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許吃糖”“我不, 我偏要吃糖”, “不許看電視”“我偏要看電視”。
這類溝通場景在熊孩子和虎媽之間輪番上演, 有效溝通在此番場景中幾乎不可能。 俗話說, 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如何讓孩子聽懂並執行父母的有益的教導, 如何讓父母有效的將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傳遞給孩子, 有效溝通才是關鍵。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只有在接納基礎上才能實現有效溝通, 雙方也才能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 因此, 接納式溝通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最好方式。 反之, 不被接納的溝通則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基本屬於“零交流”。
Advertisiment
家長苦口婆心地處處為孩子著想, 卻被孩子當做耳旁風, 嚴重者甚至引發孩子的抗拒和排斥。 殊不知, 從孩子的角度而言, 家長並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 讓其無從接納。 最終不僅導致育兒效果為“零”, 親子關係也一度陷入僵局。
只要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理念, 從具體問題出發, 採用針對性有效交流方式, 讓孩子欣然接納, 一切溝通障礙自然會迎刃而解。
那麼父母要怎麼做, 才能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接納呢?
第一步:與孩子成為朋友是父母的最高境界。
傳統育兒觀念上, 父母是長輩, 但實際上, 孩子更期待與父母建立獨立平等的關係。 因此, 在現代育兒理念中:與孩子成為朋友是父母的最高境界。 陪伴是打造親密親子關係的最重要原則。
Advertisiment
第二步:能讓孩子接納的溝通才是教育。
溝通不止一種方式, 採用怎樣的溝通方式, 直接決定了孩子是否願意和你交流, 也直接影響到你的溝通是否“被接納”。
被接納溝通之語氣法則:
不要總說“你這樣不對”“你應該…”, 而代替以說“如果我是你, 我會…”、“你可以……”等溫柔緩和的語句。 試著多用溫柔、平和、堅定的語氣, 代替命令或否定的口氣, 你會發現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被接納溝通之技巧法則:
對於不同性格的孩子,
Advertisiment
被接納溝通之行為引導法則:
表情、肢體、眼神的應用可以大幅度增加溝通的效率。 堅定的、正向的行為對於孩子的引導作用往往大於語言本身。
高效的育兒溝通, 要秉承科學育兒的理念, 要以“被孩子接納”為目標, 才能保障育兒效果的最大化。 而在日常生活中, 只有從角色到方式, 均讓孩子從心底接納, 父母的溝通才會生效, 育兒成果也才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