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傷孩子的這幾種交易,家長別再做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教育需要講究方法,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 父母作為孩子的學習榜樣, 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呢?

幾天前帶月寶去朋友家玩, 朋友的女兒小菲一看到月寶就拉著她到自己的新書房去參觀, 原來朋友為了慶祝女兒成為小學生, 特意為她佈置出了一個書房。

我跟著進去看了看, 發現書桌上方有一張表格, 上面寫著:自己收拾書包、自己檢查作業、自己疊被子、晚上早睡覺……

每一個項目後面都扣上了幾朵小紅花, 小菲說, 集齊了50朵小紅花就可以找媽媽要一件禮物。

Advertisiment

月寶見到了, 拉著我說:“媽媽, 你也給我小紅花吧, 我也會自己疊被子啊!”

還沒等我說話, 朋友對我擺了擺手, 低著嗓音對我說:“千萬別搞這個, 我就後悔了, 現在我每次讓小菲去做一些事, 她都會問我:‘有小紅花嗎?’”

“你看!”朋友指著那張表格對我說, “下面這些項目, 比如收拾碗筷、打掃衛生、玩遊戲不超過半小時……全是她自己加上去的。 如果我說不獎勵小紅花她就堅決不做。 我看這孩子越來越功利了!”

朋友這樣一說, 讓我想起了一個高中同學。

從小是學霸, 也是學校級別的顏值擔當, 各方面條件都挺好的, 就是不結婚。

前幾天在街上遇到她老爸, 叔叔居然還認識我, 他說:“你們幾個同學關係一直不錯, 以後幫我勸著點, 只要她結婚,

Advertisiment
我給她陪嫁一套房子, 再陪輛車!”

好笑的是, 我跟這個同學提起這件事, 她說, 她已經跟家裡攤牌了, 只要別再催她結婚, 她每個月給爸媽一萬元養老金, 每年帶他們出國旅一次遊。

土豪家庭的對話都是這樣的嗎?羡慕之餘, 也不免感慨, 有一種無奈的親子關係叫做, 我們之間只有交易!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之一, 但是很多家長很迷茫, 明明那麼愛孩子, 毫無保留地為孩子付出, 一心把孩子教育成才, 卻為何換來孩子的敵對和怨恨?

其實, 很多時候, 正因為我們太想把孩子教育成功, 無意中使用了不恰當的方法。

你以為自己是在管教孩子, 其實是在和孩子做交易, 不信來對照以下, 你有沒有用過以下四種方式和孩子談判呢?

Advertisiment

一、獎勵機制:“如果你做到……, 我就給你……獎勵”

如果你能認真寫作業, 我一會讓你玩半小時遊戲;

如果你期末考到班裡前十名, 我就帶你去旅遊;

如果你乖乖去上輔導班, 我就給你買玩具……

這是我們最常用, 也是最愛用的一種方式了, 既能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達到我們的要求, 又可以讓孩子因為得到獎勵而高興, 雙方皆大歡喜。

這種獎勵機制短期內是有效果的, 可是時間久了, 就會像小菲媽媽那樣出現困惑:

孩子變得越來越功利, 越來越不主動, 一旦獎勵沒有了, 那個好習慣也頃刻間土崩瓦解, 苦心塑造起來的“好孩子”形象分分鐘被打回原形, 這是怎麼回事?

還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人住在一個小鄉村裡,

Advertisiment
他家附近有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 他們每天追逐打鬧, 吵得老人無法好好休息。

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 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 告訴他們, 他很喜歡熱鬧, 如果他們每天到他房子附近來玩來鬧, 就給他們一些報酬, 而且誰叫的聲音越大, 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

孩子們很高興, 每天都來玩耍, 吵鬧, 索要報酬, 但是後來, 他給的報酬越來越少, 孩子們心理很不平衡, 不再賣力吵鬧了, 直到最後, 老人一分錢也不給了, 孩子們一賭氣, 再也不到他家附近來玩了。

從此老人過上了清淨安逸的生活。

佩服老人智慧的同時,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也經常做類似的事。

用獎勵把孩子應該做的事變成一種有回報的付出,

Advertisiment
直到改變了孩子做事的內在動機, 為了得到獎勵而去完成任務, 一旦獎勵沒有了, 目的性就消失了, 孩子也不願意再主動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

所以獎勵機制的結果就是適得其反:讓孩子變得懶惰, 行事被動, 自我約束能力差, 做事沒有成就感、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不能自我激勵。

二、懲罰機制:“如果你敢……, 我就……”

你要是再跟我強嘴, 今天你就別吃飯!

你要是再玩遊戲, 我就把你的零用錢都沒收了!

你要是再見到鄰居再不打招呼, 我就把你的玩具扔了, 犯一次, 我扔一件!

真想替孩子問一句:打招呼和扔玩具有毛關係?

很多家長喜歡拿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來懲罰孩子, 或者用孩子喜歡的事物來要脅他們。

我清楚地記得我上小學時, 有一次班裡7個同學忘帶紅領巾,全都被班主任停了體育課,在辦公室裡抄數學公式。

在老師面前不敢說什麼,但是下了課7個同學全都在背後抱怨:憑什麼呀?!沒帶紅領巾回家去取就好了啊!憑什麼停我們體育課,憑什麼要抄那些鬼畫符的數學公式啊!

此舉倒是讓他們記住戴紅領巾的事了,但是也讓他們從此瞧不起班主任,並且深深地恨上了數學。

懲罰孩子貴在就事論事,不要用那些不著邊際的手段去要脅孩子,否則,就不是教育,而是交易!

利用孩子喜愛的事物讓他們付出心痛的代價,來達到懲罰的目的,只會讓孩子產生這三種結果:

孩子會非常反感父母,口服心不服。

孩子忍痛割愛,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錯我也堅決不改! 最後魚死網破,兩敗俱傷!

孩子學會和父母周旋,用其他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錯也會繼續犯下去。

三、投資機制:你要為我的付出負責

前幾天,一個朋友找到我,說她的兒子小小年紀得了抑鬱症,而且他眼前經常出現幻象,隨便走進一間屋子,就會看到屋子裡到處都是書桌。

有心理醫生建議孩子休學一段時間,但是媽媽不同意,說現在都快小升初考試了,怎麼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這位媽媽說自己是全職,一心撲在孩子的學業上,這些年帶孩子上課,陪孩子讀書,廢了不少心力,孩子成績一直不錯, 本來覺得自己的付出挺值得的,沒想到最近得了這麼個病。

她帶著孩子到處尋醫問藥,焦急的心情溢於言表。

這位媽媽話語中傳達出的緊張感和壓力感讓我很不舒服,我甚至可以對孩子的抑鬱感同身受。

的確有很多家長在為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但是這種付出背後有一種隱形“契約”在,即“我辛辛苦苦都是為了你,你必須做出個樣子才對得起我,你現在能有這樣那樣的成就都應該歸功於我。“

這些話家長雖然不說,孩子卻時時刻刻能感覺到,這種隱形交易比前面兩種還可怕。

因為孩子潛意識裡會覺得被利用,被投資,壓力重重。

家長口口聲聲說為他們好,他們卻感覺不到父母的愛,也沒有任何自我價值感,像一個傀儡一樣苟活,誤把父母的期望當成自己人生的目標,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生都徘徊在痛苦與迷茫之中。

四、替換機制:用物質代替陪伴

有時候,孩子要求父母陪他們玩一會,家長是這樣說的:

“不是給你買了那麼多玩具嗎?去,自己玩去!”

“媽媽要忙工作,工作掙了錢才能給你買好吃的對不對?”

看似邏輯毫無瑕疵,但是卻是一種非常生硬的交易,即用物質去替代陪伴。

在這種交易中孩子非常被動,看似得到了補償,其實失去了和家長的親密互動這種非常寶貴的經歷。

曾經聽過一個段子,非常感人:

爸爸下班後,孩子撲到爸爸面前,問爸爸工作一個小時能賺多少錢。

爸爸覺得這種問題太無聊了,打發他到一邊玩去,但是孩子緊緊跟在爸爸身邊,一直追問他這個問題,直到爸爸隨口說道:20元錢。

孩子噔噔地跑回房間,拿了20元零花錢出來,說:“爸爸,我給你20元,你能不能不工作,陪我玩一小時遊戲?”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無可替代,孩子不需要那些高級玩具,只想和你在一起親親抱抱,他們也不需要什麼昂貴的禮物,只希望你在身邊。

所以,如果經常用物質和充滿愛意的陪伴做交易,孩子會慢慢變得冷血,價值觀傾向於物質享受,貶低自我存在的價值,而且他們未來的親密關係也會受影響,認為愛一個人,不過就是要給他最好的物質條件。

到時候,你可別怪他送你去世界上最好的養老院!

以上四種教育方式都是“交易”,這些交易可能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為你出力不少,效果顯著,但是也深深地傷害了孩子,在他們的心裡埋下了不健康的種子,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如果真的愛孩子,請停止做這些親子交易。

如果你想獎勵孩子,不如直接給他一個欣賞的目光;

如果你想懲罰孩子,就單純就事論事說出你的不滿,明確指出問題的嚴重性;

孩子不是我們命運的延續,他們只是借由我們身體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獨立的生命,所以,我們有幸守護著一個生命,該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每分每秒,何須將自己的命運和他們捆綁在一起,給他們沉重的期望?

真正的教育是愛,愛不是任何手段,而是一種本能!願你我都懂。

有一次班裡7個同學忘帶紅領巾,全都被班主任停了體育課,在辦公室裡抄數學公式。

在老師面前不敢說什麼,但是下了課7個同學全都在背後抱怨:憑什麼呀?!沒帶紅領巾回家去取就好了啊!憑什麼停我們體育課,憑什麼要抄那些鬼畫符的數學公式啊!

此舉倒是讓他們記住戴紅領巾的事了,但是也讓他們從此瞧不起班主任,並且深深地恨上了數學。

懲罰孩子貴在就事論事,不要用那些不著邊際的手段去要脅孩子,否則,就不是教育,而是交易!

利用孩子喜愛的事物讓他們付出心痛的代價,來達到懲罰的目的,只會讓孩子產生這三種結果:

孩子會非常反感父母,口服心不服。

孩子忍痛割愛,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錯我也堅決不改! 最後魚死網破,兩敗俱傷!

孩子學會和父母周旋,用其他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錯也會繼續犯下去。

三、投資機制:你要為我的付出負責

前幾天,一個朋友找到我,說她的兒子小小年紀得了抑鬱症,而且他眼前經常出現幻象,隨便走進一間屋子,就會看到屋子裡到處都是書桌。

有心理醫生建議孩子休學一段時間,但是媽媽不同意,說現在都快小升初考試了,怎麼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這位媽媽說自己是全職,一心撲在孩子的學業上,這些年帶孩子上課,陪孩子讀書,廢了不少心力,孩子成績一直不錯, 本來覺得自己的付出挺值得的,沒想到最近得了這麼個病。

她帶著孩子到處尋醫問藥,焦急的心情溢於言表。

這位媽媽話語中傳達出的緊張感和壓力感讓我很不舒服,我甚至可以對孩子的抑鬱感同身受。

的確有很多家長在為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但是這種付出背後有一種隱形“契約”在,即“我辛辛苦苦都是為了你,你必須做出個樣子才對得起我,你現在能有這樣那樣的成就都應該歸功於我。“

這些話家長雖然不說,孩子卻時時刻刻能感覺到,這種隱形交易比前面兩種還可怕。

因為孩子潛意識裡會覺得被利用,被投資,壓力重重。

家長口口聲聲說為他們好,他們卻感覺不到父母的愛,也沒有任何自我價值感,像一個傀儡一樣苟活,誤把父母的期望當成自己人生的目標,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生都徘徊在痛苦與迷茫之中。

四、替換機制:用物質代替陪伴

有時候,孩子要求父母陪他們玩一會,家長是這樣說的:

“不是給你買了那麼多玩具嗎?去,自己玩去!”

“媽媽要忙工作,工作掙了錢才能給你買好吃的對不對?”

看似邏輯毫無瑕疵,但是卻是一種非常生硬的交易,即用物質去替代陪伴。

在這種交易中孩子非常被動,看似得到了補償,其實失去了和家長的親密互動這種非常寶貴的經歷。

曾經聽過一個段子,非常感人:

爸爸下班後,孩子撲到爸爸面前,問爸爸工作一個小時能賺多少錢。

爸爸覺得這種問題太無聊了,打發他到一邊玩去,但是孩子緊緊跟在爸爸身邊,一直追問他這個問題,直到爸爸隨口說道:20元錢。

孩子噔噔地跑回房間,拿了20元零花錢出來,說:“爸爸,我給你20元,你能不能不工作,陪我玩一小時遊戲?”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無可替代,孩子不需要那些高級玩具,只想和你在一起親親抱抱,他們也不需要什麼昂貴的禮物,只希望你在身邊。

所以,如果經常用物質和充滿愛意的陪伴做交易,孩子會慢慢變得冷血,價值觀傾向於物質享受,貶低自我存在的價值,而且他們未來的親密關係也會受影響,認為愛一個人,不過就是要給他最好的物質條件。

到時候,你可別怪他送你去世界上最好的養老院!

以上四種教育方式都是“交易”,這些交易可能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為你出力不少,效果顯著,但是也深深地傷害了孩子,在他們的心裡埋下了不健康的種子,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如果真的愛孩子,請停止做這些親子交易。

如果你想獎勵孩子,不如直接給他一個欣賞的目光;

如果你想懲罰孩子,就單純就事論事說出你的不滿,明確指出問題的嚴重性;

孩子不是我們命運的延續,他們只是借由我們身體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獨立的生命,所以,我們有幸守護著一個生命,該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每分每秒,何須將自己的命運和他們捆綁在一起,給他們沉重的期望?

真正的教育是愛,愛不是任何手段,而是一種本能!願你我都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