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是你阻止了自己成功?l 關於“冒充者綜合症”的研究

一、她再次錯失升職機會

一周之前, 辛蒂的上司琳達告訴她, 公司的行政總監麥克已經準備退休了, 她準備推薦辛蒂接替他的職位。

琳達覺得辛蒂是這個職位的不二人選, 近20年工作經驗, 在本公司任職已經超過十年, 曾經負責過兩個分公司籌建。 為人低調、謹慎、細緻, 人際關係良好。 前行政總監麥克也有意將這個職位交給辛蒂。

辛蒂一開始聽到這個消息時非常興奮, 她覺得這是對她最大的認可。 然而不久之後她開始感到焦慮, 前行政總監麥克擁有某常春藤學院博士學位, 曾在3個國家大企業任職,

Advertisiment
和董事會成員關係良好。 而自己和他比起來, 簡直差得太遠了。

不久之後, 辛蒂又聽說了另一件事讓她更加擔心起來——除她之外, 還有另外兩名競爭者。 一位來自集團公司, 一位是獵頭找到的候選人。

她的擔憂越來越多, 她確實在公司工作了很多年, 經驗不少, 但是她真的有資格勝任嗎?她的能力配得上這個職位嗎?那些見過世面的董事會成員, 隨便和她聊聊天就知道她的能力如何了吧?他們會不會一眼就看出來她不能勝任這個職位?還會有競爭者?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會不會更有經驗?

面試那天, 董事會三個成員問了她一些常規問題, 然而她回答得亂七八糟, 就像一個新入職的應屆生。

她看見一位董事微微的對著另一位搖了搖頭,

Advertisiment
她知道自己已經拿不到這個職位了。

不久之後, 新的行政總監到了, 通過幾個月的相處, 她發現新總監在工作上並沒有比自己高明的地方, 甚至經驗也不足。

琳達非常替辛蒂惋惜, 因為作為一位上司和多年同事, 琳達非常清楚, 辛蒂完全有能力勝任這個職位。 但是董事會給琳達的回饋卻是, 他們感覺辛蒂沒有信心承擔這個職位的責任。

辛蒂職業生涯一直面臨著一種矛盾的痛苦, 她工作非常努力, 但她升職速度卻很慢——每次面對晉升機會的時候, 她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勝任。 即便已經被提拔, 她也時常有一種擔憂, 覺得自己根本沒能力這份職責。 她比同級別的人努力很多, 工作盡善盡美, 卻常常擔心有一天別人看出她能力有限,

Advertisiment
這種擔心也阻止了她主動爭取更高的職位。


二、“名不副實”的人

Suzanne Imes和Pauline Rose Clance這兩位心理學家在70年代最先描述了辛蒂這種症狀——她們將此種現象稱之為“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

這種綜合症通常出現在較高成就者身上, 然而他們卻並不認為自己成就源於自身某些特質上的優勢, 他們往往將成功歸因於外在因素, 比如運氣。 和自大的人一樣, 他們也是一群難以正確評價自己表現的人。 只是他們和自大的人感覺正好相反, 他們覺得自己配不上目前所擁有的地位或者名氣。 他們努力的動力, 常常源於恐懼別人某天發現他們名不副實, 而並非內心的激情或者目標感。 對於外界的肯定, 他們往往表現得沒底氣。

Advertisiment

雖然“冒充者綜合症”並沒有被納入《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心理學家卻發現這種現象存在於不少人身上, 尤其是在那些有較高成就的人身上出現。 Imes說, 這類人往往都是默默承受自己心裡的感受, 他們並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成就,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別人認為的那麼好。


英國著名女演員Emma Watson也是一位“冒充者綜合症”患者。 她曾在Vogue的一篇採訪上說, 她其實常常懷疑自己的表演才能, 當受到那麼多讚美的時候, 她會覺得自己是個“騙子”。

“我做得越好, 別人越誇讚我, 我內心那種沒底氣的感覺就越甚。 我好怕有一天, 別人發現我根本不配擁有現在這樣的成就。 即便演完哈利波特之後, 我也沒有自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演員。

Advertisiment
我覺得自己只是運氣好, 我需要別人來肯定我。 ”

大多數“冒充者綜合症”患者會錯失非常多機會, 因為他們內心沒有底氣去接受一些較高難度挑戰, 或者他們可能獲得了較高的成就, 但因為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名不副實, 他們會非常努力的去“完美”自己的工作, 以維護自己目前的成就。

三、為什麼會有人發展出這種心理障礙?

有很多心理諮詢師發現, “冒充者綜合症”與“完美主義人格”高度相關。

人格的形成, 與成年前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

辛蒂的成長經歷, 或許可以部分解釋這種心理狀況出現的原因。

辛蒂有兩個哥哥, 他們從小就聰明過人, 一直都是她的“魔咒”。 辛蒂的童年幾乎是在兩位哥哥的光環下度過——她很努力取得的成績, 兩位哥哥似乎輕輕鬆松就獲得了。在一個家庭裡,聰明的孩子似乎總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在兩個哥哥面前,辛蒂總是覺得自己獲得的成績都不值一提。辛蒂一直記得,每次自己告訴父母考試成績之後,爸媽就會說:查理或者喬當年這門功課是A+,不過親愛的,我們知道你已經努力了。這就夠了。

辛蒂從小得到的評價是——她是個很努力的孩子,然而不太聰明。

一個孩子對自我的認識往往從父母對自己的評價開始。那些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自尊感往往較低。

低自尊感的孩子,成年後即便取得了成就,他們也很難相信這一切是他們應得的,他們會認為這一切可能是運氣。若下次他們沒有這種運氣了該怎麼辦呢?

很多“冒充者綜合症”患者都是一些高成就者,因為對自己目前成就沒底氣,他們會越發努力,降低內心這種沒底氣的感覺,努力往往會帶來更高的成就,更高的成就會讓他們更加擔心自己名不副實。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他們努力的動力,更多是源於一種恐懼感,而不是滿足感。他們是一群高成就、低自尊感的焦慮者。

若一個孩子有這樣的感覺,他會有什麼表現?

他可能會對自己的學業上的成就不自信。他會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認為自己能取得優異的成績,還有一些應屆生覺得自己找不到工作。這樣的信念會阻礙他們積極的行動,他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消極面,比如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以及如果失敗會有什麼後果。這使得他們的精力被逐漸消耗在恐懼和焦慮等情緒上,失敗的可能性反而會更大。


四、如何克服“冒充者綜合症”心理?

如果你已經是成人,在事業上總是畏畏縮縮,擔心自己根本不能勝任現在的工作,也不敢接受更高的挑戰,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這種心理的來源,很可能是你潛意識想要向某些重要他人證明你的能力或價值,而這些人他們並不知道你正受苦於此。

你可以詢問他們,覺得你有什麼優點,是否為你們自豪,等等。曾有人告訴我,她一直很努力的工作,甚至連休假都覺得是一種罪惡,她將大部分打工掙到的錢都寄回了家,幫家裡蓋了新房,而自己生活卻十分儉省。有一年春節回家,她父親對親戚說了一句:我這個女兒比兒子爭氣,這些年家裡的生活費基本都是由她負擔,連房子也是她花錢修的。聽完這句話,她跑進房間大哭了一場,她才發現原來自己這麼多年的辛苦其實就是為了得到父親的這句話,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可。

假裝自信,直到你真的感到自信。

即便你心裡根本不認可自己,但是你可以假裝自己能勝任這份工作。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用錯誤去證明自己對自己“不能勝任”的信念是對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是這樣,你需要給與他肯定和認可,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優勢。最重要的一點,別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作為父母,如果你覺得自己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好,只能說明:你還不夠瞭解自己的孩子,你還沒發現他的長處和優點。

兩位哥哥似乎輕輕鬆松就獲得了。在一個家庭裡,聰明的孩子似乎總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在兩個哥哥面前,辛蒂總是覺得自己獲得的成績都不值一提。辛蒂一直記得,每次自己告訴父母考試成績之後,爸媽就會說:查理或者喬當年這門功課是A+,不過親愛的,我們知道你已經努力了。這就夠了。

辛蒂從小得到的評價是——她是個很努力的孩子,然而不太聰明。

一個孩子對自我的認識往往從父母對自己的評價開始。那些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自尊感往往較低。

低自尊感的孩子,成年後即便取得了成就,他們也很難相信這一切是他們應得的,他們會認為這一切可能是運氣。若下次他們沒有這種運氣了該怎麼辦呢?

很多“冒充者綜合症”患者都是一些高成就者,因為對自己目前成就沒底氣,他們會越發努力,降低內心這種沒底氣的感覺,努力往往會帶來更高的成就,更高的成就會讓他們更加擔心自己名不副實。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他們努力的動力,更多是源於一種恐懼感,而不是滿足感。他們是一群高成就、低自尊感的焦慮者。

若一個孩子有這樣的感覺,他會有什麼表現?

他可能會對自己的學業上的成就不自信。他會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認為自己能取得優異的成績,還有一些應屆生覺得自己找不到工作。這樣的信念會阻礙他們積極的行動,他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消極面,比如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以及如果失敗會有什麼後果。這使得他們的精力被逐漸消耗在恐懼和焦慮等情緒上,失敗的可能性反而會更大。


四、如何克服“冒充者綜合症”心理?

如果你已經是成人,在事業上總是畏畏縮縮,擔心自己根本不能勝任現在的工作,也不敢接受更高的挑戰,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這種心理的來源,很可能是你潛意識想要向某些重要他人證明你的能力或價值,而這些人他們並不知道你正受苦於此。

你可以詢問他們,覺得你有什麼優點,是否為你們自豪,等等。曾有人告訴我,她一直很努力的工作,甚至連休假都覺得是一種罪惡,她將大部分打工掙到的錢都寄回了家,幫家裡蓋了新房,而自己生活卻十分儉省。有一年春節回家,她父親對親戚說了一句:我這個女兒比兒子爭氣,這些年家裡的生活費基本都是由她負擔,連房子也是她花錢修的。聽完這句話,她跑進房間大哭了一場,她才發現原來自己這麼多年的辛苦其實就是為了得到父親的這句話,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可。

假裝自信,直到你真的感到自信。

即便你心裡根本不認可自己,但是你可以假裝自己能勝任這份工作。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用錯誤去證明自己對自己“不能勝任”的信念是對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是這樣,你需要給與他肯定和認可,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優勢。最重要的一點,別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作為父母,如果你覺得自己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好,只能說明:你還不夠瞭解自己的孩子,你還沒發現他的長處和優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