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八的習俗有哪些

在過去, 老北京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 過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 糖瓜兒粘;二十四, 掃房日;二十五, 做豆腐;二十六, 燉白肉;二十七, 宰公雞;二十八, 把面發;二十九, 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其實這首童謠包含了我國傳統春節的眾多習俗, 今天小編就來仔細介紹下臘月二十八習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八的習俗 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指中國農曆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八的俗稱;漢族春節傳統習俗之一。 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臘月二十八,

Advertisiment
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 打糕蒸饃貼花花”。 根據漢族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 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因為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 所以到了二十八這天, 就該準備麵食了。 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 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 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容易壞, 只有發麵不愛壞, 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 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 同時, 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臘月二十八這天, 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 蒸饃炸圪塔。

Advertisiment
”只有北京人慢半拍, 在這天才“把面發”, 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麵以外, 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 《典術》曰:“桃者, 五木之精也, 故壓伏邪氣者也。 ”到了五代時, 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 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 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 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後來, 隨著造紙術的問世, 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家家戶戶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寄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在安徽的宿松與太湖交界等地,

Advertisiment
一直流傳著臘月二十八過年的傳統。 聽當地老一輩的人說, 臘月二十八過年是因為當地人的祖輩是老地主, 雇傭的僕人因為大年三十之前也要回他們的家過年, 所以老地主家在三十夜就沒有僕人伺候了, 於是就提前到二十八過年, 讓傭人伺候著吃完年飯, 然後天亮後發工資和物品打發僕人回家, 因為古代交通不便, 僕人早上出發, 一般能傍晚到家。

雖然現今沒了地主, 但為了圖喜慶, 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臘月二十八過年的傳統, 當然臘月三十也過年。 現今臘月二十八過年逐漸成為當地人的大團圓年。

臘月28過的年是大團圓年, 一般外地的姑父, 姑姑, 老表, 女兒, 女婿, 及堂哥, 堂嫂等聚在一起吃團圓飯。 都在28的淩晨5,

Advertisiment
6點開飯。 吃到天亮方才下席。 大年30是小團圓年有本家人團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