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二三歲的孩子有時候看到喜歡的東西, 常常會拿回來自己玩, 不過這並不屬於真正的偷竊行為。 真正的偷竊行為一般會發生在孩子6歲至青春發育期之間。 有的5歲至6歲或者10歲至12歲的孩子偷別人的東西, 其價值數小。 有時拿回來的東西自己家裡也有, 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拿回來。 要想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首先就得搞清楚孩子偷東西的冬季:
1.沒有所有權的概念
孩子往往都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突出, 身邊的東西只要是他所喜歡的, 就對別人喊:“這是我的,
Advertisiment
2.希望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
有的孩子知道隨意拿別人東西不對, 但見到別人有自己喜歡的東西, 就總希望自己也能有, 但父母又不給買, 於是就只好來個既滿足願望又不被人發現的“偷竊”行為。
3.僥倖心理作怪
有時孩子明知道偷竊別人的東西不對, 但還想起人不注意時占點便宜。 會認為只是偷偷拿一個, 不會被發現。
Advertisiment
4.顯示自己勇敢
一些孩子總是願意在同齡的孩子中表現出自己的勇敢, 於是便嘗試這種偷竊的冒險行為, 以此來證明白己的膽子很大, 很勇敢。 只是, 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這種“勇敢”行為是錯誤的。
5.對同齡人的模仿
可能身邊的孩子偷竊, 讓孩子開始模仿, 所以才會產生偷竊行為。 這些需要和孩子溝通, 或者多多觀察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們, 因為年幼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判斷力, 所以會一貫的模仿別人。
二、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1.幫孩子建立所有權觀念
雖說“自我中心期”是成長軌跡,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2.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控制衝動的能力。 例如, 買回孩子想要的東西, 父母可以不馬上給孩子, 而是告訴孩子, 當他有好的表現時才能得到。 如果孩子沒有亂碰商場裡的東西, 家長一定要表揚孩子的自製力。 最重要的是,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 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不要為占到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 自己有過失時要及時彌補或道歉, 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很重要。
3.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 我們可以通過手偶遊戲、編故事等方式, 例如:給孩子講“拾金不昧”的故事等, 讓寶寶辨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Advertisiment
4.讓孩子承認錯誤
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 要讓他還回去, 並且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 要承認自己的錯誤, 向別人道歉, 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擔當, 並且會有效的杜絕孩子以後犯類似的錯誤。
5.和孩子溝通教育
發現孩子將別人的東西帶回家了, 不要用偷這樣的字眼, 這些會給孩子心靈造成陰影的, 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將別人的或者公共的東西帶回家, 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孩子需要什麼,應該告訴爸爸媽媽,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媽媽都會滿足他的,這樣孩子以後肯定就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6.適當滿足孩子需求
三、發現孩子偷東西千萬不要這麼做
1.不問緣由打罵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偷竊行為都十分氣憤,一旦發現,往往不問任何原因就採用斥駡、責打、處罰等嚴厲的懲罰措施來矯治孩子的問題,結果常常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行為。
在這種消況下,孩子就不能真正理解家長的教育動機,也不可能將家長的教育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幼兒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對孩子偷竊行為的教育應著重於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對的。家長的正面教育應首先從詢問孩子“為什麼要偷拿別人的東西”入手,如果是因為“那個東西好玩而自己沒有”,家長可以教導孩子應該怎樣通過正當的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是因為“別人也偷拿過我的東西”,家長可以引導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報復地偷別人的東西,那麼社會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孩子“並沒有覺得不好”,家長可以促使他站在被偷者的位置上去考慮他自己的行為,進而認識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好的和應當受到譴責的。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心理特點,給孩子提出一些具體的道德要求,並促使他照著去做。這樣的教育,孩子通常都能樂意接受。
2.給孩子貼標籤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責駡、訓斥,“小偷”、“賊”等字眼不斷,這無異于給孩子貼標籤,貼標籤最大的作用就是強化或者及其逆反之心。因此,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冷靜、謹慎地想一想應對孩子不當行為的措施,才不至於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的影響。
3.不顧及孩子自尊心
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當著很多人的面教育,甚至在他的朋友和同學中提及,導致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抬不起頭來,對心理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家長們發現孩子偷東西,事過之後,一般不要在別人面前提及,爭取把事件的影響範圍縮減到最小。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周圍存在著譏諷孩子的人,他們的嘲笑今孩子拾不起頭來,家長要想辦法幫助解決解決,以便使孩子重新找回自尊。
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孩子需要什麼,應該告訴爸爸媽媽,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媽媽都會滿足他的,這樣孩子以後肯定就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6.適當滿足孩子需求
三、發現孩子偷東西千萬不要這麼做
1.不問緣由打罵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偷竊行為都十分氣憤,一旦發現,往往不問任何原因就採用斥駡、責打、處罰等嚴厲的懲罰措施來矯治孩子的問題,結果常常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行為。
在這種消況下,孩子就不能真正理解家長的教育動機,也不可能將家長的教育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幼兒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對孩子偷竊行為的教育應著重於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對的。家長的正面教育應首先從詢問孩子“為什麼要偷拿別人的東西”入手,如果是因為“那個東西好玩而自己沒有”,家長可以教導孩子應該怎樣通過正當的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是因為“別人也偷拿過我的東西”,家長可以引導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報復地偷別人的東西,那麼社會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孩子“並沒有覺得不好”,家長可以促使他站在被偷者的位置上去考慮他自己的行為,進而認識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好的和應當受到譴責的。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心理特點,給孩子提出一些具體的道德要求,並促使他照著去做。這樣的教育,孩子通常都能樂意接受。
2.給孩子貼標籤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責駡、訓斥,“小偷”、“賊”等字眼不斷,這無異于給孩子貼標籤,貼標籤最大的作用就是強化或者及其逆反之心。因此,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冷靜、謹慎地想一想應對孩子不當行為的措施,才不至於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的影響。
3.不顧及孩子自尊心
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當著很多人的面教育,甚至在他的朋友和同學中提及,導致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抬不起頭來,對心理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家長們發現孩子偷東西,事過之後,一般不要在別人面前提及,爭取把事件的影響範圍縮減到最小。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周圍存在著譏諷孩子的人,他們的嘲笑今孩子拾不起頭來,家長要想辦法幫助解決解決,以便使孩子重新找回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