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步步精心 科學應對9個月寶寶拉肚子

腹瀉, 俗稱拉肚子是寶寶最常出現的疾病之一。 特別是寶寶8、9個月大, 飲食越來越多樣化, 如果家長照顧不當, 就很有可能引發腹瀉。 很多家長看到寶寶“一瀉千里”的慘狀, 會慌了手腳, 盲目地自行給寶寶使用止瀉藥和抗生素, 這是不可取的。 一旦寶寶發生腹瀉, 家長應穩住心神, 按照以下的步驟科學應對


化驗大便

第一步:化驗大便。 一旦寶寶拉肚子, 無論是何種形狀、顏色, 都要及時留取大便樣本去醫院作化驗。 在這個過程中, 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取樣過程要儘量保證無混入物。 比如, 容器要潔淨,

Advertisiment
不得混入尿液, 避免月經血、消毒劑及污水等污染;更不可從尿壺或便盆中採取糞便標本。 糞便標本中也不可混入植物、泥土、污水等, 因腐生性原蟲、真菌孢子、植物種子、花粉易混淆實驗結果。

要直接取樣。 通常採用自然排出的糞便, 不可以用從尿布濕上取下的大便, 因為有一些成分會被尿布濕吸收, 引起資料的不准。 多選取含有粘液、膿血等病變成分的新鮮糞便, 外觀無異常的糞便須從表面、深處及糞端多處取材, 其量約 5g(約指頭大小), 盛放于潔淨有蓋一次性大便盒中。

送檢要及時。 做糞便細菌學檢查, 標本應採集于滅菌有蓋容器內(建議使用提供的專用容器), 標本應及時儘快送檢(1小時內送到), 以免標本久置, 因pH及消化酶等影響,

Advertisiment
而使糞便中細胞成分破壞分解;避免降低隱血反應的敏感度。

化驗隱血時更要多加注意標本留取。 隱血(或稱潛血, OB)試驗標本選取外表及內層糞便, 連續檢查3天, 以免誤診。 此外, 患者收集標本前3日禁食肉類、肝、血等動物性食物和大量綠色蔬菜, 禁食維生素C和含鐵劑藥物, 以免干擾化學法潛血試驗。

注意保溫。 檢查阿米巴滋養體應於排便後立即從膿血性或稀軟部分取材, 並採取保溫、加溫措施迅速送檢。 因為阿米巴原蟲可在低溫下失去活動力, 影響檢查。


找到寶寶腹瀉的原因

第二步:找到寶寶腹瀉的原因

9個月的寶寶不會出現生理性腹瀉了, 其腹瀉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通過大便化驗, 很容易檢測到是何種原因引起了腹瀉:

Advertisiment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 在嬰兒期引起的腹瀉, 最常見的是由於餵養不當, 不是吃得太多, 便是吃得太少;天氣太熱, 突然受涼;頻繁調換新的食品等, 均可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瀉。 消化不良性腹瀉有發熱、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 大便呈稀糊狀、蛋花湯樣或水樣, 甚至帶有粘液。

感染性因素導致的腹瀉。 由於細菌、病毒或黴菌侵入腸胃道引起的腹瀉稱感染性腹瀉。 患有這類腹瀉的小兒多數有發熱, 嘔吐不一定是主要症狀, 糞便有異常臭味, 含有粘液或膿血, 如不及時治療, 則腹瀉會持續或加重。 由於引起腹瀉的病原體不同, 其腹瀉又各有其特點, 如:

(1)病毒(多為輪狀病毒性腹瀉。 大多發生在每年的8-11月份, 9月份是發病高峰。

Advertisiment
又稱秋季腹瀉。 多見於營養良好的6-18個月的嬰兒。 秋季腹瀉起病急, 體溫升高在38-40攝氏度之間, 同時有感冒產症狀, 在發病當天就有腹瀉。 大便像米湯或蛋花湯一樣, 不少量粘液。 由於大便量多, 常像水一樣沖出來, 因此病兒很快就出現眼眶凹陷、口唇乾燥等脫水症狀。 小兒有嚴重口渴感和哭鬧不安等現象。

(2)細菌性腹瀉。 簡稱菌痢, 輕的常無發熱或僅有低熱, 大便次數增加, 混有膿血;生的可突發高熱, 面色蒼白, 抽搐, 四肢發冷, 脈搏摸不到, 甚至昏迷不醒。 因為發病很急, 腸道的病變還未形成, 病兒不但沒有腹瀉, 有時還可便秘。 這種發問和腦膜炎、敗血症很難區別。 我們稱它為中毒型菌痢。 1歲以內的嬰兒患難與共菌痢症狀往往不典型,

Advertisiment
表現無熱或低熱, 每天排3-5次水樣大便, 易誤診為消化不良。

(3)黴菌性腹瀉。 大便黃色稀薄或綠色, 多泡沫, 不粘液, 呈豆渣樣, 平時體弱、營養不良或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小兒容易發生。


寶寶腹瀉應對症治療

第三步:寶寶腹瀉應對症治療。

在很多媽媽的心目中, 一旦寶寶出現了腹瀉, 就要馬上止瀉。 這樣方法不一定可取。 治療腹瀉應重點解決原因, 而不是單純止瀉。 腹瀉時雖然可能因丟失水分過多造成脫水, 但僅僅止瀉, 更容易導致病菌、毒素、代謝物滯留於腸內。 如果這些物質被回吸收後, 會對人體造成更嚴重的損傷。 比如細菌性腸炎時, 腸道內致病細菌造成腸黏膜損傷, 引起膿血便, 此時若止瀉, 腸道內大量細菌和毒素就會留到體內, 引起更嚴重的後果——毒血症或敗血症。

專家指出,腹瀉時,在不刻意止瀉的前提下,應從針對腹瀉原因適當用藥。

1.應對非細菌性腹瀉的方法:在嬰幼兒腹瀉中,細菌性腸炎佔據少數,常見的是病毒感染,治療病毒性腹瀉的原則是“預防和治療脫水+適宜營養”:

避免使用抗生素。

口服補液鹽預防和治療輕度—中度脫水;有發熱等症狀時用退熱等方法對症治療;母乳餵養添加乳糖酶,配方奶餵養換成無乳糖配方;益生菌等輔助;2.應對細菌性腹瀉的方法:只有細菌感染時,才要考慮口服抗生素。如果每高倍視野僅幾個紅細胞或白細胞不能說明是細菌感染或只是輕微細菌感染,不需考慮口服抗生素,可以服用活性益生菌。另外,停止使用抗生素的時機不是根據大便顏色和性狀。如果開始使用抗生素,就應連續使用至少5-7天,千萬別見好就收,直到大便化驗結果正常為止。抗生素可殺滅腸道內致病細菌,同時也可殺滅對人體有益的腸道細菌。所以,細菌性腸炎時,除了服用抗生素外,還需服用益生菌製劑。但抗生素與益生菌服用應間隔至少2小時。這樣可避免抗生素與益生菌間作用的相互抵消。使用抗生素的最好途徑還是口服,口服抗生素,進入腸道快,作用也及時。不要迷信靜脈輸注抗生素。再有,不要使用止瀉藥!早些排出細菌和毒素,疾病好轉會更快。

引起更嚴重的後果——毒血症或敗血症。

專家指出,腹瀉時,在不刻意止瀉的前提下,應從針對腹瀉原因適當用藥。

1.應對非細菌性腹瀉的方法:在嬰幼兒腹瀉中,細菌性腸炎佔據少數,常見的是病毒感染,治療病毒性腹瀉的原則是“預防和治療脫水+適宜營養”:

避免使用抗生素。

口服補液鹽預防和治療輕度—中度脫水;有發熱等症狀時用退熱等方法對症治療;母乳餵養添加乳糖酶,配方奶餵養換成無乳糖配方;益生菌等輔助;2.應對細菌性腹瀉的方法:只有細菌感染時,才要考慮口服抗生素。如果每高倍視野僅幾個紅細胞或白細胞不能說明是細菌感染或只是輕微細菌感染,不需考慮口服抗生素,可以服用活性益生菌。另外,停止使用抗生素的時機不是根據大便顏色和性狀。如果開始使用抗生素,就應連續使用至少5-7天,千萬別見好就收,直到大便化驗結果正常為止。抗生素可殺滅腸道內致病細菌,同時也可殺滅對人體有益的腸道細菌。所以,細菌性腸炎時,除了服用抗生素外,還需服用益生菌製劑。但抗生素與益生菌服用應間隔至少2小時。這樣可避免抗生素與益生菌間作用的相互抵消。使用抗生素的最好途徑還是口服,口服抗生素,進入腸道快,作用也及時。不要迷信靜脈輸注抗生素。再有,不要使用止瀉藥!早些排出細菌和毒素,疾病好轉會更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