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的拳拳愛心讓人溫暖。 但是, 愛是一門需要學習和培養的藝術, 殊不知一些不經意的疏漏, 可能會造成對孩子成長的阻礙, 以下四件事, 家長謹防……
行為一 父母一唱白臉一唱紅臉
行為二 動輒相互埋怨
……
行為一 父母一唱白臉一唱紅臉案例回放:
《紅樓夢》“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一回中, 賈政為教育寶玉, 對其實施“笞撻”, 聞訊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攔, 威脅道:“既要勒死他, 快拿繩子來勒死我, 再勒死他。 ”這一情節雖然是古人的文學創作, 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見。 教育孩子時, 父母經常一方“唱白臉”,
Advertisiment
1.父母意見矛盾, 孩子易養成逃避慣性
“今天上午, 我剛剛接診了一個小姑娘, 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 ”楊甫德告訴記者, 這個女孩正在上初中, 媽媽對她的學習要求嚴格, 而父親則習慣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總是替她說好話。 可最近, 孩子表示不愿上學了。
“父母對待孩子的立場分歧, 容易讓他們變得遇事就依賴別人, 喜歡逃避, 甚至養成回避性人格。 ”楊甫德說。 人從小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 懂得“趨利避害”。 當孩子犯了錯, 父母中一方責罰他們時, 孩子會本能地尋找庇護。 此時如果另一方站出來跟愛人“唱對臺戲”, 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
Advertisiment
2.父母分歧影響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發展
此外, 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穎還指出, 父母的分歧還可能影響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發展。 自我控制能力從幼兒時期開始萌芽, 比如孩子剩飯時, 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訴他“剩飯不對”, 孩子就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錯了, 以后就會盡量把飯吃光。 這種不斷調整不當行為、發揚正確行為的過程就發展了自我控制能力。 反之, 父母意見常常相左, 這種能力自然無法發展。
改正辦法:
雖然彌合父母教養方式上的鴻溝不是件簡單的事,
Advertisiment
其一, 在心理上突破“自以為是”的障礙, 不妨放心地讓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 相信對方跟自己一樣, 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 如果短時間無法統一意見, 那么也別當著孩子公然對抗。 在對方教訓孩子時, 你可以出去轉轉, 等到夫妻獨處時, 再跟愛人爭論也不遲。
其三, 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 可以共同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 借“權威”調整兩個人的認知, 進而改變不當的行為。
重磅推薦 聰明父母要做對的四件事 ·父母妙用批評三步曲 ·專家給父母的七條早教建議 ·父母三件無心事最傷孩子 ·父母會影響孩子的十壞習慣 ·父母不該對孩子講的三句話 ·父母8件事扼殺孩子責任心 ·做好父母的八個智慧 ·"教養"好壞取決父母態度 行為二 動輒相互埋怨案例回放:
Advertisiment
“你怎么當媽的?孩子老跟著一群小混混胡鬧, 你看不見啊?”趙明(化名)的父親大聲嚷嚷。 “就知道說我, 難道你當爸的不用負責任嗎?你什么都不管, 現在倒埋怨起我來了!”母親也不甘示弱地反駁道。
而趙明則直勾勾地盯著電視節目。 于他, 這樣的情景早已見怪不怪。 母親見到趙明這幅模樣就來氣, 沖他吼道:“不爭氣的東西!就是因為你!”趙明關掉電視, 在一聲高過一聲“你不負責任”、“都是你的錯”的相互謾罵聲中摔門而出……
父母互相埋怨, 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楊甫德說, 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 自卑是最為普遍的心理特點,
Advertisiment
改正辦法:
這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可以說是最不負責任的,楊甫德建議,家長應該徹底反省一番。“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是比較有效的方式。”楊甫德說,父母不要急著從對方身上找原因,應該把焦點對準孩子,就是要仔細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為,分析他們為什么這樣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談談,旁敲側擊地問出他們的真實想法,如趙明的父母就可從“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們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談得來”等等,以此來判斷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樣,結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愛人交換一下想法,但千萬不要過分埋怨對方或自己。
行為三 父母溺愛案例回放:
古代有個人從小恣意妄為,他的父母從不加約束,結果他因殺人被判極刑。臨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親的乳☆禁☆頭。出人意料地是,母親揭開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親的乳☆禁☆頭,嚎啕大哭道:“當初你們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這個故事看似極端,但卻讓人們看透了溺愛之禍。楊甫德接受采訪時說,一味地溺愛輕則讓孩子缺乏主見、不善與人溝通、沒有能力應對危機,重則導致孩子放縱無度。
1.孩子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什么事情都包辦代替。“竟然到學校幫孩子做衛生,這樣的事情還挺多。”楊甫德說,這些事情雖不大,但卻容易讓孩子覺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詢問父母,甚至推給家長,以至于養成凡事不動腦筋、沒有主見的習慣。而一旦這些孩子走進社會后,他們就會認為周圍的人照顧自己理所應當,這會造成交往上的障礙。更為嚴重的是,因為被呵護慣了,他們遇到困難就會異常脆弱。
2.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
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心里想什么就會做什么,他們往往只顧滿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規則。比如父母對孩子上幼兒園獨占玩具的行為不加以約束,就會讓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體會到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今后就極可能變得橫行霸道、肆無忌憚。
改正辦法:
要想讓溺愛型父母有所改變,其實沒那么容易,楊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長要試著“狠”下心,拒絕幾次孩子的過分要求,并對其不當行為進行責罰,讓孩子和家長都形成“獎懲分明”的習慣。
重磅推薦 聰明父母要做對的四件事 ·父母妙用批評三步曲 ·專家給父母的七條早教建議 ·父母三件無心事最傷孩子 ·父母會影響孩子的十壞習慣 ·父母不該對孩子講的三句話 ·父母8件事扼殺孩子責任心 ·做好父母的八個智慧 ·"教養"好壞取決父母態度 行為四 一緊一松,孩子極端案例回放:
家長心情好,就對孩子溺愛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見孩子就覺得不順眼,少不了訓斥打罵。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鄭毅看來,一緊一松的家庭教養方式實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認為嚴厲教養不好,其實,父母時緊時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鄭毅分析說,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家長對孩子嚴加管教是會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夠幫助他們學會遵守既定規則,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人,而一緊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孩子人格缺陷。
對此,北京安定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釋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孩子效仿的對象。父母情緒的起伏變化直接作用于孩子,這會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成人之后,情緒也會起伏不定,忽冷忽熱。輕則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重則可能會演變成邊緣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極端。
梁月竹指出,問題的關鍵是父母,“我建議,這樣的父母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個合適的途徑進行排解,如找人傾訴、運動、轉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詢師學習一下情緒控制則比較有效。退一步說,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還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時要對事不對人,別傷孩子自尊,而是教他們為錯誤承擔責任。
重磅推薦 聰明父母要做對的四件事 ·父母妙用批評三步曲 ·專家給父母的七條早教建議 ·父母三件無心事最傷孩子 ·父母會影響孩子的十壞習慣 ·父母不該對孩子講的三句話 ·父母8件事扼殺孩子責任心 ·做好父母的八個智慧 ·"教養"好壞取決父母態度 自卑催生自暴自棄的情緒,從而“破罐子破摔”,讓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改正辦法:
這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可以說是最不負責任的,楊甫德建議,家長應該徹底反省一番。“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是比較有效的方式。”楊甫德說,父母不要急著從對方身上找原因,應該把焦點對準孩子,就是要仔細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為,分析他們為什么這樣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談談,旁敲側擊地問出他們的真實想法,如趙明的父母就可從“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們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談得來”等等,以此來判斷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樣,結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愛人交換一下想法,但千萬不要過分埋怨對方或自己。
行為三 父母溺愛案例回放:
古代有個人從小恣意妄為,他的父母從不加約束,結果他因殺人被判極刑。臨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親的乳☆禁☆頭。出人意料地是,母親揭開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親的乳☆禁☆頭,嚎啕大哭道:“當初你們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這個故事看似極端,但卻讓人們看透了溺愛之禍。楊甫德接受采訪時說,一味地溺愛輕則讓孩子缺乏主見、不善與人溝通、沒有能力應對危機,重則導致孩子放縱無度。
1.孩子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什么事情都包辦代替。“竟然到學校幫孩子做衛生,這樣的事情還挺多。”楊甫德說,這些事情雖不大,但卻容易讓孩子覺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詢問父母,甚至推給家長,以至于養成凡事不動腦筋、沒有主見的習慣。而一旦這些孩子走進社會后,他們就會認為周圍的人照顧自己理所應當,這會造成交往上的障礙。更為嚴重的是,因為被呵護慣了,他們遇到困難就會異常脆弱。
2.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
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心里想什么就會做什么,他們往往只顧滿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規則。比如父母對孩子上幼兒園獨占玩具的行為不加以約束,就會讓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體會到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今后就極可能變得橫行霸道、肆無忌憚。
改正辦法:
要想讓溺愛型父母有所改變,其實沒那么容易,楊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長要試著“狠”下心,拒絕幾次孩子的過分要求,并對其不當行為進行責罰,讓孩子和家長都形成“獎懲分明”的習慣。
重磅推薦 聰明父母要做對的四件事 ·父母妙用批評三步曲 ·專家給父母的七條早教建議 ·父母三件無心事最傷孩子 ·父母會影響孩子的十壞習慣 ·父母不該對孩子講的三句話 ·父母8件事扼殺孩子責任心 ·做好父母的八個智慧 ·"教養"好壞取決父母態度 行為四 一緊一松,孩子極端案例回放:
家長心情好,就對孩子溺愛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見孩子就覺得不順眼,少不了訓斥打罵。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鄭毅看來,一緊一松的家庭教養方式實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認為嚴厲教養不好,其實,父母時緊時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鄭毅分析說,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家長對孩子嚴加管教是會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夠幫助他們學會遵守既定規則,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人,而一緊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孩子人格缺陷。
對此,北京安定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釋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孩子效仿的對象。父母情緒的起伏變化直接作用于孩子,這會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成人之后,情緒也會起伏不定,忽冷忽熱。輕則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重則可能會演變成邊緣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極端。
梁月竹指出,問題的關鍵是父母,“我建議,這樣的父母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個合適的途徑進行排解,如找人傾訴、運動、轉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詢師學習一下情緒控制則比較有效。退一步說,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還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時要對事不對人,別傷孩子自尊,而是教他們為錯誤承擔責任。
重磅推薦 聰明父母要做對的四件事 ·父母妙用批評三步曲 ·專家給父母的七條早教建議 ·父母三件無心事最傷孩子 ·父母會影響孩子的十壞習慣 ·父母不該對孩子講的三句話 ·父母8件事扼殺孩子責任心 ·做好父母的八個智慧 ·"教養"好壞取決父母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