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陽洋曾被楊雲威脅“我不要你了”

楊陽洋的媽媽楊雲曾坦言, 在家中她是黑臉, 對孩子最狠的一件事情是“楊陽洋生氣說不要姥姥, 作為懲罰, 直接把他扔到垃圾堆, 並坦言不要他了”。 言語中, 楊雲內疚的同時難掩驕傲, 因為, 楊陽洋以後再也不敢了。 威脅孩子“不要你了”“再這樣就把你丟掉”, 是很多父母常用的“手段”之一, 這樣到底好不好?

許多父母在管教遇到重大挫折時, 經常以威脅切斷照顧關係做為手段, 藉此讓孩子心生恐懼, 願意遵從父母的管教。 例如:在孩子哭鬧時, 父母作勢要離開, 把孩子單獨留在原處;警告孩子如果再不聽話,

Advertisiment
爸媽就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別人;或像某些新聞報導的一樣, 中途把孩子扔下車等。 這一類切斷關係的管教方式, 其實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1、孩子被訓練成無視父母的指示

這一類切斷照顧關係的警告很少能夠真的執行, 父母的期待是希望達成管教效果後,

Advertisiment
再收回說出的話, 重新與孩子建立關係。 一開始孩子或許會因為恐懼而配合父母, 但孩子很快就會發現, 父母威脅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 心想:爸爸媽媽即使真的把我丟下車, 沒多久就停下來接我上車了!父母若常使用這類警告與通牒, 其實就是在逐步訓練孩子:不用太認真看待父母的意見與要求。

2、孩子無法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

當孩子犯錯時, 父母要針對的應該是孩子的錯誤行為, 希望孩子能夠加以改進;而不是全盤的否定孩子個人。 揚言要切斷關係的教養手段, 會給孩子錯誤的認知“父母之所以接受我, 是因為我有好的表現;若是我犯錯或是表現不佳, 將會被父母捨棄, 因為我是沒有價值的。 ”

這種對於照顧關係的不安,

Advertisiment
將造成孩子生活中廣泛的負面影響, 例如:孩子可能恐懼犯錯而不敢嘗試與冒險, 造成人際上的退縮或學習上的困難;也可能為了確認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是否仍舊穩定, 而有更多討好、倚賴、攻擊、搗蛋等試探的行為。 若父母在孩子有上述負面行為時, 持續使用切斷關係的策略, 將會形成惡性循環。

事實上, 父母多數是在極度的生氣、難過與失望的情緒下, 才會威脅孩子要切斷照顧關係;在孩子難受的同時, 其實父母心理也是很受傷的。 要如何避免繼續使用這類的管教策略?除了瞭解這樣的行為可能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外, 更重要的是, 父母也需要多覺察自己的情緒感受, 平時注意自己的情緒管理。

Advertisiment
唯有如此, 父母才能在孩子又出現脫序行為時, 保持冷靜、安穩的態度, 給予孩子合適的教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