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些事,你不說 孩子卻知道!

相信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有過困惑或糾結。 比如, 如何引導孩子的價值觀。 而父母、師長無法完全對孩子的命運負責, 但可以有更多思考、覺察和交流, 言行合一的力量至少能讓孩子“少一點困擾”, 能幫助他們在面對人生艱難抉擇時, 更堅信自己內心的聲音。

文/李岳霞

孩子考試好, 或做了一件好事, 哪件事讓你更開心?當孩子考進前三名、比賽得獎, 或他花很多心力幫別人解決困難, 做出如今已社會化的父母都做不到的善舉, 你對孩子表達的贊許, 會是同等的嗎?

多數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正直、願意幫助的“好人”,

Advertisiment
但我們是基於何種理由希望孩子能關懷別人、為他人付出?你希望孩子有成就, 還是更懂得關心別人?吊詭的是, 就算你不說, 孩子卻仍有可能知道。

根據《NPR》新聞網站, 哈佛大學一項針對美國一萬名國、高中生的問卷調查, 詢問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最在意什麼:孩子有成就、快樂, 還是會關心別人?近八成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父母把成功或快樂看得比關懷別人重要, 而換這些孩子回答相同的問題時, 近八成的青少年選擇也跟父母一致, 把有成就擺第一。

但這些孩子的父母通常並不是這樣教的, 當中有父母積極參許多非營利組織的事務、當志工, 還選了最重視社區服務的教會, 為何孩子仍能敏銳的捕捉到父母的矛盾心意?

Advertisiment

相關閱讀:你的耐心將決定孩子的品格

成人言行不一, 青少年特別有感

報導指出, 多數父母嘴上會說, 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會關心、幫助別人的好人, 但內心真正的期望是孩子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譬如念好大學、有一份體面高薪的工作,

Advertisiment
而青少年其實能感受到個中矛盾。

很多孩子表示, 父母容許他們偶爾偷懶不做家事、志工服務缺席, 但對於成績和作業的態度卻明顯強硬, 幾乎不可妥協。 有些小孩說, 考試考好時, 父母會帶他去吃大餐, 但他如果做了好事, 如幫助同學, 並不會得到同等的褒獎。

有趣的是, 近年來美國有不少學校很重視品格教育, 紐約市一所中學(CetnralQueensAcademy)對於學生不管是樂於助人、合群以團隊為重、或課業拿全A, 一律給予獎勵, 但意外的是, 當這些學生在做上述調查時, 他們的回答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 也是成就優先, 讓該校校長相當意外卻也更認清現實。

表面一套, 實際一套, 不管大人小孩都會感覺矛盾。 有人說, 美國現行大學入學制度仍是多數人更看重成就的主因,

Advertisiment
大學表面上說重視志工服務, 但小孩都知道, 真正重要能決定你入學的關鍵還是成績。 但也有大學招生組反駁, 大學畢竟是學術機構, 當然會以學生的成績為優先考慮, 而學生善不善良也很難從一紙申請書看出來, 但他們認同, 大學方面的確該加把勁鼓勵好品格。

哈佛研究員表示, 其實一點微幅改變, 就能促成巨大的影響, 好比如果一個小孩長期定時在幫忙照顧年長的祖父母或當臨時保母看顧小孩, 這樣的志願服務時數也該被採納, 不是非得要飛到大老遠災區的難民營做志工才算數。

相關閱讀:7個國家7部電影培養孩子7個品格

Advertisiment

擺脫“當好人會吃虧”的焦慮

父母的確也很難為, 持續表裡合一的身教談何容易, 何嘗不是人性大考驗。 況且父母最基本的憂心與責任是要幫助孩子能在社會上能夠自立, 我們也會擔心若是社會結構不改變, 機會不多元, 一味想著為人服務但最後自己卻落得經濟困難怎麼辦?

當大環境讓那些腳踏實地、不炒股、不投機、誠實納稅的人,卻淪為無法安居樂業,做對的事但生活卻更艱難,只能選擇出走或偶爾用“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麻醉自己,不僅父母不舍,孩子也可能不願意成為“世俗眼光中的輸家”,看不到當“好人”的意義與價值。但我們同樣也害怕,只有頭腦沒有品格的孩子,變成像“華爾街之狼”或詐騙集團高手那樣的人物。

父母也別灰心,當一個成功的好人不是不可能,教導孩子正念(mindfulness),能覺察他人真正的需要,當他在金融業工作時,不會明明知道對方經濟困難有卡債,卻還是為了業績,強力推銷讓對方陷入更多債務。

正向心理學強調真實的快樂來自與他人的連結,而不是追求自我成就。“同理”能改善一個人與別人合作的能力,能不能與他人合作是決定未來人才能否“有成就”的關鍵。

關懷他人、做不昧良心的事,還是可能讓孩子成功立足社會,因為不愧對自己與他人仍是一種穩定身心,讓個人願意持續努力的力量。

父母、師長無法完全對孩子的命運負責,但有更多思考、覺察和交流,言行合一的力量至少能讓孩子“少一點困擾”,能幫助他們在面對人生艱難抉擇時,更堅信自己內心的聲音。

相關閱讀:品格勝於知識:論如何培養一個富有人格魅力的寶寶

連結:

為什麼說“沒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說:“人,只有智慧是不夠的,智慧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品格教育是孩子整個教育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說“沒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

當今世界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未來將面臨的競爭與挑戰將愈來愈嚴苛,品格教育對孩子們人生的發展,將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充滿挑戰的二十一世紀,是屬於善良、正直、誠實、勇於承擔責任的人。

品格教育包括正確的生活目標、價值觀、人際關係及面對挫折的能力等等。希望家長們能夠和學而思一起努力,為孩子培養起誠實、自信、堅韌、承擔等良好品格,培養起專注、學習、反思的必備能力,為孩子的美好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學生品格的培養,中學部的老師們一直嚴格遵循著使品格教育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培養初中生的應該具備的品格有:

孝順、勇敢、勤奮、謙虛

自律、自信、主動、同情心

誠信、專注、堅持、忠誠

反思、行動、感恩、堅韌

學習、熱忱、樂觀、責任

寬容、目標、信念、全力以赴

當大環境讓那些腳踏實地、不炒股、不投機、誠實納稅的人,卻淪為無法安居樂業,做對的事但生活卻更艱難,只能選擇出走或偶爾用“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麻醉自己,不僅父母不舍,孩子也可能不願意成為“世俗眼光中的輸家”,看不到當“好人”的意義與價值。但我們同樣也害怕,只有頭腦沒有品格的孩子,變成像“華爾街之狼”或詐騙集團高手那樣的人物。

父母也別灰心,當一個成功的好人不是不可能,教導孩子正念(mindfulness),能覺察他人真正的需要,當他在金融業工作時,不會明明知道對方經濟困難有卡債,卻還是為了業績,強力推銷讓對方陷入更多債務。

正向心理學強調真實的快樂來自與他人的連結,而不是追求自我成就。“同理”能改善一個人與別人合作的能力,能不能與他人合作是決定未來人才能否“有成就”的關鍵。

關懷他人、做不昧良心的事,還是可能讓孩子成功立足社會,因為不愧對自己與他人仍是一種穩定身心,讓個人願意持續努力的力量。

父母、師長無法完全對孩子的命運負責,但有更多思考、覺察和交流,言行合一的力量至少能讓孩子“少一點困擾”,能幫助他們在面對人生艱難抉擇時,更堅信自己內心的聲音。

相關閱讀:品格勝於知識:論如何培養一個富有人格魅力的寶寶

連結:

為什麼說“沒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說:“人,只有智慧是不夠的,智慧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品格教育是孩子整個教育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說“沒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

當今世界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未來將面臨的競爭與挑戰將愈來愈嚴苛,品格教育對孩子們人生的發展,將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充滿挑戰的二十一世紀,是屬於善良、正直、誠實、勇於承擔責任的人。

品格教育包括正確的生活目標、價值觀、人際關係及面對挫折的能力等等。希望家長們能夠和學而思一起努力,為孩子培養起誠實、自信、堅韌、承擔等良好品格,培養起專注、學習、反思的必備能力,為孩子的美好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學生品格的培養,中學部的老師們一直嚴格遵循著使品格教育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培養初中生的應該具備的品格有:

孝順、勇敢、勤奮、謙虛

自律、自信、主動、同情心

誠信、專注、堅持、忠誠

反思、行動、感恩、堅韌

學習、熱忱、樂觀、責任

寬容、目標、信念、全力以赴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