎?
對孩子的未來有益嗎?
我是真的為孩子好?
還是只為了自己滿足控制感呢?

越是軟弱的人,越是容易屈服於自己的控制感之下,因為他沒有能力抵禦未知和無常給他帶來的恐懼,也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更不想要去努力去提高自己,去徹底解決問題。

如果你足夠堅強,就不會總覺的孩子冷,這次真冷了,下次再多穿點唄!

如果你足夠堅強,就不會總覺得孩子吃不飽,真餓瘦了咱再想辦法多喂唄。

如果你足夠堅強,就不會害怕寶寶哭鬧,因為你有信心弄懂他哭鬧的原因。

堅強的人,才不怕犯錯,才不需要時時刻刻去控制。

做一個不沉迷於控制感的父母,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從現在開始!

別放縱自己,去主動克服失控的恐懼,你會更容易容忍自己的錯誤,也更容易容忍孩子的錯誤。

我們都是平凡人,都想控制,也都會恐懼和焦慮,讓我們為了孩子,更堅強一點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