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未足月胎膜早破你瞭解嗎

什麼是胎膜早破呢?

這個定義很混亂。 顧名思義, 胎膜早破就是指在產程開始前, 羊膜囊自發破裂。 大約1/3的正常分娩會出現胎膜早破的現象。 不過, 這個詞通常用於指代未足月的胎膜早破。 儘管其發生率是2%~5%, 但卻占了圍產期(分娩前後各自很短地一段時間)死亡的20%。

都有什麼會增加胎膜早破的危險呢?

從陰☆禁☆道和宮頸上行的感染通常是很重要的原因。 女性的性傳播疾病, 比如淋病、梅毒、衣原體感染、毛滴蟲病或者陰☆禁☆道加德菌和B型鏈球菌過度增長, 都可能增加胎膜早破的危險。 此外, 多胎妊娠也可能造成胎膜早破,

Advertisiment
這包括雙胞胎、三胞胎等。 有胎膜早破史、剖腹產史也可能增加胎膜早破的風險。 而如果有宮頸內口鬆弛症史, 那麼無論是否接受過宮頸手術, 危險也都會增加。

為什麼胎膜早破會顯著增加胎兒的死亡率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胎膜早破可能會造成早產, 而過早產下的嬰兒一般不能存活。

此外, 如果胎膜在24周前嚴重破裂的話, 可能會導致胎兒周圍羊水過少甚至沒有羊水(嚴重的羊水過少), 這樣胎兒肺部一般不能發育(肺發育不全)。 因此就算胎兒在一個月之後出生, 比如在34周的時候出生, 但因為他的肺部沒有發育, 因此離開子宮後也不可能繼續生存。

最後, 完整的胎膜可以保護胎兒和母親免受感染。 胎膜早破可能由子宮感染所致,

Advertisiment
但也能導致子宮感染。 這種因早破而導致的分娩, 嬰兒出生後一般不只是發育不成熟, 而且還受到感染。 而對胎兒來說, 再沒有比這兩者同時發生更致命的了。

如果出現未足月胎膜早破的話, 應該怎麼辦呢?

這是另一個在婦產科界極具爭議的話題。 大體而言, 如果胎膜破裂發生在懷孕36周之前, 但同時沒有明顯的子宮收縮或者感染跡象, 也就是沒有發熱和白細胞計數增加, 這樣隨後的處理就屬於“期待療法”, 也就是說會建議你臥床休息。 而如果你懷孕已經超過25周的話, 醫生通常會安排你住院。 住院期間你會間斷地接受非應激試驗以及系列超聲的監護。 很多醫生都會建議你注射一周皮質醇(比如倍他米松),

Advertisiment
以促進胎兒肺成熟。 但還有一些醫生擔心使用類固醇激素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如果你到孕36周還沒能進入產程的話, 在這個時間, 大多數醫生所擔心的就不再是發育不成熟, 而是胎兒的感染。 如果有前置胎盤或者胎位為臀位的話, 一般會選擇剖腹產。

如果有明顯的感染跡象, 而已經開始早產了, 該怎麼辦呢?

這仍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十幾年來, 人們所公認的準則就是, 如果未足月胎膜早破時發生感染, 那麼就不要試圖阻止宮縮。 人們認為, 如果試圖阻止子宮收縮的話, 那麼母親將面臨極大的毒血症(極度感染)的危險。

如果出現明顯的胎膜感染(絨膜羊膜炎), 那麼多半就不可能再阻止分娩了。 不過,

Advertisiment
有些醫生還是建議至少將分娩推遲72小時, 以便靜脈注射抗生素和藥物(比如特布他林或者硫酸鎂), 並同時給予類固醇激素。 不過很多研究都表明, 這種努力註定會失敗, 還不如等待分娩自然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