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是什麼壓住了孩子的心靈

近日, 有關部門公佈的一組數字引人關注———僅市醫學心理諮詢中心一家心理諮詢機構, 青少年諮詢量就達100餘人次, 求詢比例高達25%, 心理障礙檢出率則達17.83%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校園應是歲月如歌、富有詩意的一片淨土,青少年學子們在那裡無憂無慮地學習,健康茁壯地成長。 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10月10日,第13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快樂心情,健康行為——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的主題,引起了記者對我市青少年學子心理健康形勢的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有多重?” 很快,記者便被市醫學心理諮詢中心透露的一組數字所震驚:目前到該中心尋求心理諮詢的青少年每月多達100多人次,在“中高考”期間,人數會翻倍。

Advertisiment
同時,據其不完全統計,我市在尋求心理諮詢的群體中,青少年高達25%。 另外,此前來自該中心對全市3萬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青少年心理障礙的檢出率已上升至17.83%。 我市青少年面臨心理健康的威脅和困惑日益突出,形形色色的心理障礙引發的考試焦慮、厭學乃至自殺傾向尤其令老師堪憂,令家長揪心。 成績優異學生患上考試焦慮症 10月10日下午,記者在市醫學心理諮詢中心,正好遇見一名市重點高中的女生王梅(化名)在母親陪伴下,向門診主任楊衛邊尋求幫助。 王梅的母親告訴記者,女兒原來是一個聰明伶俐、追求上進的女孩,尤其對數學有著特殊的靈性,許多同學做不出的難題,往往被她迎刃而解。
Advertisiment
同學敬佩她,老師也認定她會有一個好的前途。 然而,一年前,王梅突然對考試萌生了恐懼。 無論平時學習成績有多優異,解題速度多迅速,思路有多清晰,但只要一進考場,她就變得緊張焦慮,情緒失控,根本發揮不出應有的水準。 而且,這種現象愈發突出。 “該怎麼辦呀?”隨著高考進入倒計時,母親憂心忡忡。 “這是典型的考試焦慮症,是一種心理障礙。 ”楊衛邊說,“而今,這一問題在學生中十分普遍,有時我一天就接待五六個患有考試焦慮症的學生。 ” 挨老師批評導致恐怖厭學 市區一名14歲的初一男孩楊鋼(化名),近來突然覺得學習、生活均無意義。
Advertisiment
學習打不起精神,甚至常常想要退學。 他看上去開朗、樂觀,但卻稱自己性格內向、孤僻,極度焦慮,不能自我控制。 經心理醫生探詢,很快找到了癥結。 原來不久前,楊鋼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大聲說話,被老師點名批評。 誰知,老師正常的舉動竟使他背上沉重負擔。 此後,他時刻擔心由此“得罪”老師,影響他在老師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同時,打那以後,楊鋼總覺得同學瞧不起他,看他的眼神充溢著蔑視神情。 久而久之,他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據心理醫生分析,楊鋼的父母是知識份子,在他6歲時離婚了,他的心理發生變化與其家庭問題不無關係。 自作多情使他患上愛情綜合症 三個月前,市醫學心理諮詢中心接待了一名患上愛情綜合症的18歲男學生李東(化名)。
Advertisiment
半年前,他對同桌女生產生了好感。 一次考試鋼筆沒有水,同桌女生借給他一支筆,李東便認為對他有意,於是向同桌求愛,遭到拒絕。 不久,他的家意外失火,女班長發起倡議為他募捐,李東又認為對方對他情有獨鍾,就鄭重表達愛意,不料又被回絕。 就在他情緒低沉的時候,考試出現了一門不及格,同班一女生主動幫他輔導功課,李東自以為她是在找藉口接近自己。 於是,他鼓起勇氣主動表達感情,結果第三次被拒絕。 從此,李東對自己產生了極度懷疑,不再敢與女生接近,心理產生了問題。 自卑心理害得他休學一年 我市一所高中主抓德育的副校長透露,如今,一些特困生與普通生相比,更多表現出的自卑、敏感、身心疾病突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Advertisiment
邱波(化名)家境貧寒,從鄉村考入市區一所重點高中,學習成績一向不錯。 但入校不久,他發覺同學之間的差別實在之大,有的同學家庭條件非常好,在食堂吃最貴的菜,還掛有手機。 而他只能吃食堂裡最便宜的飯菜。 漸漸地,邱波產生了強烈的“我處處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平常,

他不與同學交往,整天不說一句話。 經常心慌意亂,注意力不集中,最後竟然無法學習,只好休學一年。 應試教育、家長過高的期望給學子背上包袱 諸上列舉的,是日前記者在市區部分學校和心理諮詢機構調查瞭解到的,我市青少年學子身上所折射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的部分特徵表現。 “要說最為普遍而又令學子深受困惑的,應屬過度焦慮。”日前,市一所重點高中有著15年教學經驗的教師談及此事,感慨萬千。 在她所教授的學生中,時常會發現有的人坐不住板凳,學習沒有章法。“應當肯定地講,絕大多數學生都在用心讀書,而且他們確實也為此付出了努力,每天光待在學校的時間就有10多個小時,晚間回家後依舊“挑燈苦讀”。可學習效率卻不高,成績總是升不上來。” 表面上看,因家庭貧困自卑、“單戀”及複雜人際困惑等因素誘發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其偶然性,但事實上,誘發青少年出現焦慮等心理障礙有著其一定的必然因素。如今在快節奏、高競爭和高壓力的環境下,心理社會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著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這位老師分析認為。 這首先歸咎於不良的社會和文化因素。如當前“萬人競過獨木橋”的升學現狀,造成不少家長和教師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優劣的惟一標準,降低其他方面的要求,結果便造成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 即使近年來高考發生了新變化,大學生已經變成交錢上學了,考大學相對容易許多,可是來自于學校、老師及家長的壓力絲毫沒有減輕。 她毫不避諱地說,目前各個學校還沿襲著應試教育的模式,素質教育遠沒得到完善,幾乎每所學校、多數教師仍是將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學品質高低和老師能力水準優劣的惟一途徑。“不是不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只不過相對升學率來講,在學校和教師心目中,當然是升學率重要得多。”她的話語中充溢著無奈。 同時,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心理作祟,迫使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不斷攀升,給青少年增添了沉重負擔。 在這些社會因素作用下,青少年很難擺脫“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怪圈和沉重的精神壓力,久而久之心理發生了變化。 心理障礙危害青少年及家庭幸福 另外,當前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也難辭其咎。 一位心理學專家認為,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家長對孩子的情感表達上過度溺愛,事事替孩子想好。但在這時,父母們以為是在愛孩子,卻沒考慮實際上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成長中適當遭受挫折和困難、學習愛護和幫助他人的機會和權利。 一旦學生考試落後或被其他學生趕超,遭受小小的挫折,便不可避免地萌生學習畏難情緒,乃至自暴自棄。 “都是我的錯。”記者在採訪中,不止聽到一位母親在為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而發出痛心疾首的“呐喊”。 一位男生從初中到高中始終名列班級前茅,按理說,考取重點大學已不成問題,然而他的母親仍不滿足,不停地督促孩子再加把油,爭取考上清華。背負母親厚重寄託的他在一次模擬考試意外失去班級第一的“交椅”後,便變得萎靡不振,恐怖厭學。雖接受心理醫生治療有所好轉,但還是休學一年。 這種現象不單出現在高中,在初中、小學也日趨突出。 這位教師憂慮地坦言,每次考試過後,都會發現有些成績下降、波動的學生發生強烈的情緒變化。每當這時,她總會找到他們給予鼓舞,進行疏導和調整,但往往並不奏效。 因為要知道,青少年們來自於各方面的壓力是日積月累積澱下來的。 楊衛邊說,青少年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後果十分嚴重。有些人會產生焦慮、抑鬱、適應障礙和青春期心理等心理障礙,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理疾病。最終誘使他們萌生厭學、休學、退學乃至做出輕生等傻事。 日前,記者僅從市二院急診中心調查獲悉,近兩年,其所接診的自殺患者,明顯呈低齡化趨勢。 青少年要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由此看來,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著手實施有效措施解決困惑青少年學子的心理障礙,是許多父母、教師的當務之急,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須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 楊衛邊建議,其實心理問題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

思維、情緒或行為方面的偏離或異常。就像人們不能斷言永遠不會得軀體疾病一樣,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可能在一段時間裡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得到專業説明。 因此,這就需要老師、家長要正確認識和看待心理健康問題,發覺苗頭及時督促孩子去尋求心理諮詢和接受治療。 此外,心理學專家認為,社會需要進一步完善素質教育體系,減輕學子們壓力。學校則需注重學生們的心理輔導,針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心理不適應、心理問題提供一種心理援助和諮詢幫助。作為家長,則需要改變教育方式,少一分溺愛,盡可能地多進行挫折教育。 最後,專家還指出,雖然目前我市還不能像國外那樣,找心理醫生看病就像去看感冒那樣方便,但“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也應當成為目前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我心理調節模式。專家提醒人們,應當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自助,學會保持心理健康,成為一個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要說最為普遍而又令學子深受困惑的,應屬過度焦慮。”日前,市一所重點高中有著15年教學經驗的教師談及此事,感慨萬千。 在她所教授的學生中,時常會發現有的人坐不住板凳,學習沒有章法。“應當肯定地講,絕大多數學生都在用心讀書,而且他們確實也為此付出了努力,每天光待在學校的時間就有10多個小時,晚間回家後依舊“挑燈苦讀”。可學習效率卻不高,成績總是升不上來。” 表面上看,因家庭貧困自卑、“單戀”及複雜人際困惑等因素誘發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其偶然性,但事實上,誘發青少年出現焦慮等心理障礙有著其一定的必然因素。如今在快節奏、高競爭和高壓力的環境下,心理社會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著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這位老師分析認為。 這首先歸咎於不良的社會和文化因素。如當前“萬人競過獨木橋”的升學現狀,造成不少家長和教師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優劣的惟一標準,降低其他方面的要求,結果便造成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 即使近年來高考發生了新變化,大學生已經變成交錢上學了,考大學相對容易許多,可是來自于學校、老師及家長的壓力絲毫沒有減輕。 她毫不避諱地說,目前各個學校還沿襲著應試教育的模式,素質教育遠沒得到完善,幾乎每所學校、多數教師仍是將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學品質高低和老師能力水準優劣的惟一途徑。“不是不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只不過相對升學率來講,在學校和教師心目中,當然是升學率重要得多。”她的話語中充溢著無奈。 同時,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心理作祟,迫使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不斷攀升,給青少年增添了沉重負擔。 在這些社會因素作用下,青少年很難擺脫“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怪圈和沉重的精神壓力,久而久之心理發生了變化。 心理障礙危害青少年及家庭幸福 另外,當前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也難辭其咎。 一位心理學專家認為,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家長對孩子的情感表達上過度溺愛,事事替孩子想好。但在這時,父母們以為是在愛孩子,卻沒考慮實際上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成長中適當遭受挫折和困難、學習愛護和幫助他人的機會和權利。 一旦學生考試落後或被其他學生趕超,遭受小小的挫折,便不可避免地萌生學習畏難情緒,乃至自暴自棄。 “都是我的錯。”記者在採訪中,不止聽到一位母親在為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而發出痛心疾首的“呐喊”。 一位男生從初中到高中始終名列班級前茅,按理說,考取重點大學已不成問題,然而他的母親仍不滿足,不停地督促孩子再加把油,爭取考上清華。背負母親厚重寄託的他在一次模擬考試意外失去班級第一的“交椅”後,便變得萎靡不振,恐怖厭學。雖接受心理醫生治療有所好轉,但還是休學一年。 這種現象不單出現在高中,在初中、小學也日趨突出。 這位教師憂慮地坦言,每次考試過後,都會發現有些成績下降、波動的學生發生強烈的情緒變化。每當這時,她總會找到他們給予鼓舞,進行疏導和調整,但往往並不奏效。 因為要知道,青少年們來自於各方面的壓力是日積月累積澱下來的。 楊衛邊說,青少年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後果十分嚴重。有些人會產生焦慮、抑鬱、適應障礙和青春期心理等心理障礙,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理疾病。最終誘使他們萌生厭學、休學、退學乃至做出輕生等傻事。 日前,記者僅從市二院急診中心調查獲悉,近兩年,其所接診的自殺患者,明顯呈低齡化趨勢。 青少年要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由此看來,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著手實施有效措施解決困惑青少年學子的心理障礙,是許多父母、教師的當務之急,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須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 楊衛邊建議,其實心理問題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

思維、情緒或行為方面的偏離或異常。就像人們不能斷言永遠不會得軀體疾病一樣,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可能在一段時間裡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得到專業説明。 因此,這就需要老師、家長要正確認識和看待心理健康問題,發覺苗頭及時督促孩子去尋求心理諮詢和接受治療。 此外,心理學專家認為,社會需要進一步完善素質教育體系,減輕學子們壓力。學校則需注重學生們的心理輔導,針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心理不適應、心理問題提供一種心理援助和諮詢幫助。作為家長,則需要改變教育方式,少一分溺愛,盡可能地多進行挫折教育。 最後,專家還指出,雖然目前我市還不能像國外那樣,找心理醫生看病就像去看感冒那樣方便,但“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也應當成為目前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我心理調節模式。專家提醒人們,應當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自助,學會保持心理健康,成為一個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