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林熙蕾注重給小孩立規矩

很多人認為明星日常工作事務繁忙, 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短, 自然對孩子是有求必應、十分溺愛的, 其實不然, 很多明星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很有一套方法。

林熙蕾注重給小孩立規矩

“電眼美女”林熙蕾, 2011年嫁給老公楊晨後, 陸續生了女兒心心和蜜蜜, 她也為了全新照顧女兒幾乎暫別影壇, 連心心的乾爹蕭敬騰, 都曾公開稱讚她把兩個女兒教養得好有規矩, 但她16日返台出席活動被問到考慮繼續生嗎?斬釘截鐵說NO, 還主動表示已和老公計畫要去“結紮”。

林熙蕾雖然愛小孩, 但她表示, 生活還是要有品質,

Advertisiment
再生一個的話, 堅持要親力親為的她, 可能帶不動了, “想很多”的她還說:“而且生3個的話, 搭飛機時要怎麼坐?吃飯時餐廳也很少5個人的座位!”因為老公也覺得兩個就夠了, 以後也沒有再抱小嬰兒的機會, 所以對小女兒蜜蜜更加疼愛, 每天黏著、抱不停。

她對於外界為她冠上“虎媽”頭銜, 不置可否, 強調自己只是注重小孩的生活規矩, 要她們定時吃飯、睡覺、要有禮貌, 從不打罵小孩, 只會用嚴厲口氣和眼神說“不行”, 小孩5歲之前也不會逼她們學什麼才藝, 連女兒跌倒她也不會大驚小怪, “但我會觀察有沒有受傷啦, 讓她學習自己安撫自己!”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 各個方面的事情都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 所以就需要父母給予正確的指引,

Advertisiment
告訴他們什麼可以做, 什麼不能做, 以此來確定自己的行為界限。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做規矩比較好呢?怎樣制定規矩才會有效呢?

何時開始給孩子建立規矩?

讓孩子形成規矩意識, 時機非常關鍵。 太小的孩子, 理解能力和行為控制力都還不夠, 你講的規矩, 他不一定懂, 也做不到;大一點的孩子, 壞習慣已經養成了, 糾正的難度更大。

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性來看, 2歲以前, 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時期, 這一階段, 孩子需要父母全身心的愛, 無條件地接受他、愛護他。 2歲以後, 孩子進入自主探索期, 他開始發展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 也初步具備了行為判斷能力, 這就為孩子接受規矩提供了基礎。 另一方面, 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

Advertisiment
他開始發現“什麼是我要做的”, “什麼是媽媽要我做的”, 這個時候行為的自主意識更強烈。 因此, 規矩需要從孩子2歲開始建立。

怎樣把規矩告訴孩子?

1.明確告訴孩子, 他可以去哪裡, 可以做什麼, 讓他知道自己的行動範圍。

小孩子, 理解力不強, 太複雜的規則, 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所以, 給孩子立規矩時, 要明確告訴他具體的行為標準是什麼。 只是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是沒有用的, 還要解釋清楚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做某件事情是允許的。

比如, 豆豆, 一個3歲大男孩, 很愛騎小輪車。 儘管豆豆騎車的時候爸爸會在一旁看著, 不過爸爸還是擔心他騎到社區的主幹道上, 被來來往往的車撞到。 於是, 爸爸就在騎車的空地上用粉筆畫了一條線,

Advertisiment
告訴他, 不能越過這條線。 豆豆每次騎到畫線的地方, 都就掉頭回來,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活動範圍。

2.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說明規矩。

給孩子交待規矩時, 一定要把規則說得簡單明瞭, 讓孩子能真正理解大人的意思。 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還是比較有限, 他們常常會自動過濾掉一些語言, 只會聽他們感興趣的話。 太繁瑣、意思不明的指令, 會讓孩子困惑。 因此, 在要求孩子怎麼做時, 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 明確告訴他們什麼行, 什麼不行。

例如, 睡覺時間到了, 明明不願意睡覺, 他總想著跑到客廳去玩。 媽媽對明明叫道:“你要是去客廳, 就別回來睡覺了!”結果, 明明真的下床去客廳玩。 明明太小了, 不能理解媽媽說的話的真正含義,

Advertisiment
他把媽媽的威脅看作了對自己行為的允許。

3.要回應孩子的疑問。

2~3歲的孩子, 已經有了獨立意識, 好奇心也很強烈, 越是禁止的事情, 他越是想問個明白。 所以, 當家長拒絕孩子做某件事時, 很多孩子會反復問:為什麼不行?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如果做了會怎樣?

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疑問不耐煩, 沒有讓孩子瞭解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只會讓他更好奇, 躍躍欲試, 想要一探究竟。 另外, 如何回應孩子的疑問, 也是有技巧的, 選擇一個孩子比較平靜、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時機, 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孩子, 違反規則的後果是什麼。

制定、執行規矩時, 需要注意什麼?

1.制定的規矩, 要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 不要苛求孩子。

制定的規矩,一定要適應兒童的發展規律。比如,對於一個2~3歲的孩子,要求他每天在爸爸媽媽做晚飯時,安靜地坐上半個小時,不喊叫,不吵鬧,不搗亂,這顯然不現實。

2.循序漸進,反復提醒。

大人常常抱怨孩子不長記性,老犯同樣的錯誤。這是由孩子的特性決定的,千萬別指望只說一次,就能讓孩子瞭解規則。建立規矩不能一蹴而就,隨著孩子心智的發展,理解力、自製力的提高,孩子會慢慢學著遵守。

3.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利於遵守規矩的環境。

我們給孩子樹立規矩,是希望孩子能養成好的習慣,而不是為了懲罰孩子,給孩子的行為設置障礙。所以,父母要為孩子創造有利於遵守規矩的條件和環境,而不是簡單地指揮孩子,當孩子的評判官。

比如,我們讓孩子按時上床睡覺,那麼就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睡覺環境和氛圍;我們想讓孩子看書的時候專注一些,就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沒有干擾的空間。孩子做事情缺乏目標,經常會受到外界各種誘惑的吸引,所以,在要求孩子遵守規矩的同時,我們也要給他們創造相應的環境。

4.貫徹始終,減少例外。

在教育孩子守規矩時,家長的態度要始終如一,規則統一。比如,球球的媽媽為孩子制定了睡覺時間,可到了點球球要求再聽一個故事,再喝一杯水,如果媽媽拒絕,球球就會大聲地哭起來。這時,媽媽會感到很為難,一方面她不願意讓哭鬧的球球影響家人的休息,另一方面,同住的爺爺奶奶聽到球球的哭聲也會來“解救”球球。於是,媽媽只好放棄。另外,有時候她自己還會心懷內疚,認為自己對孩子太嚴厲了。結果球球媽媽就成了一個左右搖擺的執行者,心情好時,她會妥協,心情不好時,又會對球球嚴加指責。

規矩不是不能被打破,但是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例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孩子不明白,同樣一件事為什麼有的時候可以做,有的時候又不可以做。而這種困惑,只會讓孩子不停地去試探家長的底線。最後,執行規矩的過程就成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拉鋸戰。

5.以身作則,家長自律。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一想,我們有沒有要求孩子吃飯的時候專心一點、速度快一點,而自己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我們不准孩子多吃零食,結果自己也沒有抵住垃圾食品的誘惑?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我們的行為,不管好的、壞的,孩子都會模仿,所以要想孩子怎麼做,就先做給孩子看。

教育的成敗往往在方寸之間,缺乏規則的成長一定是不完整的成長。愛孩子,就不要忘了告訴孩子,他應該遵守的規矩。

小編提示:

1.在和孩子解釋規矩時,多用積極的語言和孩子溝通:仔細回憶一下每天你對孩子說的話,“寶寶不可以亂跑”,“寶寶不行”,“不,你不能”……與其總是對孩子說“不”,不如直接告訴孩子“媽媽希望你這麼做……”為孩子制定規矩,不等於限制、束縛他,而是要為他的行為找到更合適、更安全的方式和場合。

2.多問問自己,我制定的規矩合理嗎?尊重了孩子的需要了嗎?隨著孩子長大,他的行為能力會發生變化,我們的規矩也要隨之作出調整。

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有規矩,這是正確的,因為有規矩的寶寶不僅有教養、利於社交,將來走上社會後也能夠很好地與人相處、更快地適應社會,所以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進行相關的教育和引導,讓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

制定的規矩,一定要適應兒童的發展規律。比如,對於一個2~3歲的孩子,要求他每天在爸爸媽媽做晚飯時,安靜地坐上半個小時,不喊叫,不吵鬧,不搗亂,這顯然不現實。

2.循序漸進,反復提醒。

大人常常抱怨孩子不長記性,老犯同樣的錯誤。這是由孩子的特性決定的,千萬別指望只說一次,就能讓孩子瞭解規則。建立規矩不能一蹴而就,隨著孩子心智的發展,理解力、自製力的提高,孩子會慢慢學著遵守。

3.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利於遵守規矩的環境。

我們給孩子樹立規矩,是希望孩子能養成好的習慣,而不是為了懲罰孩子,給孩子的行為設置障礙。所以,父母要為孩子創造有利於遵守規矩的條件和環境,而不是簡單地指揮孩子,當孩子的評判官。

比如,我們讓孩子按時上床睡覺,那麼就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睡覺環境和氛圍;我們想讓孩子看書的時候專注一些,就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沒有干擾的空間。孩子做事情缺乏目標,經常會受到外界各種誘惑的吸引,所以,在要求孩子遵守規矩的同時,我們也要給他們創造相應的環境。

4.貫徹始終,減少例外。

在教育孩子守規矩時,家長的態度要始終如一,規則統一。比如,球球的媽媽為孩子制定了睡覺時間,可到了點球球要求再聽一個故事,再喝一杯水,如果媽媽拒絕,球球就會大聲地哭起來。這時,媽媽會感到很為難,一方面她不願意讓哭鬧的球球影響家人的休息,另一方面,同住的爺爺奶奶聽到球球的哭聲也會來“解救”球球。於是,媽媽只好放棄。另外,有時候她自己還會心懷內疚,認為自己對孩子太嚴厲了。結果球球媽媽就成了一個左右搖擺的執行者,心情好時,她會妥協,心情不好時,又會對球球嚴加指責。

規矩不是不能被打破,但是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例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孩子不明白,同樣一件事為什麼有的時候可以做,有的時候又不可以做。而這種困惑,只會讓孩子不停地去試探家長的底線。最後,執行規矩的過程就成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拉鋸戰。

5.以身作則,家長自律。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一想,我們有沒有要求孩子吃飯的時候專心一點、速度快一點,而自己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我們不准孩子多吃零食,結果自己也沒有抵住垃圾食品的誘惑?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我們的行為,不管好的、壞的,孩子都會模仿,所以要想孩子怎麼做,就先做給孩子看。

教育的成敗往往在方寸之間,缺乏規則的成長一定是不完整的成長。愛孩子,就不要忘了告訴孩子,他應該遵守的規矩。

小編提示:

1.在和孩子解釋規矩時,多用積極的語言和孩子溝通:仔細回憶一下每天你對孩子說的話,“寶寶不可以亂跑”,“寶寶不行”,“不,你不能”……與其總是對孩子說“不”,不如直接告訴孩子“媽媽希望你這麼做……”為孩子制定規矩,不等於限制、束縛他,而是要為他的行為找到更合適、更安全的方式和場合。

2.多問問自己,我制定的規矩合理嗎?尊重了孩子的需要了嗎?隨著孩子長大,他的行為能力會發生變化,我們的規矩也要隨之作出調整。

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有規矩,這是正確的,因為有規矩的寶寶不僅有教養、利於社交,將來走上社會後也能夠很好地與人相處、更快地適應社會,所以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進行相關的教育和引導,讓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