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的煩惱來自於把自己對個性的評價投注到跟孩子的關係中, 在孩子身上尋找那些自己不接受的東西, 擔心孩子會有自己不喜歡的某些個性特徵。
往往是這樣, 越擔心的事情越可能成為現實, 因為擔心本身可能存在一種心理驅動力, 並緩慢地變成真實。 其實, 正是這位母親過度的關注, 並試圖糾正孩子的行為強化了孩子類似的心理特徵, 孩子在一種標籤下生活, 就會用自我求證的方式發展出糟糕的個性來。
成人關注孩子的眼睛, 就像在黑屋子裡用一支微弱的蠟燭去照, 只能看見被我們的關注所照亮的東西,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自己決定, 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強化孩子, 經常誇獎孩子喜歡作決定, 並且孩子一旦作決定, 總是很快地接受和贊同, 並分享快樂, 慢慢地, 孩子就會喜歡作決定了。 這裡有兩個原則:
1 不要評論孩子所作決定的好壞, 先誇獎他作決定的行為2 孩子的決定可能錯誤時,
Advertisiment
有時候也可以讓孩子體驗失敗, 提高他對決定的判斷力, 鼓勵他作新的更好的決定。 母親可能會說, “孩子從不作決定我怎麼可以表揚他呢?”不, 孩子說“媽媽喜歡我就喜歡”就是在作決定, 這是一個“狡猾”的決定, 是不用承擔責任、不會遭致批評的決定。 對這位母親來說, 如果你覺得孩子沒有作決定, 可能是你被孩子矇騙了。 小孩子無處不在作決定, 只是你不覺得那是決定而已。
我個人認為更深的問題是人的觀念, 由於我們的文化認同某些性格特徵, 父母就期望自己的孩子養成那樣的個性。 個性的形成有很多的理論,
Advertisiment
一個孩子的心理、性格是否發展健康, 並不在於是什麼樣, 而在於對自己個性的接納程度, 接納程度決定著孩子對自己的滿意度。 從你的行為看, 不管動機是多麼的想對孩子好, 行為的結果是製造孩子對自己的不接納、不喜歡。 孩子由此產生的自我衝突有可能在他整個一生都餘恨綿綿, 有時還伴隨一種深層的自我缺陷感。
其實很多孩子對社會的不適應是文化造成的, 我們過於強調一種文化觀念, 而忽視我們需要與更多的文化觀念並存。
Advertisiment
當一個社會不能理性對待不同個性的時候, 父母為孩子擔心, 想讓孩子東施效顰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 不過, 聰明的父母知道不喜歡孩子的天賦個性, 等於逆水行船, 喜歡孩子的天賦個性是順水推舟。 接受並喜歡孩子的個性可以幫助孩子完成自我認同並積極上進,
Advertisiment
我們看到, 沒有哪個高智商、高度成功者、統治者是特別外向、開朗、熱情的;相反, 主導社會生活、文化、政治的那一群人大多都是內斂、沉穩、複雜的。 我們要正確解讀主流文化對孩子個性與行為的要求, 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學習適用的行為與言語的交往技術, 而不是片面的期望孩子改變自己的性格。 父母積極認同孩子的個性, 同時又幫助孩子學習生活中的社交技能, 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避免陷入對自己的否定, 他的內心會協調、平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