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希望孩子能遇見好老師, 但, 何為好呢?有說專業課教得好的, 有說認真負責的, 而我感覺, 會微笑著告狀的老師最好。
好告狀夏天的午後, 悶熱極了, 我一路走得心浮氣躁。 一周前, 兒子的老師和我約好去學校談談。 之前, 老師就曾委婉地說過, 孩子整體不錯, 就是坐不住, 缺乏長性, 上課愛說話, 不服管。 此番請我到校, 定是問題嚴重了。
我心情忐忑地來到辦公室。 老師請我坐到她的椅子上, 自己另外拉把椅子坐在我旁邊, 微笑著說:“天這麼熱, 您還特意請假來學校, 太謝謝了!”“哎呀, 是孩子讓老師費心了呢。
Advertisiment
接著, 老師細緻地說起兒子在校的表現, 並提出改進建議。 比如, 老師邊笑邊比劃著說:“他呀, 每回都挺熱心地幫班長收作業, 可他收的作業, 哈哈, 總摞得歪七扭八, 還沒走到辦公室, 就全掉地上了。 回家多讓孩子幹些小家務, 鍛煉鍛煉他的動手能力。 ”老師模仿得形象傳神, 我也忍不住樂起來, 仿佛看到兒子手忙腳亂的窘態。 我感到, 雖然兒子有很多缺點, 但在老師眼裡, 他依然可愛。 心情的鬆弛, 讓我開始與老師互動, 我絮絮講了孩子在家的表現。 老師認真聽著, 眼睛始終看著我, 不住點頭, 有時回句“原來還這樣”,
Advertisiment
窗外炎夏依舊, 我不再心慌氣短。 近一小時的談話, 我瞭解到孩子身上的不足和閃光點, 也知道了具體應對的辦法;而老師也通過我的回饋, 更加瞭解學生。
壞告狀四年級, 兒子換了新班主任, 很嚴厲。 開學沒一個月, 我已被“請”三次, 問題核心就是兒子不守紀律, 難管理。 我每次都是站在走廊裡, 緊張地滿懷歉意地聽著。 老師會把兒子的種種劣跡一股腦兒拋給我, 最後嚴肅地說 “再這樣下去, 將來走上社會要吃大虧”。 我的心壓上重石, 卻找不到幫助孩子的出口, 因為我只知道果, 卻無法瞭解因。 於是, 當老師再次向我告狀, 說兒子上自習總回頭說話時, 我忍不住問:“他究竟說些什麼呢?”老師一下愣住,
Advertisiment
有次放學趕上下雨, 我給兒子送傘, 特意等其他學生走了才進教室, 想與老師溝通下情況。 我小心地問:“老師, 孩子這幾天表現怎麼樣?”老師自顧自看著教案, 沒動也沒吱聲, 我立在那裡, 特別尷尬。 再問一次時, 老師終於說話了, 卻沒看我, 口氣也極冷淡:“你自己的孩子, 你不瞭解嗎?”登時我就石化了。
拉著兒子的手一路往家走, 委屈氣憤的淚水在眼裡打轉。 從老師冰冷的態度裡, 我看不到尊重;從老師的詰問裡, 我找不出癥結。 走了好長一段路, 我才努力讓自己平復下來, 輕聲對兒子說:“我想, 老師今天心情可能不大好。 ”兒子抬頭看看我,
Advertisiment
其實, 兒子從一年級到四年級, 已經有了不小進步, 但相距其他同學仍然有差距。 寬容的老師會多給他空間時間, 嚴厲的老師就會毫不客氣地修枝剪葉。 而我此時此刻所能做的就是別再吼孩子了。 於是, 我蹲下來, 看著兒子清亮的眼睛溫柔地說:“以後,
Advertisiment
如今, 即將成為大學生的兒子懂事、明理, 當初的頑劣已不見蹤影。 算起來, 這段等待足足跨越了6年, 而在這漫長的時光中, 我亦悟出兩點:其一, 好告狀會是客觀的、理性的家校互動, 能很好地撫慰家長、幫助孩子進步, 屬有效溝通, 家長要好好珍惜和把握;壞告狀往往是主觀的、情緒化的單方面差評, 會讓家長更加無措、焦慮, 屬無效溝通, 家長要增加辨識力和抵抗力。 其二, 孩子或許不像我們所期待的那般好, 但也絕不會像我們所憂慮的那樣壞。 真的。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