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令家長們困擾的寶寶用藥問題

寶寶用藥一直都是備受父母們關注的問題, 怎麼給寶寶使用抗生素、寶寶用藥的劑量是多少、寶寶不吃藥怎麼才能喂進去等等。 本文乖乖網特別歸納了一些最令家長們困擾的用藥疑問, 希望能對各位爸爸媽媽有所幫助。

如何給寶寶正確使用抗生素?

不以價格為判斷標準

沒有一種抗生素能抑制或殺滅所有的細菌, 只有使用對引起感染的細菌敏感的抗生素才能有效。 抗生素無高級與低級之分, 只有病原菌對藥物敏感與不敏感之分, 以價格的高低來判斷藥物的好壞和級別是錯誤的。 因此,

Advertisiment
家長不要一味追求價格高的抗生素, 而是應該聽從醫囑, 根據寶寶的症狀及有關化驗結果合理選用抗生素。  

辨明症狀再用

應瞭解和掌握寶寶所使用抗生素的適應證、使用方法、劑量、禁忌證等。 如對一般的傷風感冒, 用些抗病毒的藥就可以了, 只要不合併細菌感染, 家長就不要隨便給孩子服用抗生素。 必須使用抗生素時, 能用口服的就不要打針, 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用靜脈滴注。 另外, 用一種抗生素能治療疾病的就不要用兩種, 能用普通抗生素就不要用藥效特別強的抗生素, 以免機體產生耐藥性。

適當的給藥途徑

各種給藥途徑各有優缺點及應用指征, 治療輕、中度感染時可採用口服給藥, 宜選用口服吸收完全、利用度高的藥物。

Advertisiment
有些藥物如慶大黴素、多黏菌素等, 由於口服後吸收入人體的特別少, 故不能用口服法治療全身性☆禁☆感染, 但可用於敏感菌所致的腸道感染。 較嚴重感染應採用靜脈給藥。

不要隨意換藥

抗生素的用量和療程要依照寶寶感染的輕重程度來決定, 家長切記不要自行加藥、加大服用劑量, 否則會導致藥物的副作用加重或使前期治療前功盡棄。 一般來說, 抗生素可使用至體溫恢復正常、感染症狀消失後3~4天。 家長應注意使用抗生素不可用一陣停一陣, 也不能過於頻繁地調換, 一種藥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 用藥後短時間內症狀未見好轉, 就盲目認為該藥不靈而頻繁地調換其他抗生素, 這樣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

Advertisiment
還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 延誤治療。 如果是急性☆禁☆感染, 用藥48~72小時後效果不明顯、症狀沒有改善, 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考慮調整用藥。

抗生素不是萬能消炎藥

有時寶寶不慎扭傷了胳膊或腳踝, 受傷的地方很快就會出現紅腫熱痛, 家長一看有炎症, 便趕快用點抗生素“消炎”。 其實, 這種炎症與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不一樣, 它是由於局部肌肉、血管、淋巴管及末梢神經牽拉受傷而形成的水腫, 並不是細菌感染所致。 還有些對某種物質過敏而引起的炎症反應, 如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 也同樣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這時使用抗生素不僅無效, 反而會引起新的過敏反應。  

怎樣判斷藥物是否失效? 

大家都知道過期的藥是不能再服用的,

Advertisiment
但是家長怎樣才能知道藥物有沒有失效呢?下面幾個小方法可以幫助家長判斷。  

查看生產日期或生產批號

凡經藥政機關審核批准生產和銷售的藥物, 在原包裝瓶貼上, 或盒子標籤上都印有生產日期或批號, 還有的印有“有效期”。 可根據這些資料來判斷是否過期。

觀察藥品外觀

藥片外觀:如白色的藥片變黃、變黑、變紅或出現黴點或斑點, 均表示藥品已變質失效, 不可再服。  

無有效期:無明顯有效期的藥品, 不要存著僥倖之心服用。  

口服液:一般都會發黃或顏色加深, 如果本身就是黃色的, 可觀察有沒有混濁, 有的甚至會長出絮狀物。  

顆粒劑、糖漿劑:沖劑和糖漿劑失效時往往會出現異味比如發酵味,

Advertisiment
顆粒劑還會發黴。  

糖衣片:糖衣片失效時外層糖衣常會裂開, 出現斑塊或斑點, 還會發生自溶、變黑或發黴。  

軟膏:軟膏類的藥物失效時常常會變稀、變色, 軟管內會有氣體充盈而使軟管膨脹。  

粉劑藥品:粉劑藥物失效時一般會變色或有結塊, 有黴味, 注射用粉劑在溶解後可見顏色發黃。  

對於雖有有效期, 但因保存環境不對而提前出現變質的藥物, 也可按上面的方法進行鑒別。  

寶寶沒吃完的藥可以放在冰箱保存嗎?

一般來說, 藥物只需存放在陰涼處即可, 很多人以為藥物放在冰箱內就可以保存很久, 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 就拿一些感冒糖漿來說, 放在冰箱更容易出現變質, 加上冰箱內的溫度與室溫有差距, 藥品進進出出, 難免容易受溫度的影響產生其他反應。因此,除非是特別注明需要冷藏的藥物,否則存放在陰涼通風處即可。

如何計算寶寶的用藥劑量?

按年齡粗略計算

1個月內 成人劑量的1/18;1歲 成人劑量的1/5;2個月 成人劑量的1/14;2~3歲 成人劑量的1/4;6個月 成人劑量的1/7;4歲 成人劑量的1/3。

按體重計算

根據寶寶的體重決定用藥劑量的方法,目前應用得相當廣泛。對於已測知體重的寶寶,可按實際測得的體重(千克)計算用藥量,公式為: 

小兒劑量=每千克每天(或每次)用藥量×體重(千克)或小兒劑量=成人劑量×兒童體重(千克)÷50 

對沒有測量體重的寶寶可按下列公式推算其體重: 

1~6個月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7(千克) 

7~12個月體重(千克)=6(千克)+月齡×0.25(千克) 

簡易計算法

此法適用於藥品說明書未規定小兒劑量,或忘記按千克體重計算的劑量。公式如下: 

1歲以內的劑量=成人劑量×0.01×(月齡+3) 

1歲以上劑量=成人劑量×0.05×(月齡+2) 

新生寶寶用藥要注意什麼?

新生兒處於生長發育期間,一些器官和組織尚未發育成熟,新陳代謝較旺盛,血液迴圈需要的時間短,吸收排泄都比較快,對藥物的敏感性也較強,一時的用藥不當,很容易產生不良反應。

注意解熱鎮痛劑

一般應避免給新生兒服用此類藥物,因為這類藥物可引起新生兒青紫症、貧血,以及皮下出血、便血等,所以一般不用這些藥物。除非有迫切的需求,才給寶寶使用,不過即使應用,劑量一定要小,從最少的量開始,用藥時間也不可過長。 

避開某些抗生素

給新生兒使用抗生素時要特別注意,四環素類藥物容易引起黃斑牙;氯黴素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可使服藥的新生兒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粒細胞缺乏症;新黴素可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和耳聾,因此,這些類別的抗生素不要給寶寶使用。 

寶寶不吃藥,怎樣才能喂進去?

由於年齡不同,所以給寶寶喂藥時家長要採取的方法也不同。

新生兒

先將藥片碾成粉末狀,放入小勺內,用溫水溶化後倒入奶瓶,然後讓寶寶自己吸吮。由於新生兒的味覺不是十分敏感,因此一般即可順利將藥喂進去。也可將溫水溶化的藥液放入小勺內喂服。

嬰幼兒

將藥片碾成粉末狀,放入小勺內,加少許溫開水溶化(這個過程要避開寶寶的視線,以免引起緊張甚至抵觸情緒)。將寶寶抱坐于大人腿上,將小勺從口角送入口內,將藥液倒入舌下,勺子不要拿出來。輕壓舌尖使寶寶做吞咽動作,等寶寶咽下藥後再取出小勺,然後要喂幾口白開水以沖淡寶寶口腔中的藥味。對於不合作甚至哭鬧的寶寶,可抱起來並固定住手和腳,媽媽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寶寶的臉頰,將小勺由口角喂進去,等吞下藥液後再放開。

稍大的寶寶

由於寶寶已經能聽懂媽媽的話,所以媽媽可向他們說明吃藥才能趕跑疾病,鼓勵寶寶自己吃藥。一般不用將藥片溶化,可直接將藥片放在寶寶舌頭的後部,然後讓寶寶飲一口水咽下,只要第一次能順利服下,以後再吃藥就容易了。對於很難合作的寶寶,家長可參照嬰幼兒的喂藥方法。

寶寶吃完藥後嘔吐,需要再喂一次嗎?

喂藥後嘔吐是否需要再喂一次,需觀察服藥後的嘔吐時間,如果是在服藥後30分鐘內吐出,並且量比較多,則需要再喂一次。如果服用後超過1小時後才嘔吐,就不需要再補喂了,因為藥物或許已被吸收,補充的話可能會加重藥物的某種副作用。喂藥的時間最好是在喝奶前,並且吃藥過後半小時再給孩子餵奶,以降低嘔吐的機會。

難免容易受溫度的影響產生其他反應。因此,除非是特別注明需要冷藏的藥物,否則存放在陰涼通風處即可。

如何計算寶寶的用藥劑量?

按年齡粗略計算

1個月內 成人劑量的1/18;1歲 成人劑量的1/5;2個月 成人劑量的1/14;2~3歲 成人劑量的1/4;6個月 成人劑量的1/7;4歲 成人劑量的1/3。

按體重計算

根據寶寶的體重決定用藥劑量的方法,目前應用得相當廣泛。對於已測知體重的寶寶,可按實際測得的體重(千克)計算用藥量,公式為: 

小兒劑量=每千克每天(或每次)用藥量×體重(千克)或小兒劑量=成人劑量×兒童體重(千克)÷50 

對沒有測量體重的寶寶可按下列公式推算其體重: 

1~6個月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7(千克) 

7~12個月體重(千克)=6(千克)+月齡×0.25(千克) 

簡易計算法

此法適用於藥品說明書未規定小兒劑量,或忘記按千克體重計算的劑量。公式如下: 

1歲以內的劑量=成人劑量×0.01×(月齡+3) 

1歲以上劑量=成人劑量×0.05×(月齡+2) 

新生寶寶用藥要注意什麼?

新生兒處於生長發育期間,一些器官和組織尚未發育成熟,新陳代謝較旺盛,血液迴圈需要的時間短,吸收排泄都比較快,對藥物的敏感性也較強,一時的用藥不當,很容易產生不良反應。

注意解熱鎮痛劑

一般應避免給新生兒服用此類藥物,因為這類藥物可引起新生兒青紫症、貧血,以及皮下出血、便血等,所以一般不用這些藥物。除非有迫切的需求,才給寶寶使用,不過即使應用,劑量一定要小,從最少的量開始,用藥時間也不可過長。 

避開某些抗生素

給新生兒使用抗生素時要特別注意,四環素類藥物容易引起黃斑牙;氯黴素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可使服藥的新生兒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粒細胞缺乏症;新黴素可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和耳聾,因此,這些類別的抗生素不要給寶寶使用。 

寶寶不吃藥,怎樣才能喂進去?

由於年齡不同,所以給寶寶喂藥時家長要採取的方法也不同。

新生兒

先將藥片碾成粉末狀,放入小勺內,用溫水溶化後倒入奶瓶,然後讓寶寶自己吸吮。由於新生兒的味覺不是十分敏感,因此一般即可順利將藥喂進去。也可將溫水溶化的藥液放入小勺內喂服。

嬰幼兒

將藥片碾成粉末狀,放入小勺內,加少許溫開水溶化(這個過程要避開寶寶的視線,以免引起緊張甚至抵觸情緒)。將寶寶抱坐于大人腿上,將小勺從口角送入口內,將藥液倒入舌下,勺子不要拿出來。輕壓舌尖使寶寶做吞咽動作,等寶寶咽下藥後再取出小勺,然後要喂幾口白開水以沖淡寶寶口腔中的藥味。對於不合作甚至哭鬧的寶寶,可抱起來並固定住手和腳,媽媽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寶寶的臉頰,將小勺由口角喂進去,等吞下藥液後再放開。

稍大的寶寶

由於寶寶已經能聽懂媽媽的話,所以媽媽可向他們說明吃藥才能趕跑疾病,鼓勵寶寶自己吃藥。一般不用將藥片溶化,可直接將藥片放在寶寶舌頭的後部,然後讓寶寶飲一口水咽下,只要第一次能順利服下,以後再吃藥就容易了。對於很難合作的寶寶,家長可參照嬰幼兒的喂藥方法。

寶寶吃完藥後嘔吐,需要再喂一次嗎?

喂藥後嘔吐是否需要再喂一次,需觀察服藥後的嘔吐時間,如果是在服藥後30分鐘內吐出,並且量比較多,則需要再喂一次。如果服用後超過1小時後才嘔吐,就不需要再補喂了,因為藥物或許已被吸收,補充的話可能會加重藥物的某種副作用。喂藥的時間最好是在喝奶前,並且吃藥過後半小時再給孩子餵奶,以降低嘔吐的機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