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正確認識幼稚園“插班生”

開學了, 剛剛是第一次上幼兒團的孩子都要與父母“依依不捨”一番, 更甚者哭鬧著不去上學了, 這可怎麼辦?

一、現象

春季開學後, 佳佳到幼稚園插班了。 剛開始, 她哭著說“不去”;到了教室門口, 聽到老師熱情的招呼, 佳佳雖不情願, 卻也能乖乖地進去, 只是邊走邊回頭看媽媽, 一副委屈的樣子;有時也哭幾聲, 但絕不屬於聲嘶力竭那種。 一周後, 她也能和大多數孩子一樣, 高高興興地去幼稚園了。 媽媽說, 如果不是去插班, 佳佳恐怕不會這麼快就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每年2、3月份, 為孩子選擇插班的父母為數不少。

Advertisiment
那麼你將為寶貝做出怎樣的選擇, 是秋季開學正常入園還是春季插班?我們不妨看看一些媽媽們對二者所做的分析比較

二、媽媽們選擇插班的理由

1、避免不良情緒的傳染

程茜 公司職員 女兒蕭蕭3歲2個月

我為女兒選擇插班, 一是因為正常入園時她還不滿3周歲,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考慮到每年秋季, 新生入園第一周, 班裡的哭聲此起彼伏, 甚至是二十幾個寶寶哭成一片。 在這種“悲傷”的氛圍中, 即便是那些不怕生的孩子, 也很難抵禦不良情緒的傳染, 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大放悲聲。 而春季插班, 絕大多數“老生”情緒穩定, 為新來的寶寶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在歡樂的氣氛中, 插班寶寶比較容易忘掉“悲傷”, 積極融入新環境。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插班入園的原因

2、得到更多的關注

鄭焱 廣告文案 兒子健健3歲7個月

如果選擇秋季入園, 我兒子剛好3周歲, 但他自理能力不強。 我想, 二十幾個新生在一起, 肯定有被老師疏忽的時候。 相比之下, 春季插班的新生少得多, 而原有的老生已基本適應, 不太需要老師分心, 這時, 老師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關心、照顧插班的孩子。 而且, 沒有了集體痛哭的困擾, 老師的心情也好, 能充分地給插班的孩子傾訴的機會、更耐心地聆聽他們的心理感受, 幫助孩子排解分離焦慮、縮短“家園過渡”的過程, 一周後, 我兒子就喜歡去幼稚園了。

3、減少生病機會

謝怡然 律師 兒子超超3歲3個月

我兒子體質弱, 經常生病。 如果選擇9月入園, 趕上秋冬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

Advertisiment
加之最初去幼稚園, 少不了哭鬧和生活上的不適應、喝水少, 導致上火, 還有班裡孩子之間的交叉感染, 我擔心兒子患感冒的幾率會增加。 而開春以後天氣一天天轉暖、戶外活動也多起來, 抵抗力相對增強, 能減少生病的幾率。 現在看來, 我為兒子選擇插班是對的。

4、多了一份選擇

方曉燕 財務總監 女兒喬喬2歲8個月

多數幼稚園, 在一個年級中有幾個平行班。 將女兒插入小托班之前, 我有機會和那些已經入園的孩子家長聊聊, 從他們的口碑中得知哪個班的老師更細心、更有經驗;帶女兒去幼稚園玩的時候, 問問她從直覺上更喜歡哪個老師。 在插班前我向幼稚園表達了自己希望把孩子插入哪個班的意願,

Advertisiment
結果, 孩子去了以後真的很高興。 而9月入園, 幼稚園統一分班, 家長較難擁有這樣的“主動性”。 插班有利於孩子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生活。

三、插班的不利因素

1、“新來的”加深孩子的陌生感

秦嘉 小學教師 女兒涵涵3歲半

涵涵到一家幼稚園插班後, 每天總是不大情願地說:“小朋友說我是新來的, 不想去……”幼稚園與家裡的環境完全不同, 孩子一時會有不知所措的感覺, 父母要幫孩子慢慢適應;如果孩子內向, 插班後不容易合群, 適應期會比正常入園要長些。 而小朋友們“新來的”這個說法, 強化了她和其他孩子的不一樣, 容易使她產生被排斥、被孤立的感覺, 進一步加深了其陌生感, 嚴重時可能會引發孩子的自卑, 造成心理隱患。

Advertisiment

對策:

權衡孩子的性格

寶貝的性格與插班有很大的關係, 開朗的孩子能較快融入新集體, 反之就比較困難。 所以, 內向的孩子最好不插班;如果非插不可, 父母要給孩子打好心理預防針, 並和老師溝通、商量對策, 給寶寶最大的幫助。

給出恰當的解釋

告訴孩子, 小朋友這樣說的真正意思是他們又有了一個新朋友, 並不是不喜歡你, 他們很願意和你玩兒呢!這個解釋能幫孩子驅除心中的孤獨感和被排斥的感覺。 如果孩子擔心自己被欺負, 則讓她明白, 老師不允許小朋友欺負人, 幫孩子在新環境下建立起安全感。

2、跟不上小朋友的節奏

兒子丁丁2歲10個月插入小班, 那時他不熟悉幼稚園生活, 又比別的孩子小幾個月, 在上課、遊戲和一些集體活動中,感到無所適從,別的小朋友做得很嫺熟的事情,他卻總也做不好,凡事還比別人慢半拍,那種誰都比不了的挫敗感讓丁丁很鬱悶,最初一個月,他幾乎天天回家後發脾氣。原因是他和其他小朋友沒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對策:

不要人為地“拔高”寶寶

將寶寶插入年齡相當的班級,比如將2歲多的寶寶插入到托班或小小班,孩子更容易適應。因為,年齡相差幾個月,小寶寶們各個方面能力的差異很大。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總處在被照顧的位置,做什麼事都處於弱勢,長此下去,孩子將沒有成就感,失去自信心,不利於個性發展。

摸清“底細”

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他以前沒有學過這些,現在一下子做好不容易,但是寶寶不要怕,媽媽和老師都會幫他的,安慰他放寬心。然後,再給孩子的具體困難指一條“明路”,力爭當天的問題當天解決,緩解其心理壓力。同時,幫他一起解決,比如在媽媽和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折紙飛機,孩子也能看到自己的成績,有了趕上小朋友的信心,也就不甘心當“小尾巴”了。

孩子插班的不利因素

3、從優越感到失落感

周恬恬 醫生 女兒樂樂3歲半

春季入園後的最初那段時間,樂樂得到了老師比較多的關注和照顧,她總是很自豪地說:“我是老師最喜歡的寶寶”,不知不覺產生了優越感,並有事事爭寵的苗頭。過了一陣子,樂樂完全適應了幼稚園的生活,老師對她的特殊照顧減少了,對她和對其他小夥伴沒什麼差別了,沒想到,老師態度的“降溫”竟引發了樂樂的失落感,一旦沒被誇獎就不高興,甚至對其他被表揚、被關注的小朋友產生嫉妒和敵對情緒。我想,如果選擇正常入園,樂樂和小朋友們一樣享受同等待遇,她或許不會產生心理“落差”。從這個角度講,插班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對策:

所有的寶貝都可愛

給寶寶灌輸“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可愛的,老師都喜歡”的觀念,讓他知道,小夥伴們盡力0把該做的事做好,也能和他一樣能得到誇獎的機會;老師表揚別的小夥伴,並不等於不喜歡他,使孩子平和對待表揚,淡化嫉妒心理。

理解公平

告訴寶貝,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點、長處,老師表揚他們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比較突出或者有了明顯的進步。老師只有這麼做,才是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如果老師給予寶貝你太多的關注,其他小朋友會不會也覺得委屈呢,就像老師表揚小夥伴時你的感覺一樣?借助講道理和一些小事來引導寶貝理解公平,克服失落心理。

小編總結:為了緩解孩子上幼稚園的緊張情緒,父母採取插班的形式或許能使得孩子在幼稚園裡避免不良情緒的傳染或者是得到更多的關注,但是,不能不注意插班的不利影響,例如“新來的”會加深孩子的陌生感等。所以,父母要能夠權衡利弊,選擇最佳方式讓孩子進幼稚園。

在上課、遊戲和一些集體活動中,感到無所適從,別的小朋友做得很嫺熟的事情,他卻總也做不好,凡事還比別人慢半拍,那種誰都比不了的挫敗感讓丁丁很鬱悶,最初一個月,他幾乎天天回家後發脾氣。原因是他和其他小朋友沒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對策:

不要人為地“拔高”寶寶

將寶寶插入年齡相當的班級,比如將2歲多的寶寶插入到托班或小小班,孩子更容易適應。因為,年齡相差幾個月,小寶寶們各個方面能力的差異很大。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總處在被照顧的位置,做什麼事都處於弱勢,長此下去,孩子將沒有成就感,失去自信心,不利於個性發展。

摸清“底細”

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他以前沒有學過這些,現在一下子做好不容易,但是寶寶不要怕,媽媽和老師都會幫他的,安慰他放寬心。然後,再給孩子的具體困難指一條“明路”,力爭當天的問題當天解決,緩解其心理壓力。同時,幫他一起解決,比如在媽媽和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折紙飛機,孩子也能看到自己的成績,有了趕上小朋友的信心,也就不甘心當“小尾巴”了。

孩子插班的不利因素

3、從優越感到失落感

周恬恬 醫生 女兒樂樂3歲半

春季入園後的最初那段時間,樂樂得到了老師比較多的關注和照顧,她總是很自豪地說:“我是老師最喜歡的寶寶”,不知不覺產生了優越感,並有事事爭寵的苗頭。過了一陣子,樂樂完全適應了幼稚園的生活,老師對她的特殊照顧減少了,對她和對其他小夥伴沒什麼差別了,沒想到,老師態度的“降溫”竟引發了樂樂的失落感,一旦沒被誇獎就不高興,甚至對其他被表揚、被關注的小朋友產生嫉妒和敵對情緒。我想,如果選擇正常入園,樂樂和小朋友們一樣享受同等待遇,她或許不會產生心理“落差”。從這個角度講,插班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對策:

所有的寶貝都可愛

給寶寶灌輸“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可愛的,老師都喜歡”的觀念,讓他知道,小夥伴們盡力0把該做的事做好,也能和他一樣能得到誇獎的機會;老師表揚別的小夥伴,並不等於不喜歡他,使孩子平和對待表揚,淡化嫉妒心理。

理解公平

告訴寶貝,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點、長處,老師表揚他們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比較突出或者有了明顯的進步。老師只有這麼做,才是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如果老師給予寶貝你太多的關注,其他小朋友會不會也覺得委屈呢,就像老師表揚小夥伴時你的感覺一樣?借助講道理和一些小事來引導寶貝理解公平,克服失落心理。

小編總結:為了緩解孩子上幼稚園的緊張情緒,父母採取插班的形式或許能使得孩子在幼稚園裡避免不良情緒的傳染或者是得到更多的關注,但是,不能不注意插班的不利影響,例如“新來的”會加深孩子的陌生感等。所以,父母要能夠權衡利弊,選擇最佳方式讓孩子進幼稚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