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 老北京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 過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 糖瓜兒粘;二十四, 掃房日;二十五, 做豆腐;二十六, 燉白肉;二十七, 宰公雞;二十八, 把面發;二十九, 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其實這首童謠包含了我國傳統春節的眾多習俗, 今天小編就來仔細介紹下臘月二十八習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八的習俗 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指中國農曆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八的俗稱;漢族春節傳統習俗之一。 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臘月二十八,
Advertisiment
因為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 所以到了二十八這天, 就該準備麵食了。 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 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 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容易壞, 只有發麵不愛壞, 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 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 同時, 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臘月二十八這天, 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 蒸饃炸圪塔。
Advertisiment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麵以外, 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 《典術》曰:“桃者, 五木之精也, 故壓伏邪氣者也。 ”到了五代時, 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 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 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 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後來, 隨著造紙術的問世, 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家家戶戶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寄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在安徽的宿松與太湖交界等地,
Advertisiment
雖然現今沒了地主, 但為了圖喜慶, 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臘月二十八過年的傳統, 當然臘月三十也過年。 現今臘月二十八過年逐漸成為當地人的大團圓年。
臘月28過的年是大團圓年, 一般外地的姑父, 姑姑, 老表, 女兒, 女婿, 及堂哥, 堂嫂等聚在一起吃團圓飯。 都在28的淩晨5,
Advertis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