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校園暴力層出不窮,最該反思的是家長

近年來, 從小學到高校, 從打架到下毒, 校園暴力的新聞層出不窮, 孩子們用這樣極端的方式對待同齡人, 令人震驚。 作為家長, 其實可以從這些校園暴力事件中, 反思自己的養育方式。

校園暴力的根源

小A是某重點中學的學生, 13歲, 身高已經一米七六。 坐到我面前時, 他臉上掛著彩, 心裡憤憤不平。

因為特別小的一點兒爭執, 他跟同學拌了嘴, 三言兩語後, 就動起手來。 最後, 小A被3位同學圍攻了。 挨打的時候, 小A還聽見圍觀的同學說:“你就是該打, 誰讓你嘴欠!”被打事件讓小A身心受傷, 他說學校如果不解決問題,

Advertisiment
就不活了。

同學們對小A的印象是, 多管閒事, 愛招惹是非。 我能感受到小A身上那種愛打抱不平的“俠義心腸”, 而他這種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環境密切相關。

小A生活在單親家庭, 媽媽一個人拉扯他長大, 他經常被這樣教育:“我一個人養你多麼辛苦, 你應該……”從小就深刻地感受著媽媽的不容易, 導致在現實生活中, 小A總想去保護那個“弱小的媽媽”。 其實, 他媽媽在用“示弱”和“訴苦”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軟控制”。

初一的孩子, 已經開始分小團體, 有了小幫派, 同性之間存在不少競爭心理, 一點兒小刺激都可能讓他們動起手來。 進入青春期, 男孩兒們有很多躁動的情緒, 需要及時被發現和疏導, 否則他們很容易選擇暴力的方式來發洩。

Advertisiment

作為父母, 你不妨想一想, 在家裡, 當孩子情緒過激時, 我們給他的是不是接納與理解?孩子需要被看到、被傾聽、被關注, 一旦被理解, 他身上劍拔弩張的戾氣就會消解。

冷暴力與暗使壞

不同于青春期男孩子直接動手打架, 高校女生之間經常使用的是冷暴力。

舉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

小南不顧學校規定, 在宿舍裡養了一條小蛇, 宿舍中的小北恰好患有神經衰弱。 她看到小蛇就害怕, 晚上醒來, 甚至被小蛇嚇得大喊大叫, 將全宿舍的人都吵醒。 久而久之, 舍友們都開始排斥她。

之後, 小北開始發現, 自己的毛巾會被甩上顏料;下床的時候, 會有香蕉皮恰好出現在腳下, 讓她摔跟頭;宿舍裡沒有人跟她說話, 她被孤立了。 矛盾如同滾雪球,

Advertisiment
越來越大, 也越來越不可調和, 最後鬧到學校。

我到這個宿舍的時候, 並沒有看到那條蛇, 因為小南聽到風聲, 已經偷偷去公園把它放生了。 很顯然, 無論是養蛇還是放生, 她都是只從自己的需要出發, 並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個宿舍, 雖然矛盾盤根錯節, 但所有問題的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為一點:一屋子姑娘都想當公主, 都希望別人遷就自己。 她們很少換位思考, 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 很難為他人和集體著想, 更別說妥協了。

太過自我的孩子, 跟家庭養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很明顯, 這些孩子已經習慣在家裡當小公主, 享受被遷就的日子。 物質條件上無底線的滿足, 生活中無限制的嬌慣, 只能讓“公主們”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Advertisiment
為所欲為, 這將成為她們人際交往中的絆腳石。

作為父母, 我們能做些什麼

校園暴力的根源在家庭, 很多孩子把家庭中的問題, 帶到學校解決, 把積壓的情緒在同伴身上發洩。 如果孩子一直受強壓式教育, 沒有得到充分尊重, 就很難形成生命尊嚴的意識, 有了挫折, 就容易用極端的方式來解決。 遭受“棍棒式教育”, 經常被打罵, 或者像小A那樣, 被家人“軟控制”, 抑或遭遇父母離異、家庭“戰爭”等負面刺激的孩子, 都容易有暴力傾向

當孩子要脫離父母的懷抱, 進入集體生活時, 我們要明確告訴他們要尊重和保護自己, 同時在集體中, 也需要約束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和同學之間產生摩擦, 我們要引導他客觀地看待整件事,

Advertisiment
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責任, 然後調整和同學之間的交往方式與距離, 找到和別人相處的規則和方法。

那些傾向於使用暴力的孩子, 很多也和外部環境的刺激有關。 比如, 一些含有暴力內容的影視劇、網路遊戲、動畫片, 也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影響。 尤其是在孩子還沒有分辨能力的時候, 畫面中含有暴力血腥、驚險動作、戰爭、結夥兇殺等內容的動畫片或網路遊戲, 應儘量限制兒童觀看。

最後, 不管孩子是動了拳頭還是挨了欺負, 我們都需要讓他知道, 無論發生什麼事, 父母都願意接納他, 做他堅實的後盾, 並提供幫助, 伴他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