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粥能緩解小兒口水多

孩子口水多可真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邋遢不說, 對孩子的下巴也是一個大的威脅。 但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而無能為力。 民間也有許多緩解小兒口水多的辦法, 諸如吮吸豬尾巴等等, 吮吸奶嘴等等, 但只貌似只是治標不治本而已。 但是下面的這個方法就不同了。

親戚說小孩子流動口水太多是病態, 而不是可愛。 得治。 他給我一個方子——栗子茯苓棗粥,讓我煮來給孩子吃。 連續喂服1個星期後,他的口水還真是少了很多。 現將立功之方公佈出來。

材料:栗子、大棗各10枚,茯苓15克,大米50克。

做法:將茯苓研細,大棗去核,先將大米煮沸後,下大棗、茯苓、栗子等,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劑,連續5~7天

Advertisiment

小兒流口水,中醫稱之為“滯頤”(流涎不收),此證主要是由於脾臟虛冷(或脾胃積熱),津液不收所致。 多見於3歲以內小兒,其主要表現有:唾液增多,或流涎不斷,浸漬於兩頤及胸前,不僅衣服被浸潤而常濕,且口腔周圍可發生粟樣紅疹及糜爛。

據中醫臨床所見,流涎日久不止,當以脾虛居多。 栗子茯苓棗粥是一個較佳的補脾食療方。 方中栗子(板栗)性溫、味甘,入脾、胃、腎經,能健脾益腎、厚補胃腸;大棗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補益氣血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有補脾利濕,寧心安神作用;大米乃“五穀之首”,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健脾養胃。 諸味合用,能共奏健脾燥濕、和胃攝涎之功。

Advertisiment
此方更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流涎症。

脾胃虛寒證主要表現:涎液清稀,多如漏水,下巴濕爛作癢,面白唇淡,四肢不溫,啼聲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指紋色淡紅等。

對於自家的小口水兜, 家長們必然會精心呵護, 但是不一定會有作用, 無論多麼的用心可能還是口水滿肚, 然後寶寶自己的下巴也是紅紅的。 家長們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可能就只能是盼著孩子快點長大, 這樣就不會在流口水了。 這樣做也許會管用, 但是卻不能真正的解決病根。 只有真正的解決的了脾胃問題, 才能真正的解決寶寶流口水的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