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正確培養孩子智慧性習慣

培養習慣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 習慣不就是束縛人嗎?不許做這不許做那。 這個理解是片面的。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人的大腦的解放, 從一些低級的行為中解放出來。

習慣的培養是在培養孩子動作性習慣的同時, 側重培養他的智慧性習慣;在培養孩子的個人性習慣的同時, 側重培養他的社會性習慣和公共性習慣;在培養孩子的傳統性習慣的同時, 側重培養他的時代性習慣。

我只解釋其中的一個側重, 什麼叫智慧性習慣?什麼叫動作性習慣?飯前便後洗手, 這是動作性習慣。 對於孩子尤其是中學生,

Advertisiment
特別需要一種智慧性習慣。 所謂智慧性習慣, 說得大一點就是人生有目標、做事有計劃。

德國的許多父母就很注重培養孩子的智慧性習慣。 孩子說:“爸爸, 明天我想去爬山、滑雪。 ”德國的父母會問:“你的計畫呢?”孩子說:“沒有計劃, 我去就是了。 ”

德國的父母就會說:“沒有計劃的事不要做。 ”做計畫做論證就會發現你要做的事到底可行不可行, 你跟誰去?幾點去?人家營業不營業?在哪兒吃飯?怎麼回來?帶什麼工具?這些都需要計畫和論證。

現在很多孩子在做事的時候有一種盲目性, 比如考大學, 有沒有認真想過自己適合幹什麼, 適合什麼專業?我的觀點是, 對於肯奮鬥的人來說, 成功在於選擇。 天才就是選擇了適合他的道路, 蠢才就是選擇了不適合他的道路。

Advertisiment
選擇非常重要, 但好高騖遠不行。

做事有目標、有計劃極為重要, 同時人生目標要大一點。 哈佛大學曾對一些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請學生們寫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奮鬥計畫。 只有3%的人能寫出詳細目標和計畫, 13%的人能寫出粗略的目標和計畫, 84%的人根本就沒有目標、沒有計劃。

結果, 十年後的跟蹤調查顯示, 當初13%制訂了粗略目標和計畫的畢業生光是掙的錢這個容易量化的東西, 就是沒有目標和計畫的84%的人的兩倍。 而最令人驚奇的是, 當初那些目標明確而且能夠給出詳細計畫的3%的畢業生, 他們掙的錢是其餘97%的人的十倍。

我們做了很多研究, 提出一個理論;叫自我管理。 十幾歲是培養孩子的一生的關鍵時期,

Advertisiment
要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的習慣、自主學習的習慣, 以及培養孩子有愛心、責任心, 學會尊重、遵守等。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希望大家都認真考慮一下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以及家庭的具體特點, 然後選擇一些讓孩子終身受益的幾個習慣, 用心培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