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總想要求孩子懂禮貌、講道理、不無理取鬧, 但是自己的做法卻完全相反。 須知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所有大人看不習慣的毛病, 都是孩子有樣學樣從大人那裡“繼承”過來的。 六個壞習慣, 身為父母的你們是否不知不覺的全都“幫助”孩子養成了?
1、好啊, 誰怕誰?你生氣我就胡鬧
許多爸媽都曾沾沾自喜的分享自己的育兒心得“TA生氣吵鬧, 我就在旁邊比TA更大聲, 這樣TA就會發覺自己這樣做是沒有用的”。 咋一聽, 好像頗有道理, 但是仔細一想, 孩子的情緒像海嘯, 能在你的嘮叨、囉嗦、講理、指責、糾正, 甚至於跟著以牙還牙發起脾氣中平靜下來?
Advertisiment
如果你期待這場胡鬧能夠適時結束, 孩子的激動情緒能夠平復。 請先讓自己平穩, 冷靜以對會是最好的情緒示範。 但如果你選擇像地殼板塊碰撞, 和孩子的情緒瞎起哄, 那麼一場親子的情緒地震, 可以預期即將轟隆轟隆引爆。
Advertisiment
2、這件事情必須馬上處理
父母總是急於在孩子犯錯、吵鬧的當下就想要處理孩子的問題。 而這裡的“處理”, 大都是想要用說理來解決。 說理, 不是不能說, 而是要選對時間說。 孩子正在情緒的當口, 根本沒有辦法接收父母想要傳達的資訊。 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 在時間的醞釀下, 先趨於冷靜、緩和。 把處理的時間先延宕, 屆時再和孩子討論, 這樣的效果也許會更佳。
3、孩子不許打架, 大人卻可以暴力解決問題
相信每一個成人的記憶中都存留著小時候父母打自己的印記。 “不打不成器”成了很多教育“無能”的父母培養孩子的利器。 但是撇開孩子收到的身體和心理傷害不談, 打孩子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恐怕是招來孩子的不理解和怨恨,
Advertisiment
4、鼓勵很抽象, 批評很具體
你是否曾經停下來思考過, 對於孩子的表現, 我們常常是兩個版本。 “嗯, 很棒!好厲害喲!”面對孩子的好表現, 你是否容易像是在微信微博上, 按個贊就雲淡風輕地隨塗鴉牆輪轉而過。 說真的, 孩子還是很難知道自己的好表現到底是什麼。
反而很常見的, 面對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 或者沒有達到如你預期的表現時, 我們的批評與糾正的反應, 反而巨細靡遺地說得清清楚楚。 當然, 你會想著, 這樣孩子才會印象深刻, 日後才會改變。 但很抱歉,
Advertisiment
5、好表現是“本能”, 壞表現是“變壞”
所有的孩子表現得好, 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好表現才對得起父母辛辛苦苦的養育。 其實, 一個孩子表現出符合情境的好表現, 也是需要透過學習而得來的。 請記得對於孩子的好表現適時給予回應,
Advertisiment
而孩子的壞表現經常讓父母痛心疾首“你以前不會這樣, 你以前多乖啊”。 其實說這話的父母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藉口, 孩子壞表現的原因沒有辦法探究, 便把一切過錯推給“變壞”。
6、好表現是一鍵刪除, 壞表現是添加收藏
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 特別是自己曾經有過的好表現, 如同一張張美麗的照片被翻閱, 一篇篇動人的文字被分享, 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棒的肯定與激勵。 但是父母們往往在當下表揚過後就翻篇了。
相反的, 孩子偶爾為之的壞表現父母卻能永久保存, 經常拿出來“回憶”, 不停嘮叨、抱怨。 父母們都美其名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難道牢記錯誤,不忘過去就能好好表現?
想要小孩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努力讓自己先成長,六個育兒壞習慣,父母不能成為孩子的壞榜樣。
父母們都美其名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難道牢記錯誤,不忘過去就能好好表現?想要小孩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努力讓自己先成長,六個育兒壞習慣,父母不能成為孩子的壞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