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時尚環保請大家穿“有道德”的衣服

秋冬T台, 是黑色的天下。 但今年有一種顏色來勢洶洶, 頗有與黑色一爭高下的氣勢——這就是綠色。 道德時裝, 是去年秋季倫敦時裝周時提出的一個新概念。 由於其強調綠色環保, 因此, 道德時裝又被稱為綠色時尚。 核心概念即這種時裝必須在“使用公平貿易產品”、“有機產品”及“迴圈再生的原材料”三項標準當中至少滿足一項。

今年一切著點于“道德時裝”的最突出討論, 自然是出自“I’m NOT A Plastic bag”。 這是英國品牌Anya Hindmarch為環保組織“We Are What We Do”而推出的環保袋。 打著環保口號的這個袋子, 最近卻被質疑:此袋既沒有使用有機原材料、亦非公平貿易。

Advertisiment
針對點主要來自它的“限量銷售”手段。

這些爭議均圍繞著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生產銷售時尚物品的商家是否有“良心”, 是否遵從著保護地球這條“道德”的標準?這些爭議給我們帶來的時尚新標準是:我們在購買新衣服時, 不再僅僅以“流行”為準則, 它是否環保也成為評判時尚的關鍵。

WE ARE WHAT WE DO

為了買到這個著名的袋子, 人們不惜漏夜排隊。

這款環保袋自全球發售以來, 幾乎是“賣到哪裡、打到哪裡”, 有人指責Anya Hindmarch出袋之前為什麼不做一下需求調查?要是以環保為目的, 想改變大家用塑膠袋的習慣, 沒腦袋都知道, 當然是愈多人用愈好!可偏偏“I’m NOT A Plastic bag”要限量發售, 而且需求極大貨源極少, 根本不配用環保袋的字眼, 而是fashion item。 在搶購的人群,

Advertisiment
許多是沖著低價名牌包包去的時尚分子, 讓他們擠破頭皮的動因恐怕並非環保。

當然, 我們必須承認, 至少背著“I’m NOT A Plastic bag”的人, 一定會對使用塑膠袋心存顧忌, 拎著Marc Jacobs麻包的人, 會對可降解無污染的物品感到親近。 “We Are What We Do”的發言人David Robinson表示:“不要小看了時尚環保的影響力, 如果你向一個人微笑, 他會再向其他人微笑, 這就是漣漪效應。 目前每個英國人平均年消耗168個塑膠袋, 只要讓人們意識到這一點, 也就是一種勝利。 ”

於是, 受“I’m NOT A Plastic bag”影響, 各大奢侈品牌紛紛打出“綠色牌”。 Marc Jacobs設計了一款與“I’m NOT A Plastic bag”叫板的環保拎包, 價格也相當低廉, 其環保意義不在於印在包上的口號, 而是採用天然麻料製作。 想給孩子買件出門的新衣?專營童裝的“重新縫製”網站出售的條絨二件套,

Advertisiment
由舊衣物更新製成, 從原材料到成衣, 每套衣服物流的行程不超過10公里。 想給老公送件別致的禮物?倫敦Brixton的velo-re製作和出售用舊自行車輪胎製成的皮帶, 售價30英鎊。 每條皮帶都附有身世證書, 講述自己從輪胎變成服飾的旅程。 2005年在法國創立的Veja球鞋, 由原料至製作均在巴西完成, 棉花夾裡是原產自巴西的有機棉;橡膠鞋底來自未受污染的阿瑪遜森林、皮革只用人道畜牧方法的牛只。 Veja還將收益用作協助巴西教育及醫療, 是真正的“良心球鞋”。

所有一切表明, 環保生活潮才剛進入新紀元。 從設計師以舊材料打造新設計的概念、科技進入運動與休閒的時尚設計、新的旅行與生活概念、美味而有特色的生機飲食……環保不是硬邦邦的話題,

Advertisiment
而是新美學生活的實踐, 刺激時尚人去想像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