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明明是自己的錯,卻怪孩子愛發脾氣!就這樣影響孩子的一生!

兩種類型媽媽容易讓寶寶亂發脾氣。

第一種:控制型。 掌控寶寶所有的衣食住行, 嚴格限制寶寶的選擇權。 這樣的媽媽養育出來的孩子, 有兩個發展方向。 一是特別愛發脾氣, 因為總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選擇。 而是變成討好型, 為了取悅父母壓抑自己。

第二種:驕縱型。 讓寶寶隨心所欲毫無原則, 這樣的媽媽養出來的寶寶太容易滿足, 所以為了獲得更多關注, 也容易亂發脾氣。

寶寶儘管小, 也有做選擇的權利。 有以下一些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哦。

心得一:多徵求孩子意見, 你覺得怎麼辦好?

最近有一則風靡朋友圈的新聞,

Advertisiment
一個美國小朋友把頭卡在欄杆裡了。 他的爸爸在積極幫助他的同時, 也詢問他的意見:你覺得怎麼辦好?孩子看爸爸並沒有責駡自己, 反而鎮定地想到好主意——既然頭過來了, 身子也可以過來。

很多父母總在不知覺中用一些命令的語氣:你該睡覺了!還不快去吃飯!何不換一種說話方式:“我們現在怎樣做更好?能不能用這種方式?你覺得該怎麼辦?”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當寶寶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更容易建立獨立思考的意識, 提高主動處理好事情的能力。

心得2:給孩子選擇範圍, 你更喜歡哪一個?

小小費一歲時, 媽媽會利用一切機會讓他選擇。 他喜歡讓大人講繪本故事, 媽媽常常左右手各拿一本書,

Advertisiment
問“你想聽哪一本?”玩玩具也是, 兩個不同顏色的車拿手上, 問“你想玩哪一輛車?”通常, 他會自己做出決定。

讓孩子在限定範圍內選擇, 並承擔每種選擇行為的結果, 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主見。

心得3:別再大包大攬, 讓孩子放手做吧!

曾有一段名為“寶寶獨自在家24小時”的視頻讓人們汗顏。 視頻中, 1歲半的小萌娃在家長的指令下, 獨立完成穿脫衣服、洗澡、爬上洗手台、刷牙等一系列動作。

寶寶從一歲左右開始, 自我意識越發強烈, 很多事情都想親自體驗。 然而, 爸爸媽媽往往還覺得, 孩子太小, 不能讓他自己上手。 因而, 大包大攬違背了寶寶“希望自己動手”的願望, 寶寶無法表達, 只能通過大吼大叫的吵鬧方式表達不滿。

明明是訓練寶寶獨立自主的好機會,

Advertisiment
卻因為爸爸媽媽事事安排妥當, 而讓孩子在無微不至中逐漸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