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路
兒子班裡的一個老師請假, 新補上一個老師。 我問他和新老師相處的怎麼樣?他想了想回答:“雖然她一直誇我們, 但是我們並不是特別喜歡她!”我好奇:“為什麼誇獎你們還不喜歡?難道天天吵著你們才高興?”他繪聲繪色的給我講:“這個老師總是不停的說, 你們班的孩子真棒, 你們是我見過最好的孩子。 可是感覺到非常假。 我們這邊還正在上課亂說話不聽講, 她依舊這樣誇獎我們!”我一邊笑著, 一邊給他疏導:“也許是老師真的很喜歡你們啊, 所以包容了你們的小調皮!”兒子繼續搖頭:“不是。
Advertisiment
我們都知道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也都知道孩子的信心、興趣都來自於對他的誇獎和認可。 但是如何誇獎孩子在孩子的不同時期是不一樣的, 如何有效的誇獎孩子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第一, 源自內心認可的誇獎
這類型的誇獎是家長最容易做到的, 也是最容易隨著孩子的成長被忽視的。
你還能否記得孩子第一次站立起來, 第一次踉踉蹌蹌的邁步走, 第一次張口清晰地叫出爸爸媽媽時的喜悅嗎?你還能否記得當時喜悅後你給予了孩子什麼樣的誇獎或者認同嗎?還記得你總是在孩子面前伸出的大拇指嗎?還記得你總是能夠脫口而出“你真棒”嗎?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
Advertisiment
還有很多家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和孩子的交流溝通卻越來越少。 相信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同樣相對無言的狀態也絕不是一次兩次就形成的。 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永遠只有老三句:“作業做完了嗎?”“考試成績怎麼樣?”“我說的你就不聽吧!”, 那麼孩子和家長之間出現鴻溝也是自然而然的。 如果家長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自己的要求上去衡量孩子,
Advertisiment
孩子有與生俱來的是非對錯觀, 也有準確判斷家長對自己是認真還是敷衍的能力。 所以“源自內心認可的誇獎”對於家長來說很重要;而且能夠真心的誇獎出來也很重要。 適當的放低自己的要求, 根據孩子每個階段的實際情況做出不同的預期調整, 做到可以真正的幫助孩子而不是打壓其信心與興趣, 可以跟得上孩子的腳步瞭解的孩子的節奏;這些對於家長都是一種長期的修煉。
第二, 出乎意料的誇獎
出乎意料的誇獎則需要家長的蕙質蘭心, 而這種誇獎最容易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提升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什麼是出乎意料的誇獎?來自于家長對孩子的認真觀察細心體會,
Advertisiment
前段時間家裡的拖把壞了後, 很快就網購到貨。 兒子興奮的拆開包裝, 發現拖把為三節需要安裝。 那天我正好頭暈腦脹的有些生病, 他就自己開始興致盎然的動手, 很快就把拖把組裝成功。 然後又發現拖把無法直立起來, 實驗了好幾次後他開始詢問我。 我大手一揮少氣無力的告訴他這種東西不存在太多科技含量, 自己琢磨就好。 他研究了好一會兒後,
Advertisiment
我認真的總結,一條條的細緻說明;兒子仔細的聽,一次次的點頭認可。我想以後我們家的東西壞了或者需要他動手做什麼,他都是有信心去快樂的嘗試的!
還有就是家長對於孩子的誇獎,不要拘於形式或者總是能夠讓孩子一下子就猜到你的目的。如果是家長一張口說話,孩子就已經八九不離十的知道家長要說什麼了,那麼不管是誇獎還是批評,都不會有太多的效果。
其實家長每一次的誇獎對於孩子來講,既是認可,同樣也是有著目的的:或者讓孩子做的更好,或者讓孩子可以保持。而孩子接受誇獎,既可以增加其信心,也可以享受到誇獎帶來的快樂感,而如何讓這種快樂感持續,勢必成為孩子會下意識思考的問題。
所以也就延伸出一種專門有目的的誇獎,就是為了讓孩子在某個方面做的更好或者有所提升,而特意對他進行的誇獎。但是這種誇獎需要家長有足夠的情商與智商來進行。否則孩子的感覺就會像兒子對他的這位新老師一樣,而家長的目的也只會欲速而不達。
像兒子的那位新老師,明明孩子們上課在無視課堂紀律的亂講話,她卻只是採取盲目誇獎的方法就不可取。也許她認為誇獎孩子能夠帶給孩子好的印象與感受,從而可以改變上課的環境。但是對於少兒或者即將跨入少兒時期的孩子來講,他們心中是有著明確的是非觀,但也會在極大程度上無法克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只是盲目誇獎毫無效果。課堂紀律不好是多方面的原因,這裡我不多拓展,但是老師如果能夠在孩子真正進步的情況下給予誇獎或者為孩子列出標兵進行單獨的誇獎,效果一定會好過針對全班同學泛泛的說上一句“你們真棒”的!
作為家長想要孩子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相信誇獎的效果一定勝過嘮叨與批評。而看似“有口無心”的誇獎,即看似在孩子背後對他的誇獎,效果更佳。
比如家長故意等到孩子不在身邊的時候(但是卻可以確定自己的說話孩子是可以聽到的),對孩子的某項特點進行誇獎:“我們家寶貝最近作業寫的真是又快又好,讓我簡直不相信一年級的孩子可以這樣完成作業。”“我們家孩子一直自己整理文具,比我當年強多了!”“我們家孩子的英語發音這麼標準,剛才聽到屋裡讀書我還以為是放得原音呢!”“那天的那道數學題,我以為孩子一定做不下來的,沒有想到他居然可以堅持下來!”……諸如此類。放心吧,孩子在偷著樂的同時,一定會用更好的狀態做出回應!
第四,誇獎在於精,卻不能爛
如果把誇獎作為一種手段的話,那麼誇獎一定在於精而不能爛。最怕的就是什麼事兒都誇,誇起來還永遠都是一句“你真棒!”有很多已是孩子舉手之勞的事情,或者孩子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家長不合時宜的誇獎會讓孩子認為虛偽或者心生逆反。
比如你想要孩子養成起床喝水的好習慣,與其在他能夠在前幾天裡做到了這些就給予誇獎,不如在他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多多給予誇獎。不妨先給孩子溝通晨起喝水的重要性,在一段時間內給孩子倒水並且提醒他喝水;然後在孩子主動去喝杯子裡水的時候給予誇獎,提醒他如果可以自己起床後倒水就更加完美了;就這樣逐步的讓孩子完成自己的一個習慣養成的輪回,孩子即有成就感,中間又沒有脫離家長的認可與期許的方向。
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誇獎孩子就像我們常說的那種“打蛇打七寸”一樣的道理,必須要有的放矢做到又穩又准,而且要遵循每個孩子不同的特徵。
所有的方法都是為有心的家長準備的,龍生九子更有不同,何況不同的家庭中的孩子們呢?養育孩子沒有四海皆准的公理,只有在不斷地學習與總結中,尋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養育孩子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在不斷的成長變化,我們的方法就要跟著他們的腳步與時俱進。
養兒難,養兒也不難。難與不難,都在於自己,在於心的投入!
說明你有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出現現狀,說明目前咱們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認字問題。對不對?”我認真的總結,一條條的細緻說明;兒子仔細的聽,一次次的點頭認可。我想以後我們家的東西壞了或者需要他動手做什麼,他都是有信心去快樂的嘗試的!
還有就是家長對於孩子的誇獎,不要拘於形式或者總是能夠讓孩子一下子就猜到你的目的。如果是家長一張口說話,孩子就已經八九不離十的知道家長要說什麼了,那麼不管是誇獎還是批評,都不會有太多的效果。
其實家長每一次的誇獎對於孩子來講,既是認可,同樣也是有著目的的:或者讓孩子做的更好,或者讓孩子可以保持。而孩子接受誇獎,既可以增加其信心,也可以享受到誇獎帶來的快樂感,而如何讓這種快樂感持續,勢必成為孩子會下意識思考的問題。
所以也就延伸出一種專門有目的的誇獎,就是為了讓孩子在某個方面做的更好或者有所提升,而特意對他進行的誇獎。但是這種誇獎需要家長有足夠的情商與智商來進行。否則孩子的感覺就會像兒子對他的這位新老師一樣,而家長的目的也只會欲速而不達。
像兒子的那位新老師,明明孩子們上課在無視課堂紀律的亂講話,她卻只是採取盲目誇獎的方法就不可取。也許她認為誇獎孩子能夠帶給孩子好的印象與感受,從而可以改變上課的環境。但是對於少兒或者即將跨入少兒時期的孩子來講,他們心中是有著明確的是非觀,但也會在極大程度上無法克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只是盲目誇獎毫無效果。課堂紀律不好是多方面的原因,這裡我不多拓展,但是老師如果能夠在孩子真正進步的情況下給予誇獎或者為孩子列出標兵進行單獨的誇獎,效果一定會好過針對全班同學泛泛的說上一句“你們真棒”的!
作為家長想要孩子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相信誇獎的效果一定勝過嘮叨與批評。而看似“有口無心”的誇獎,即看似在孩子背後對他的誇獎,效果更佳。
比如家長故意等到孩子不在身邊的時候(但是卻可以確定自己的說話孩子是可以聽到的),對孩子的某項特點進行誇獎:“我們家寶貝最近作業寫的真是又快又好,讓我簡直不相信一年級的孩子可以這樣完成作業。”“我們家孩子一直自己整理文具,比我當年強多了!”“我們家孩子的英語發音這麼標準,剛才聽到屋裡讀書我還以為是放得原音呢!”“那天的那道數學題,我以為孩子一定做不下來的,沒有想到他居然可以堅持下來!”……諸如此類。放心吧,孩子在偷著樂的同時,一定會用更好的狀態做出回應!
第四,誇獎在於精,卻不能爛
如果把誇獎作為一種手段的話,那麼誇獎一定在於精而不能爛。最怕的就是什麼事兒都誇,誇起來還永遠都是一句“你真棒!”有很多已是孩子舉手之勞的事情,或者孩子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家長不合時宜的誇獎會讓孩子認為虛偽或者心生逆反。
比如你想要孩子養成起床喝水的好習慣,與其在他能夠在前幾天裡做到了這些就給予誇獎,不如在他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多多給予誇獎。不妨先給孩子溝通晨起喝水的重要性,在一段時間內給孩子倒水並且提醒他喝水;然後在孩子主動去喝杯子裡水的時候給予誇獎,提醒他如果可以自己起床後倒水就更加完美了;就這樣逐步的讓孩子完成自己的一個習慣養成的輪回,孩子即有成就感,中間又沒有脫離家長的認可與期許的方向。
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誇獎孩子就像我們常說的那種“打蛇打七寸”一樣的道理,必須要有的放矢做到又穩又准,而且要遵循每個孩子不同的特徵。
所有的方法都是為有心的家長準備的,龍生九子更有不同,何況不同的家庭中的孩子們呢?養育孩子沒有四海皆准的公理,只有在不斷地學習與總結中,尋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養育孩子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在不斷的成長變化,我們的方法就要跟著他們的腳步與時俱進。
養兒難,養兒也不難。難與不難,都在於自己,在於心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