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正確回應孩子的第一次_第一次教育意義重大

養生之道網導讀: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正確回應孩子的第一次意義重大, 為什麼“第一次”如此重要?因為後面有第二次、第三次、……忽視“第一次”, 就失去了最佳教育機會。 正確回應孩子的第一次如此重要, 一起學習吧。

重視孩子從小到大的每一個“第一次”, 是家庭教育中極有意義的一件事。

一個嬰兒哇哇落地, 來到人間, 不知要在這大千世界裡經歷多少個第一次。 從生命彼關的第一次呼吸開始, 接著是第一次啼哭, 第一次吃奶, 第一次聽音樂, 第一次摔跤, ……。 隨著年齡的增長, 又有多少個第一次在等待著他,

Advertisiment
第一次進幼稚園, 第一次撒謊……。

家長對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第一次”絕不能忽視、馬虎。 抓住了孩子的“第一次”, 家庭教育會少走很多誇路。

從廣義上來說, “第一次”, 也就是每, 件事, 每一個行為的開始。 這一開始的好與壞, 成功與失敗, 會直接影響一個孩子對這件事、這一個行為的信心, 有的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孩子每一個“第一次”的成功的喜悅, 往往會激起繼續進行“下一次”的願望。 這也有可能成為孩子選擇自己終身職業的根據。 如果相反, 孩子碰到的是一個失敗的、痛苦的“第一次”, 這可能會撲滅孩子的希望之火, 以致因此扼殺可能成才的嫩苗。 從另一方面說, 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和習慣, 如能從一開始就予以及時地糾正,

Advertisiment
就可以避免日趨嚴重乃至無法糾正的後果。 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母親給孩子哼唱了一千次走了調的歌曲, 後來, 為了糾正孩子的音調, 就得給孩子播放四千次正確的歌曲錄音。 這正是說明了“第一次”的重要性。

重視孩子的“第一次”, 也就是要重視給孩于打下一個堅實的好基礎。 例如, 孩子要上小學一年級了, 上學第一天, 就應該給孩子明確規定幾點:第一, 上學和放學路上不能玩。 第二, 當天作業當天完。 第三, 作業完成後必須仔細檢查。 並且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督促他, 使他從不自覺到自覺, 慢慢成為習慣。

重視孩子的“第一次”, 注意鞏固孩子“第一次”做出的良好行為, 及時糾正孩子“第一次”的不良行為, 就能使孩子養成一系列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Advertisiment
一旦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父母教育孩子花費的時間就可以減少, 成效也比較大。

抓住時機正確回應孩子的“第一次”

1. 第一次微笑:一般出現在孩子出生兩個月左右。 這時的寶寶會非常好奇, 經常會睜開雙眼四處看, 一切都是那麼新鮮。 當媽媽出現在寶寶眼前時, 他會緊盯著媽媽的臉, 手腳亂動, 有時還會無意識地咧嘴微笑。 這是寶寶最初的交際形式, 也是寶寶與人進行情感交流的起點。 寶寶手舞足蹈的反應會使身體各部分的骨骼、肌肉得到鍛煉, 同時也加深了與媽媽的感情。 經常與寶寶進行這種“情感交往”, 對寶寶身體、智力、心理的發育都非常有益。

回應方式:當捕捉到寶寶第一次微笑時,

Advertisiment
年輕媽媽不要興奮過度, 忘記了和寶寶交流。 第一次微笑雖然迷人, 但也暗示了寶寶的心願:他希望可以經常看見媽媽, 看著媽媽微笑著對他講話。 當然, 父母還可以利用各種色彩鮮豔的玩具, 如彩色氣球、花手帕、小鈴鐺等引逗寶寶, 使他心情愉快。

2. 第一次發聲:大約出現在寶寶出生4~7個月。 這也預示著寶寶理解溝通的開始。 這時寶寶給人的感覺更加有趣, 表情也更豐富了, 咿咿呀呀地整天叫個不停。 寶寶對聲音也更加敏感, 無論聽到什麼聲音, 他都會試著去模仿, 看上去非常快樂。

Advertisiment

回應方式:寶寶的第一次發聲或說出第一個“詞”, 都足以讓爸爸媽媽興奮得夜不能寐。 這時, 媽媽可乘機與寶寶做發聲遊戲:當他咿呀亂叫或咯咯直笑時, 模仿寶寶的發音會激起寶寶更大的興趣, 令他繼續嘗試發聲;當他發出“啊啊”“嗷嗷”之類的韻母時, 媽媽可在前面加上聲母加以引導, 如當寶寶說“啊~”時, 可以教他念“媽~”、“爸~”。 媽媽還可以把寶寶日常接觸的物品拿給他並教他發音, 發音時節奏放慢些,不斷地重複,並作適當間隔。用兒語說話可以激發寶寶對語言的興趣,但是也不必總是用兒語,正常的語音能使寶寶更早學會正確的發音。

3. 第一次摔跤:大約出現在寶寶1歲左右。一般來說,寶寶3個月會翻身,6個月會坐,8個月會爬,10個月之後就學走了。學習走路對寶寶來說是一個很艱苦的過程,儘管他們很努力,但總是歪歪扭扭,稍不留神便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回應方式:看見寶寶摔倒,媽媽的心都會猛地一痛。很多媽媽會趕緊跑上前,把孩子抱入懷裡又親又哄。其實,媽媽應該狠下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勵:“寶寶,你能行!自己爬起來!”實在不行時,再扶他起來。有了這樣的“第一次”,下次再摔倒,寶寶就能自己爬起來。日後遇到更大的困難時,他也會記住“我能行”。

4. 第一次發現:大約出現在寶寶10~18個月之間。這時的寶寶已經可以搖搖擺擺走路了。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都那麼新奇。趁媽媽不注意,也許他就伸手從夠得到的地方拿了個東西,翻過來轉過去地看個不停,按一按,咬一咬,然後興沖沖連跑帶爬來到媽媽的跟前,舉起來高興地“啊啊”叫個不停。

回應方式:從孩子的眼睛看這個世界,父母會發現孩子的世界是多麼的迷人!媽媽要嘗試著從寶寶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新發現,和寶寶一起分享他的發現,才能激發寶寶學習的興趣,不斷接受和學習新的東西。

如此等等,只要父母用心去看、去想、去發現,寶寶的每一天都是新奇的,每一天都充滿了“第一次”。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一個新的開始,用心去引導孩子,用愛去包容孩子,切切實實地重視孩子的每個“第一次”。

發音時節奏放慢些,不斷地重複,並作適當間隔。用兒語說話可以激發寶寶對語言的興趣,但是也不必總是用兒語,正常的語音能使寶寶更早學會正確的發音。

3. 第一次摔跤:大約出現在寶寶1歲左右。一般來說,寶寶3個月會翻身,6個月會坐,8個月會爬,10個月之後就學走了。學習走路對寶寶來說是一個很艱苦的過程,儘管他們很努力,但總是歪歪扭扭,稍不留神便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回應方式:看見寶寶摔倒,媽媽的心都會猛地一痛。很多媽媽會趕緊跑上前,把孩子抱入懷裡又親又哄。其實,媽媽應該狠下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勵:“寶寶,你能行!自己爬起來!”實在不行時,再扶他起來。有了這樣的“第一次”,下次再摔倒,寶寶就能自己爬起來。日後遇到更大的困難時,他也會記住“我能行”。

4. 第一次發現:大約出現在寶寶10~18個月之間。這時的寶寶已經可以搖搖擺擺走路了。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都那麼新奇。趁媽媽不注意,也許他就伸手從夠得到的地方拿了個東西,翻過來轉過去地看個不停,按一按,咬一咬,然後興沖沖連跑帶爬來到媽媽的跟前,舉起來高興地“啊啊”叫個不停。

回應方式:從孩子的眼睛看這個世界,父母會發現孩子的世界是多麼的迷人!媽媽要嘗試著從寶寶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新發現,和寶寶一起分享他的發現,才能激發寶寶學習的興趣,不斷接受和學習新的東西。

如此等等,只要父母用心去看、去想、去發現,寶寶的每一天都是新奇的,每一天都充滿了“第一次”。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一個新的開始,用心去引導孩子,用愛去包容孩子,切切實實地重視孩子的每個“第一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