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效防治新生兒猝死的措施

初冬, 夜深人靜, 在兒科醫院的急診室裡, 一位懷抱四個多月嬰兒的年輕母親正在焦急地向醫生訴說剛才家中發生的驚駭的一幕:2點左右, 當她醒來準備為孩子換尿布時, 發現熟睡中的兒子呼吸忽快忽慢, 不很規則, 還時不時屏氣, 最後一次竟長達十幾秒鐘不恢復, 臉和嘴唇都變得青紫了。 慌忙中, 他們抱起孩子, 又是拍打, 又是呼喚, 經過一陣啼哭之後, 嬰兒總算緩過氣來。

醫生仔細地檢查了這個發育良好的男嬰, 除呈嗜睡狀、反應略為遲鈍之外, 未見任何陽性病徵。 再三追問其父母, 瞭解到這男孩平時比較"安靜",

Advertisiment
對周圍環境變化和親人逗樂的反應也不很強烈。 出生後母乳和人工混合餵養, 在喂乳時, 偶而出現"屏氣", 進食後還容易"溢乳"……為了防止意外, 醫生把這個男孩留在急診觀察室, 三天中嬰兒又兩度在睡眠中發生呼吸暫停。 因懷疑嬰兒猝死綜合徵收入院。

為什麼這男孩在睡眠中發生呼吸暫停?這還得從對睡眠的認識講起。 長期以來, 人們總是把睡眠看作為一種安靜和活動休止狀態。

近年的研究表明, 睡眠時腦神經過程並不全部轉入抑制, 某些神經組織還呈現主動的興奮活動。 睡眠具有兩種不同的時相狀態, 一種是腦電波呈現同步化慢波, 稱為慢波睡眠;另一種則相反, 腦電波出現去同步快波, 稱為快波睡眠或異相睡眠,

Advertisiment
成年人在睡眠一開始時, 先進入慢波睡眠, 慢波睡眠持續80~120分鐘後, 轉入異相睡眠, 異相睡眠持續20~30分鐘又轉入慢波睡眠, 以後再轉為異相睡眠。

整個晚上, 正常成人兩種睡眠反復轉化約為4~5次, 在嬰兒表現往往不甚明顯, 特別是新生兒和乳幼兒的睡眠時間很長, 且以異相睡眠佔優勢。 其對外周刺激的反應卻受到極深的阻抑, 呼吸和心血管活動都變得較不穩定, 說明乳幼兒在熟睡期間, 心肺功能的適應能力降低。

近十幾年, 陸續有關報告指出, 一些外表似乎完全健康的嬰兒在睡眠中突然意外死亡, 死後病理屍檢亦缺乏特異性病變。 這種情況被定名為"嬰兒猝死綜合症"。

有人認為乳幼兒軟齶與顱底之間的呼吸通道比成人狹窄,

Advertisiment
在異相睡眠期, 顏面肌肉鬆弛使下頜向後移動, 喉部肌肉張力減退, 加上嬰兒舌體大, 就加重了狹窄;而這時咳嗽等保護性反射又處於深抑制狀態, 因此缺氧不能喚起代償性通氣加強, 相反會導致中樞抑制, 呼吸停止, 以致窒息死亡。

據報導, 嬰兒猝死綜合征的發病率約為活產嬰兒的1~3‰, 以美國為例, 每年至少有5000嬰兒死于此綜合征, 占嬰兒死因的首位。 發病高峰在生後2~4個月(91%發生在頭6個月), 男性稍多。 50~80%發生在午夜至清晨6點。 其臨床特徵可概括為4個"S", 即發生在小嬰兒(smallbaby), 在睡眠中(sleeping), 無聲無息地(silent)突然死去(suddendeath)。 此時發現而進行心肺復蘇, 經積極搶救雖有再生可能, 希望已極微校近年來, 醫務人員的注意力集中在設法及早認識和發現此病的先兆,

Advertisiment
以便對易感兒防患於未然。

目前認為易發此病的嬰兒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