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三的習俗有哪些

在過去, 老北京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 過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 糖瓜兒粘;二十四, 掃房日;二十五, 做豆腐;二十六, 燉白肉;二十七, 宰公雞;二十八, 把面發;二十九, 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其實這首童謠包含了我國傳統春節的眾多習俗, 今天小編就來仔細介紹下臘月二十三習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三, 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 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 民謠中“二十三, 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

Advertisiment
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 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 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 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 過小年”。

糖瓜是漢族傳統年節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 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 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 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 因為天氣嚴寒, 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 吃起來脆甜香酥, 別有風味。

真關東糖堅硬無比, 摔不能碎, 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 質料很重很細。 口味稍酸, 中間絕沒有蜂窩, 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 價格也較貴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

Advertisiment
中心是空的, 皮厚不及五分, 雖大小不同, 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 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 不過用作幌子, 買的人很少。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 一年之中, 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 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製品, 它是祭灶神用的。 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 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 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裡, 大街小巷、街市上, 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 大塊糖, 又酥又香的大塊糖。 ”乳白色的大塊糖, 放在方盤上, 一般有三寸長, 一寸寬, 扁平, 呈絲條狀。 新做的大塊糖, 放在嘴裡一咬, 又酥又香, 有粘性, 有一種特殊風味, 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 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 廣為百姓享用。

Advertisiment

漢族民謠:“二十三祭灶王, 一碗清茶一碟懈”。 “二十三, 糖瓜粘, 灶君老爺要上天”。

據漢族民間傳說, 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 因為犯了過錯, 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 當上了“東廚司命”。 它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 看著人們怎樣生活, 如何行事, 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 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就回轉天庭, 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 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 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所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 並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獻給灶王, 粘住灶王爺的嘴, 讓他“上天言好事, 下地保平安”。 兒童們則把這一天當作春節的序幕和“彩排”。 天一擦黑兒, 就放起了鞭炮, 在鞭炮聲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盤,

Advertisiment
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 點上蠟燭和線香, 祈禱行禮後, 把灶王像從牆上揭下來燒掉, 再把茶水潑在紙灰上, 糖瓜則由孩子們搶著分而食之。

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 形式熱鬧隆重而又風趣幽默, 所以把這一天稱為“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的其他習俗

在中原地帶臘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節日, 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打掃房子, 掃淨灰塵, 還要用濕毛巾擦除房內的中堂畫, 和各種裝飾畫, 把室內外打掃乾淨, 然後祭灶, 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 還要烙蔥花油餅, 放鞭炮, 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 拌上炒熟的芝麻, 或者莧菜籽, 還有吹出的中間空心上面占滿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 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報人們在這一年中的行為善惡,

Advertisiment
玉皇大帝便根據灶王的回報, 決定獎善罰惡的度數, 如此規範人們的行為, 雖為可笑, 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 是中國民俗中重要的傳統文化。

但也有不貼灶神的地方, 比如中國四大名鎮的朱仙鎮就很少貼灶王, 據說過去這裡的人也是貼灶王的, 只是人們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 便覺得有了灶王的蔽護, 可以為所欲為, 商人們偷工減料, 以次充好, 連飯館飲食也不足量, 有一年, 玉皇大帝到這裡看門神會, 看到人間飯館內座無虛席, 便也想吃飯享受人間煙火, 他買了一碗面, 卻發現四兩面竟只有幾根, 於是他很生氣, 回到天宮命火神祝融前來訪查, 火神到這裡來化成一個老漢, 沿街叫賣火燒:“換火燒十六兩的小火燒, 十五兩的大火燒。”鎮上那些愛占小便宜的一聽拿少的可以換大的,紛至遝來換取火燒,那一天到了傍晚,火便燒了起來,得了大火燒的燒了個淨光,只有那些本分守法的才免於災難,後來人們總結出為人還需要以誠為本,再不去偷工減料,賺取眛心錢,灶王再會甜言也難摘天蔽日,於是就很少有人過年再貼灶王,只在三十晚上吃團圓飯時,在灶前澆上餃子水,謂之澆奠。

吃餃子

祭灶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十五兩的大火燒。”鎮上那些愛占小便宜的一聽拿少的可以換大的,紛至遝來換取火燒,那一天到了傍晚,火便燒了起來,得了大火燒的燒了個淨光,只有那些本分守法的才免於災難,後來人們總結出為人還需要以誠為本,再不去偷工減料,賺取眛心錢,灶王再會甜言也難摘天蔽日,於是就很少有人過年再貼灶王,只在三十晚上吃團圓飯時,在灶前澆上餃子水,謂之澆奠。

吃餃子

祭灶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