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至5歲, 孩子開始意識到“媽媽和我不是一個整體”, 開始從自然界生物的死亡, 聯想到父母和自己的死亡, 引發出最早的對死亡和孤獨的恐懼感受。
孩子通常會問:“媽媽, 你會死嗎?你死了以後我還能見到你嗎?”媽媽幾乎異口同聲的回答孩子:“傻孩子!媽媽不會死的, 你也不會死, 我們會永遠都在一起的!”
雖然這樣回應有利於暫時平復孩子內心的緊張, 但是用敷衍的方式來回應孩子對死亡的焦慮感, 是不恰當的做法。
除了敷衍了事, 還真有的父母會認真的講解死亡的真相給孩子聽。 但是認真的解釋不但解決不了問題,
Advertisiment
死亡的意義並不存在, 真正需要解釋的不是死亡, 而是如何讓孩子接受對死亡的恐懼感受。 心理學認為死亡恐懼這種感受與人類的分離焦慮有很大關係, 通俗的說, 如果你的孩子曾經有過深切的“分離體驗”, 例如睡醒了看到的不是媽媽而是一個空蕩蕩的屋子, 或者孩子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突然找不到媽媽, 這種突然出現的強烈體驗引發的恐懼感, 稱為“分離焦慮”。 沒有過分體驗過分離焦慮的孩子, 是不會糾結於死亡這個話題很久的, 如果過分糾結,
Advertisiment
死亡恐懼或者說死亡焦慮, 是每個人,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會有的, 是個普遍原始的情緒體驗, 它不是病態的。
有技巧的解釋可以有效緩解孩子對死亡的恐懼:step1.認真傾聽。
不要試圖堵住孩子的嘴, 也不要立即對這個話題做出任何反應, 只是把孩子抱起來, 認真的傾聽。 等孩子問完“媽媽會死嗎?”一連串的問題以後, 媽媽可以這樣回應:“寶貝是怎麼想到這個有趣的問題的呢?”“寶寶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 心裡是怎樣的感覺呢?”通過提問來引導孩子把剩餘的藏在心裡還未表達出來的部分表達清楚, 耐心傾聽,
Advertisiment
step2.引導孩子接受對死亡的恐懼感受。
如孩子問:“媽媽如果死了, 我就再也見不到媽媽了吧?”媽媽可以溫柔地輕輕拍著寶寶說:“寶貝是擔心媽媽離開你嗎?如果媽媽離開你了, 媽媽心裡也會覺得非常非常的難過的!”通過文字遊戲, 將“死亡”解釋為“離開”, 然後像孩子表達自己對“離開”的感受也是很難過的情緒。 孩子看到媽媽表達這種情緒時, 也就學會了表達自己的難過感受, 同時學習如何去接受自己內心體驗到的不良情緒感受。 教給孩子接納各種原始情緒, 例如死亡恐懼、孤獨感等, 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 通過與孩子一起去感受並表達這種情緒而得到釋放和安全感。
step3.安撫孩子的情緒。
媽媽繼續輕輕地拍著寶貝,
Advertisiment
這三步, 從開始到結束都應該是溫馨的畫面, 既不需要媽媽教授知識, 也不需要一驚一乍地打斷孩子的提問, 更不能敷衍孩子。 如果孩子非要媽媽解釋死亡, 而不單是因為分離焦慮才提問的話, 媽媽應該盡可能地用這個年齡段的思維解釋給孩子聽。 例如:“死亡就像白雪公主躺在水晶棺材裡睡覺一樣啊!”用孩子氣的方式讓這個問題順利過渡是面對此階段孩子疑問的最好方式。