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月經不調你真的懂?月經不調症狀類型及治療詳解

【概述】

月經不調也稱月經失調, 是指月經的週期、經期或經量發生異常改變。 大多數婦女28~30天行經一次, 提前或延後7天以內仍屬正常,

Advertisiment
月經持續時間一般3~7天, 一次月經出血量約為30~50毫升。 月經不調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 以及月經過多、過少等。

【臨床表現】

月經不調主要表現為月經週期、經色、經量、經質等不規律的變化, 並可伴有頭暈、腰酸、小腹隱痛或脹痛、心煩易怒、畏寒喜暖等。

1.月經先期: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 甚至半月余一行, 連續3個月經週期以上。

(1)血熱內擾:月經量多, 色紅質粘, 夾有小血塊, 煩熱口渴, 尿黃便艱, 舌質紅, 苔黃, 脈滑數。

(2)氣不攝血:月經質稀色淡, 神疲乏力, 氣短懶言, 小腹空墜, 納少便溏, 舌質淡, 脈弱。

2.月經後期:月經週期超過35天, 連續3個月經週期以上。

(1)血寒凝滯:月經量少, 色暗有血塊, 小腹冷痛, 得熱減輕, 畏寒肢冷, 苔白, 脈沉緊。

(2)肝血虧虛:月經量少,

Advertisiment
色淡無塊, 小腹隱痛, 頭暈眼花, 心悸少寐, 面色蒼白或萎黃, 舌質淡紅, 脈細弱。

(3)肝氣鬱滯:月經量少, 色暗紅或有小血塊, 小腹脹痛或胸腹、兩脅、乳☆禁☆房脹痛, 舌苔薄白, 脈弦。

3.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週期或先或後, 均超過7天以上, 並連續3個月經週期以上。

(1)肝氣鬱滯:月經量或多或少, 色紫紅有塊, 經行不暢, 胸脅、乳☆禁☆房及小腹脹痛, 脘悶不舒, 時歎息, 苔薄白或薄黃, 脈弦。

(2)腎氣不足:月經量少, 色淡暗, 質稀, 神疲乏力, 腰骶酸痛, 頭暈耳鳴, 舌淡苔少, 脈細弱。

4.月經過多:月經量較正常明顯增多, 而週期基本正常。

(1)氣不攝血:經來量多, 色淡紅, 質清稀, 或面色蒼白, 氣短懶言, 肢軟無力, 或小腹空墜, 舌淡, 脈細。

(2)血熱內擾:經來量多, 色鮮紅或深紅,

Advertisiment
質稠粘, 或有小血塊, 常伴心煩口渴, 尿黃便秘, 舌質紅, 苔黃, 脈滑數。

(3)瘀滯胞宮:經來量多, 或多時不淨, 色紫黑, 有血塊或伴小腹疼痛拒按, 舌質紫暗或有瘀點, 脈細澀。

5.月經過少:經期雖准, 但月經量較正常明顯減少, 或經期不足2天, 經量少。

(1)肝血虧虛:月經量少或點滴即淨, 色淡無塊, 或伴頭暈眼花, 心悸怔忡, 面色萎黃, 小腹空墜, 舌質淡紅, 脈細。

(2)腎陽虧虛:月經量少, 色淡紅或暗紅, 質稀, 腰脊酸軟, 頭暈耳鳴, 或小腹冷, 夜尿多, 舌質淡, 脈弱或沉遲。

(3)瘀滯胞宮:月經量少, 色紫黑, 有血塊, 小腹脹痛, 拒按, 血塊排出後脹痛減輕, 舌質紫暗或有瘀點, 脈細弦澀。

(4)痰濕阻滯:月經量少, 色淡紅, 質粘稠, 形體肥胖, 胸悶嘔惡, 或白帶多粘稠, 苔白膩, 脈滑。

Advertisiment

【診斷依據】

1.月經先期

(1)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 甚至半月余一行, 連續3個月經週期以上。

(2)月經週期提前半月, 應與經間期出血、青春期、更年期月經先期相鑒別。

2.月經後期

(1)月經週期超過35天, 連續3個月經週期以上。

(2)育齡婦女週期延後, 應與妊娠、青春期、更年期月經後期相鑒別。

Advertisiment

(3)婦科檢查, B超或氣腹造影, 以排除子宮及卵巢器質性疾病。

3.月經先後無定期

(1)月經週期或前或後, 均超過7天以上, 並連續3個月經週期以上。

(2)月經週期紊亂應與青春期、更年期月經紊亂相區別。

(3)婦科檢查及B超等排除器質性病變, 測基礎體溫、陰☆禁☆道塗片、宮頸黏液結晶檢查以瞭解卵巢功能情況。

4.月經過多

(1)月經週期基本正常, 經量明顯增多, 在50毫升以上, 或時間超過7天。

(2)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 排除子宮肌瘤等器質性疾病。

(3)排除血小板減少症及凝血機制障礙所致月經過多。

5.月經過少

(1)月經週期基本正常, 經量很少, 不足30毫升, 甚或點滴即淨。

(2)本病應與早孕相鑒別。

(3)排除因結核病引起的月經過少。

【鑒別診斷】

1.經間期出血:在兩次月經之間出血, 持續2~3天,血量少於正常月經量,並有週期性,可伴有腰酸、少腹作脹作痛,乳☆禁☆房作脹作癢,帶下增多,質粘如蛋清。基礎體溫示低高溫相交替時出血者,可作本病診斷依據。

2.崩漏:其特點是月經的期、量發生嚴重紊亂,月經不按週期而妄行,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斷,甚至屢月未有盡時。與月經先期、經期延長、月經先後無定期等,雖同屬月經期、量異常的一類病證,但其臨床表現各不相同。

3.絕經前後諸症:發病年齡一般在45~55周歲絕經前後,有月經紊亂,情志異常,面紅潮熱,烘熱汗出,皮膚感覺異常等症。

【治療】

一、推拿治療

(一)基礎手法

1.患者取仰臥位,醫生站立于其旁,用雙手拇指點揉天樞(雙),以有熱脹感為宜。

2.醫生用掌心按揉患者下腹部,重點施術于關元,時間2分鐘。隨後用雙手拇指連續按壓五樞、尾道區域,按壓時由輕至重,反復施術,時間2分鐘。點按中極,時間1分鐘左右。

3.醫生沿患者大腿內側陰廉至血海做掌揉法,反復施術,時間2分鐘。隨後點按血海,時間1分鐘。用雙手拇指連續交替按壓陰陵泉至三陰☆禁☆交,時間2分鐘。

4.患者取俯臥位,醫生沿患者背部(肝俞至腰骶部)兩側做掌揉法,反復施術,時間2分鐘。點按肝俞、脾俞、腎俞,時間各約1分鐘。

5.醫生握拳,用指背部撥揉患者腰骶部,以局部有熱感為宜。隨後用雙手拇指點按次髎,時間1分鐘。

(二)對症處理

1.經期腹痛:按壓勞宮、第5腰椎下痛經反應點。

2.月經先期:重點按壓膈俞、血海、太沖。

3.月經後期:按壓曲池、陽陵泉。

4.月經先後無定期:提拿小腹部,配合震顫,使小腹內有溫熱感。點按足底湧泉外1寸調經穴。

5.月經量多:同月經後期。

6.月經量少:同月經先期,加足三裡。

7.白帶增多:按壓箕門、陰陵泉。

二、針灸

1.月經先期基本配方:關元、血海、三陰☆禁☆交。

2.月經後期基本配方:氣穴、三陰☆禁☆交、中極。

3.月經先後無定期基本配方:中極、三陰☆禁☆交。腎虛者加關元、腎俞;肝鬱者加太沖、期門、肝俞。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

三、耳針

取肝、腎、子宮、卵巢,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四、中藥

(一)月經先期

1.氣虛型:宜補氣攝血調經,方用補中益氣東加味。

2.血熱型:宜清熱涼血調經,方用清經散加減。

(二)月經後期

1.血寒型:宜溫經散寒,活血行滯,方用少腹逐瘀湯,或溫經東加減。

2.血虛型:宜補血益氣調經,方用人參養營東加減。

3.肝鬱型:宜理氣調經,方用烏藥湯,或柴胡疏肝散加味。

(三)月經先後無定期

1.腎虛型:宜補腎調經,方用固陰煎加減。

2.肝鬱型:宜舒肝解鬱,養血調經,方用逍遙散。

月經量多或月經量少應對症治療。

【預防與護理】

1.注意生活調養和經期衛生。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勞累或安逸。

[入院指征]

1.月經週期紊亂,量多或量少,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2.月經不調伴有全身症狀明顯、體質虛弱者。

[療效標準]

一、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

1.治癒:月經週期恢復正常能維持3個月以上。

2.好轉:月經週期恢復正常,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

3.未愈:月經週期未見變化。

二、月經過多、月經過少

1.治癒:經量恢復正常,能維持3個月以上。

2.好轉:經量明顯減少或行經期正常(月經過多);經量明顯增多或經量恢復正常(經量過少),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

3.未愈:月經週期、經量無變化。

[出院標準]

月經週期、經量、經色恢復正常,全身伴隨症狀消失。

持續2~3天,血量少於正常月經量,並有週期性,可伴有腰酸、少腹作脹作痛,乳☆禁☆房作脹作癢,帶下增多,質粘如蛋清。基礎體溫示低高溫相交替時出血者,可作本病診斷依據。

2.崩漏:其特點是月經的期、量發生嚴重紊亂,月經不按週期而妄行,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斷,甚至屢月未有盡時。與月經先期、經期延長、月經先後無定期等,雖同屬月經期、量異常的一類病證,但其臨床表現各不相同。

3.絕經前後諸症:發病年齡一般在45~55周歲絕經前後,有月經紊亂,情志異常,面紅潮熱,烘熱汗出,皮膚感覺異常等症。

【治療】

一、推拿治療

(一)基礎手法

1.患者取仰臥位,醫生站立于其旁,用雙手拇指點揉天樞(雙),以有熱脹感為宜。

2.醫生用掌心按揉患者下腹部,重點施術于關元,時間2分鐘。隨後用雙手拇指連續按壓五樞、尾道區域,按壓時由輕至重,反復施術,時間2分鐘。點按中極,時間1分鐘左右。

3.醫生沿患者大腿內側陰廉至血海做掌揉法,反復施術,時間2分鐘。隨後點按血海,時間1分鐘。用雙手拇指連續交替按壓陰陵泉至三陰☆禁☆交,時間2分鐘。

4.患者取俯臥位,醫生沿患者背部(肝俞至腰骶部)兩側做掌揉法,反復施術,時間2分鐘。點按肝俞、脾俞、腎俞,時間各約1分鐘。

5.醫生握拳,用指背部撥揉患者腰骶部,以局部有熱感為宜。隨後用雙手拇指點按次髎,時間1分鐘。

(二)對症處理

1.經期腹痛:按壓勞宮、第5腰椎下痛經反應點。

2.月經先期:重點按壓膈俞、血海、太沖。

3.月經後期:按壓曲池、陽陵泉。

4.月經先後無定期:提拿小腹部,配合震顫,使小腹內有溫熱感。點按足底湧泉外1寸調經穴。

5.月經量多:同月經後期。

6.月經量少:同月經先期,加足三裡。

7.白帶增多:按壓箕門、陰陵泉。

二、針灸

1.月經先期基本配方:關元、血海、三陰☆禁☆交。

2.月經後期基本配方:氣穴、三陰☆禁☆交、中極。

3.月經先後無定期基本配方:中極、三陰☆禁☆交。腎虛者加關元、腎俞;肝鬱者加太沖、期門、肝俞。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

三、耳針

取肝、腎、子宮、卵巢,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四、中藥

(一)月經先期

1.氣虛型:宜補氣攝血調經,方用補中益氣東加味。

2.血熱型:宜清熱涼血調經,方用清經散加減。

(二)月經後期

1.血寒型:宜溫經散寒,活血行滯,方用少腹逐瘀湯,或溫經東加減。

2.血虛型:宜補血益氣調經,方用人參養營東加減。

3.肝鬱型:宜理氣調經,方用烏藥湯,或柴胡疏肝散加味。

(三)月經先後無定期

1.腎虛型:宜補腎調經,方用固陰煎加減。

2.肝鬱型:宜舒肝解鬱,養血調經,方用逍遙散。

月經量多或月經量少應對症治療。

【預防與護理】

1.注意生活調養和經期衛生。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勞累或安逸。

[入院指征]

1.月經週期紊亂,量多或量少,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2.月經不調伴有全身症狀明顯、體質虛弱者。

[療效標準]

一、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

1.治癒:月經週期恢復正常能維持3個月以上。

2.好轉:月經週期恢復正常,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

3.未愈:月經週期未見變化。

二、月經過多、月經過少

1.治癒:經量恢復正常,能維持3個月以上。

2.好轉:經量明顯減少或行經期正常(月經過多);經量明顯增多或經量恢復正常(經量過少),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

3.未愈:月經週期、經量無變化。

[出院標準]

月經週期、經量、經色恢復正常,全身伴隨症狀消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