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臼,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關節脫位”, 主要是指關節頭從關節囊中滑出, 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係, 關節無法正常活動。 寶寶最容易發生脫臼的關節是肘關節和肩關節。
如何發現寶寶脫臼了?
一般來說, 脫臼經常發生在1-4歲的寶寶身上。 如果寶寶反復多次發生脫臼, 還很容易形成習慣性脫臼。 寶寶的小胳膊看似結實, 其實, 在爸爸媽媽牽著寶寶的小手走路時;給寶寶穿衣服時;寶寶自己玩耍時, 如果胳膊猛然受到牽拉, 都有可能出現關節脫臼的現象。 這時, 大一些的寶寶會哭喊著說出被牽拉的胳膊疼;如果是小寶寶,
Advertisiment
但是, 在有些時候, 由於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夠完善, 疼痛反應遲緩, 有些寶寶在發生了脫臼後, 往往哭幾聲後就會安靜下來。 爸爸媽媽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仔細觀察, 來初步判斷寶寶是否脫臼了:
在可能發生脫臼的部位, 肢體的活動會受到限制。 例如, 寶寶肘關節脫臼時, 胳膊不能抬舉、取玩具, 不能自由活動。
觸碰可能發生脫臼的部位時, 寶寶會因為疼痛而出現劇烈反應。
因為脫臼部位肢體的形態位置可能會發生變化移動, 所以寶寶可能會出現肢體縮短或者延長、關節處明顯畸形等症狀。
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簡單測試一下:爸爸媽媽把玩具放在寶寶眼前讓他伸手抓,
Advertisiment
寶寶容易脫臼的原因
寶寶之所以容易發生脫臼, 歸納起來, 原因可能會有以下幾種:
身體發育尚不完全。 嬰幼兒的關節、韌帶和肌肉都在發育階段, 關節腔也比較淺, 肘關節囊和韌帶等都比較鬆弛、薄弱, 穩定性和保護性都比較差。
大運動能力還沒有發育協調。 當爸爸媽媽牽拉不當、寶寶受到外傷或者較強的暴力等時, 都容易造成關節脫臼。
脫臼還與寶寶缺鈣等營養不良問題也有著一定的關係。
很多寶寶都喜歡爸爸拽著他的胳膊起飛、降落, 其實像這樣的一類遊戲很容易使寶寶的肢體某個部分受力過度,
Advertisiment
發生脫臼後, 寶寶會自己選擇一個感覺舒服的姿勢以減輕疼痛。 爸爸媽媽儘量不要觸碰患處, 迅速送寶寶去醫院。 經驗豐富的醫生, 使用適當的牽引力量, 能夠很快將脫臼的關節復位。 關節復位時, 可以聽到清脆的輕微彈響聲或者手指有彈跳感。
還有些寶寶脫臼後, 沒能得到及時的治療。 脫臼超過24小時或者有反復脫臼史, 患處局部可能會有腫脹現象, 復位時彈響聲或者手指的彈跳感經常不明顯。
Advertisiment
脫臼後的護理
關節脫臼的部位會壓迫神經, 這時, 稍微動一下拉長的韌帶以及肌肉, 就會非常疼。 所以, 在寶寶脫臼之後, 爸爸媽媽不必驚慌失措, 首先要好好安慰寶寶;固定脫臼的部位後, 儘快送寶寶到醫院治療。 但是, 在這個過程中, 注意不要隨意移動患肢, 以避免移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對寶寶造成的二次傷害。
Advertisiment
如果在脫臼後的幾個小時內不能讓關節恢復原狀, 患處周圍的組織腫脹, 復原就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所以, 發生脫臼後, 爸爸媽媽及時把寶寶送到醫院是關鍵。
預防習慣性脫臼
寶寶發生的脫臼具有反復性和習慣性, 發生一次後很容易反復發生。 關節復位後, 爸爸媽媽應該多加注意, 加強預防寶寶:
不要用力牽拉寶寶的胳膊, 特別是比較胖的寶寶。
穿脫衣時, 動作要輕柔, 以免脫臼再次發生而形成習慣性的脫臼。
還要注意加強寶寶的營養。
隨著年齡的增長, 寶寶的韌帶會變得更加結實, 骨骼也會更加強壯, 脫臼也就很少再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