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護理>正文

春秋季節話“腸套”

寶寶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劇哭、吐奶現象時, 父母往往十分緊張, 急送醫院檢查, 各項化驗指標卻并無異常, 因而常不以為然。 但隨著病情發展, 陣發性哭吵加重, 并相繼出現腹部腫塊, 果醬樣大便, 甚至大量鮮血便, 患兒幾經周折轉到專科醫院時, 常常已發生腸穿孔、腹膜炎或氣腹, 嚴重的危及生命, 必須立即手術急救, 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小兒“腸套”。  

“腸套”全稱腸套疊, 是小兒常見急腹癥。 此病春秋季多見, 尤其好發于氣候驟變時。 2歲以下嬰幼兒是高發群體, 特別多見于6月-15月的嬰幼兒。 “腸套”常發生于小腸、結腸,
Advertisiment
病因迄今不明。 曾有專家認為和病毒感染有關, 如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腸壁淋巴濾泡增生、局部系膜淋巴結炎刺激腸管蠕動增加, 也有學者提出與嬰幼兒高滲性喂養有關。 此外, “腸套”還可繼發于腸道原發性疾病如息肉、憩室等。 臨床發病時, 患兒面色灰白, 躁動不安, 陣發性哭吵、拒奶。 如病程超過12小時后哭吵時間縮短, 中上腹可捫及香腸樣腫塊, 大便呈果醬樣。 一經診斷后可經空氣灌腸復位。 但當患兒在短時間內出現反應低下、腹脹、呼吸窘迫時, 則有腸穿孔可能, 如經數次空氣灌腸仍未獲成功者, 均應通過手術治療。 因手術對嬰幼兒來說, 是一種較大的創傷, 故如在疾病早期, 保持警惕和給予及時處理則能避免這種創傷性治療。
Advertisiment
值得注意的是, 約2成患兒復位后仍可重新出現腸套, 有的甚至反復發作。

因此, 患兒一旦有征兆, 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若患兒反復發作, 則需進一步檢查, 以排除息肉、憩室、腫瘤存在的可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