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
想掩蓋壞事的真相,
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貶義
出 處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又: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求名而忘;欲蓋彌章。
”
例 句
從趙敏那~的表情上,
姑娘敏感地認為這個消息被基本證實。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此地無銀三百兩
反義詞 相得益彰
典 故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掌握著齊國的軍政大權。
後來他去弔唁齊國棠邑大夫棠公,
迷戀上了棠公的妻子棠姜,
便不顧眾人勸阻,
娶其為妻。
齊莊公很好色,
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
Advertisiment
仍和她私通。
崔杼知道後,
便藉口有病不上朝。
莊公乘探視崔杼之機私會棠薑。
崔杼便設計將他殺了,
並立景公為齊國國君,
自己當上了丞相。
齊國負責撰寫國史的人比較正直。
他不顧崔杼多次暗示,
以一個歷史家的角度,
據實記述,
寫道:“崔杼殺了他的君主。
”這可是十惡不赦之罪,
會被天下人所恥笑。
崔杼一看,
當然惱怒萬分,
心想你不筆下留情,
我也不給你活路。
於是,
就殺了那個史官。
可他不知道欲蓋彌彰的意思,
繼任的史官同樣如此,
秉筆直書。
崔杼又想,
既然殺一個不能堵住你們的嘴,
又何妨再殺一個,
就不信你們不怕。
他把這個史官也殺了。
可是第三任史官仍堅持原則,
崔杼也知道殺人解決不了問題,
只好就此作罷。
所以後代閱讀歷史的人看到這一節時就用這句成語來形容崔杼想使自己的醜事得以掩蓋,
Advertisiment
但實際結果卻適得其反的愚蠢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