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成長過程裡總會遇到很多批評。 對於不同的人, 批評有時是動力, 給人以積極向上的鞭策;有時是轉折, 引人走向另一個成功的巔峰;有時是毒藥, 一不小心就會叫人自暴自棄。
好的批評要能鞭策到人
而不是給自己的涵養抹黑
佛洛伊德認為, 一個人的性情在幼兒時已定型,
Advertisiment
為什麼?測試者對這些孩子各個成長階段進行監測, 竟發現, 小孩在0—10歲過程中, 平均會遭受到兩萬次的“傷害”。 其中, 對他們傷害最大的, 是來自父母破壞性的批評。 這些批評, 對於幼小的心靈而言, 如同一次次人身傷害。 而傷害帶來的痛苦烙印在孩子心中, 直接導致了他們膽小、懦弱、自卑等消極性情。
第一種類型的破壞性批評, 就是在批評時對人不對事, 發洩情緒, 進行人身傷害。 比如說“你怎麼這麼蠢?”“你這個傻瓜, 一點用都沒有”“沒有人像你這麼笨的了”……對此,
Advertisiment
一位朋友, 童年時就常常受到來自家庭的這種批評, 以致在他看來, 批評就跟謾駡無異。 後來他做了單位主管, 也常直言不諱地批評下屬, 把下屬罵得狗血淋頭, 下屬因此視他如仇人, 不再願意跟隨他。 領導找他談話, 朋友覺得各種委屈。 但領導最後跟朋友說了一句話:好的批評要能鞭策到人, 而不是給自己的涵養抹黑。 朋友說, 這句話, 讓他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或許, 很多家長會這麼說“我這麼做是為了讓孩子更爭氣”“我只想刺激他, 為了更好地教育他”……是的, 批評出發點並沒錯,
Advertisiment
這種批評教育出的不是“懂事”的孩子
而是“懂父母”的孩子
還有一種常見的破壞性批評, 是增加孩子的內疚感。 早些年, 由宋春麗主演的情感劇《窮媽媽富媽媽》在各大衛視熱播。 劇中, 宋春麗飾演的窮媽媽田芳對兒子曉東的教育一直都是高壓政策。 在她的管教下, 曉東變成了一個學習機器, 沒有童年、沒有娛樂、沒有空間、自由, 更缺少與父母和朋友的溝通。 劇中, 窮媽媽批評兒子最愛說的一句話是“知道嗎?因為你,
Advertisiment
想起自己小時候, 周邊孩子的父母也很喜歡用“爸媽很辛苦, 你不爭氣, 你怎麼對得起我們?”這樣的話來感化孩子。 這種感化帶來的後果是, 它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好、不爭氣, 所以要努力補償、努力報答。 如果這種批評經常發生, 孩子內心就會累積越來越多的“欠債”, 從而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 產生負罪感。 背著如此沉重的包袱去奮鬥, 往往難以收穫成功。
當班主任的親戚班上有位學生以中考全市第一名的成績進入重點高中, 一直以來, 這孩子在班上的名次都是前三名。 可在去年高考前夕, 他的名次突然大滑坡, 親戚找他做工作, 這孩子說出了自己的難言之隱:“父母養我不容易,
Advertisiment
作為父母, 希望兒女不辜負我們的認同和期望, 以督促他們積極向上, 這很正常, 但當孩子僅以此為標準, 就極易變成他們成功的牽拌。
現在仔細回想, 這種批評教育出的往往不是“懂事”的孩子, 而是“懂父母”的孩子。 懂事孩子懂的是真實而公正的“事理”, “懂父母”的孩子懂的是對父母有好處的“事理”——對父母來說, 孩子順應自己心意才被理解為“懂事”, 而忤逆自己的心意都是“不懂事”。 正因如此, 《窮媽媽富媽媽》中的窮媽媽田芳, 不但影響了兒子曉東少年的價值觀, 還影響了曉東成年後的幸福感, 夫妻間因為婆婆的問題鬧得雞飛狗跳, 在曉東靈魂深處埋下了分崩離析的種子,制約了他一路前行的腳步。
“愛心”是那把打開種種心鎖的金鑰匙
韓國古書裡有個故事:一位名叫黃喜的相國微服出訪,路過一片農田,見農夫駕著兩頭牛在耕地,便問農夫:“哪一頭更好?”農夫看看他,一言不發。等牛走遠,農夫才附在黃喜耳邊,說:“邊上那頭更好。”黃喜很奇怪,問農夫為什麼要這麼小聲說話。農夫答:“牛雖是畜類,心和人一樣。我要是大聲說那頭牛不好,它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裡分辨出評論,這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秀的牛,心裡會很難過……”
批評是教育的優良傳統,批評也是件講究的事。一介山野村夫,對牛都傾注了如此淳厚的愛心。我們的孩子比牛更聰慧、敏感,因此,當我們要批評孩子時,不妨對照下那個對牛的心理體貼入微的農夫,三思再三思。
對年小的孩子,別呆板說教,宜用生動的故事細節進行引導;對自覺性高的孩子,可加以誘導,便可啟發其自我批評;對於敏感的孩子,用些暗喻法可避免刺激到他……批評,視具體情況而定,但是“愛心”在批評中始終是那把打開種種心鎖的金鑰匙。
在曉東靈魂深處埋下了分崩離析的種子,制約了他一路前行的腳步。
“愛心”是那把打開種種心鎖的金鑰匙
韓國古書裡有個故事:一位名叫黃喜的相國微服出訪,路過一片農田,見農夫駕著兩頭牛在耕地,便問農夫:“哪一頭更好?”農夫看看他,一言不發。等牛走遠,農夫才附在黃喜耳邊,說:“邊上那頭更好。”黃喜很奇怪,問農夫為什麼要這麼小聲說話。農夫答:“牛雖是畜類,心和人一樣。我要是大聲說那頭牛不好,它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裡分辨出評論,這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秀的牛,心裡會很難過……”
批評是教育的優良傳統,批評也是件講究的事。一介山野村夫,對牛都傾注了如此淳厚的愛心。我們的孩子比牛更聰慧、敏感,因此,當我們要批評孩子時,不妨對照下那個對牛的心理體貼入微的農夫,三思再三思。
對年小的孩子,別呆板說教,宜用生動的故事細節進行引導;對自覺性高的孩子,可加以誘導,便可啟發其自我批評;對於敏感的孩子,用些暗喻法可避免刺激到他……批評,視具體情況而定,但是“愛心”在批評中始終是那把打開種種心鎖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