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正確應對孩子的完美敏感期

美術課上, 果果在畫油彩畫, 花瓶。

果果拿著自己的畫兒跑過來:“老師, 我畫錯了。 "

老師接過來一看, 只是花瓶稍微小了點, 不會妨礙作品的完整, 於是輕描淡寫地說:“不要緊, 就只是小了一點點。 你可以從旁邊再畫了一個大的呀!”

“老師, 我畫錯了, 給我換張紙吧!”

說完, 眼巴巴地看著桌上的白紙。

“你沒畫錯呀, 你從花瓶裡畫點花, ‘不就顯得大啦?你要是覺得小, 你也可以從旁邊畫一個啊!”老師的勸說終於讓果果有一點功心了。

她轉身剛要走, 卻又站住了, 她停了一會兒, 毅然轉過身來, 徑直走到了白紙跟前, 悄悄拿走了一張白紙。

Advertisiment

果果的舉動早就被小朋友看在眼裡。

“老師, 果果換紙了!”“老師, 果果拿你的紙!”

一時之間, 告狀的聲音此起彼伏。

果果把手放進嘴裡, 很不好意思地用腳尖碾著地, 一聲不吭。

老師看到這樣, 對孩子們點點頭, 示意孩子們自己已經知道了。

看到老師的默許, 孩子們就像炸了鍋:“老師, 我也畫錯了!”“老師, 我也想換一張紙!”

幾乎半數的孩子都要求換~張紙, 原因僅僅是因為有一筆或幾筆劃得不理想。

在家裡, 這樣的情況會更多。

吃米飯的時候, 有的孩子會用勺子柄把米飯弄得平平的, 沒吃幾口, 再用勺子柄弄整齊。 許多家長和老師認為孩子這是在“玩”, 是調皮。 其實, 孩子只是想用勺子柄把被破壞掉的大米飯重新變得完美。

Advertisiment
什麼是完美呢?光滑, 像沒吃過一樣。

我們之中很多人, 覺得孩子太挑剔, 太調皮, 也太浪費了。 一張畫了幾筆的紙, 便成了廢紙;餅乾掰開了, 就不想吃;吃飯要邊吃邊玩……可是我們要瞭解, 孩子之所以這樣, 都是因為完美的敏感期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都是家長感到非常困惑和頭疼的事, 對於這些我們關注的比較多。 其實, 在完美敏感期, 孩子還有一些特別的表現。 比如, 他們會特別重視別人對他的看法, 許多孩子出現了“輸不起”, “批評不得”的狀況, 過分的爭強好勝。 “皮格瑪麗翁”效應

完美敏感期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追求完美是一種內在的, 自律的力量。 如果這個時期, 孩子追求完美的心得到滿足,

Advertisiment
孩子就會自己產生“完美自律”。

當孩子上了小學後, “完美自律”對孩子的影響會更大。 比如做作業時、畫畫時、做練習時, 孩子都會力求做到讓自己滿意。 就如同剛剛看到的果果的案例。 我們看到, 許多人表現出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這些都和“完美敏感期”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如果這個時期孩子追求完美的心沒有得到滿足, 也就錯過了這一關鍵時期。 但同樣的, 如果在這個時期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 甚至得到負面的強化, 那這種行為有可能往畸形的方向去發展。

孩子處於完美的關鍵期,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怎樣幫助孩子更有效地度過這一時期?

“完美, , 是這個時期孩子心理發展的需要, 因此, 在大方向上,

Advertisiment
我們簧順應孩子這一需要。 比如在做點心、麵食、菜品上, 都應當為孩子考慮, 可以相對來說做得小巧一些, 一次給孩子的是完整的。 當孩子因為餅乾碎了而不想再吃的時候, 不應當勉強孩子吃碎掉的餅乾;孩子的這一心理得到滿足, 對於孩子心理發展是很重要的。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表現時, 會覺得孩子挑剔、浪費。 很多家長並不瞭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 一遇到孩子“挑剔”便呵斥孩子, 搬出“鋤禾日當午”的大道理, 數落孩子的挑剔和浪費。 但其實這樣的教育不但沒有好的效果, 反而會有負面影響。 它會強化孩子這一行為, 並且在小小的心田裡認定自己就是一個“挑剔”“浪費”的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