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分享的孩子更快樂

現實生活中, 沒有分享意識的孩子並不少見。 獨享, 在孩子小時候可能不是什麼大毛病, 但如果長大後成為一個什麼快樂和責任都不願與他人分享的人, 那就很難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拒絕“可怕”的禮物 有一次帶孩子去麥當勞, 剛進門, 在一片嘈雜聲中, 就聽到一個稚嫩童聲強硬拒絕的叫喊, 引來了許多孩子和家長的關注。 “不, 就不、我偏不……”發出強硬拒絕的小男孩不過十來歲, 而被拒絕的是矮他一頭的小姑娘。 這個已經吃完美食的男孩, 正趴在餐桌上擺弄隨餐贈送的玩具, 而站在他身邊那個端著餐盤、等著用餐的小姑娘想讓小男孩讓出座位。
Advertisiment
很快, 小男孩的強硬拒絕和小姑娘委屈的哭聲, 演變成兩個媽媽間的一場爭吵。 最終兩家不歡而散。 看著走出餐廳的那對母子, 我心裡有種遺憾。 我不知道, 小男孩的強硬和拒絕能走多遠。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讓給子女, 犧牲一切, 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 這就是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 故意讓兒子受“冷落” 可能是個人坎坷的經歷, 讓我對孩子的教育比較“理性”。 兒子快上幼稚園了, 我和妻有意讓他受“冷落”:家裡買回來小吃, 必須大人先吃;週末我們收拾家務, 必須有他一項任務;上幼稚園後, 我們就要求他自己洗手絹和襪子了, 儘管每次我們都會背著他重洗一遍…… 等到上幼稚園大班了,
Advertisiment
每次回爺爺、姥姥家他都知道, 有好吃的必須老人先吃;有新玩具得和哥哥、姐姐一塊玩;一家人看電視時, 不能由他來操縱遙控器……這些潛移默化的“冷落”, 就是為了讓他懂得:在這個家裡, 每一個人都同等重要, 而不是他最重要。 兒子上學後, 這些在學前就形成的意識, 漸漸變成了一種習慣。 在各種形式的分享和分擔中, 兒子慢慢學會了合作。 在反反復複的“冷落”中, 兒子始終是快樂的。 快樂比成功更重要 在我眼裡, 孩子身心快樂地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客觀地說, 兒子不能算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從未在班裡拿過第一名, 還不時惹點小麻煩。 但在老師眼裡, 他調皮但懂事、學習成績優秀、與同學關係融洽、熱心集體活動,
Advertisiment
始終是班裡的優秀生。 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將來能不能用愛和友善的心態, 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我時常反省對孩子教養的得與失, 有不少疑惑和迷茫。 但無論怎麼樣, 我依然覺得:感恩與分享, 是一個孩子從小就應該教養的品行。 (趙廣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